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魅力通城   >   通城概况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来源:通城县档案馆 日期:2023-07-24 15:46 字号:

通城县自古称“文化昌明之邑”,钟灵毓秀,代有才人出。

著名历史人物有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宋代丙辰科第二名状元杨起莘,户部尚书方琳,靖康难中死节的兵部尚书、镇夷将军方琼;元代以药两剂治愈仁宗太后沉疴而不受封赏,显示了高超医术、高尚医德的名医吴昌祚;明代永乐年间绣衣御使刘仕昌,嘉靖时御倭有功的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舒大猷,天启中破倭靖海的温洲司理吴应鹏;清代乾隆时名噪汉口的名伶李三槐,太平军旅师胡衡茂,同治凉州镇总兵李祥德,镇守台湾的振威将军李胜才,光绪年间受命勘定中缅边界的永昌知府赵纪瑞;民国初年的国立湖北武昌商业专科学校教务长、杨献珍的老师葛宗楚;北伐时在武昌策划兵变迎接北伐军而阵亡的徐守谦,建立第一个中共通城支部、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兼长江局、武汉市委秘书的赵世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光荣牺牲的红三师副师长吴国珍,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红16军挺进大队长黄云岸,为革命贡献了3子1女的“红军母亲”黄菊妈;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省阵亡的新四军团长胡金龙,被日军杀害的新四军鄂南独立5团政委黄全德,惨遭国民党顽固派残杀的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鄂南特委组织部长刘青,“七七事变”中阵亡于北平的29军大刀队长李廷臣,“八百壮士”中著名的护旗“四壮士”之一吴祖德;解放战争时期荣记特等功、任山东解放区惠民县县长的吴先金。解放后更是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人物、模范人物。杰出的代表有原北京空军副参谋长、少将徐水香,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献身的一等功臣、战斗英雄黎贤良, 对通城经济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吴石平、黎泗保等。

吴实(公元前268—?),一名绮里季,秦汉南郡下隽县(今湖北省通城县)人。秦代博士,与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并称为“商山四皓”。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吴实与同朝博士唐宣明、崔少通、周术等因不满暴虐之政,逃出咸阳,隐居南山(即商洛山亦称楚山),过着“岩居穴处,紫芝疗饥”的清贫生活。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初登基,便“举逸民”,招揽人才。因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写信,表达“远望翻然不猜之意”,希望他们出山为官,辅佐汉廷。四皓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复信予以拒绝,信中说:“守兔鹿之至,终其寄生之命也”。吴实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吴天嗟嗟,深谷逶迤。岩居穴处,以为幄裀。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远矣,吾将安归?”此歌对后世的“隐士”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东晋隐士陶渊明对四皓极具仰慕之心,将四皓的隐居概括为“无贳患”之路。

刘邦原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吴实代表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此举被曹植称为:“应命太子,汉嗣以宁”。四皓并没有成为太子的辅佐,而是在罢宴以后即复回山隐居。被晋代皇甫谧誉为“修道洁己,非义不动”。

罗公远(618-758),唐代道士。又名思远,鄂州唐年(今湖北通城)人。入道初修炼于唐年九宫山九宫庙。今通城九宫山至今留有其炼丹遗迹。民国时期在此修建中山亭,亭旁立柱上镌刻:“罗公丹灶,闯贼荒茔”(因其侧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墓)。罗公远筑室修炼于漓元治中,常往来青城、罗川等道教名山之间,与张果、叶法善齐名。唐玄宗时多次召见罗公远策问,奏答皆符合其意。罗公远于朝廷政事,则从小处着眼进行规劝,或以直言献策。玄宗问治国之要,罗公远答道:“圣人之道在心中,不必向他处寻求”。 其著有《真龙虎九仙经注》(一名《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行于世,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方琼(1068—1126),字益庵,北宋末梓木里(今通城塘湖)新庄人,父方琳,进士及第,官至户部尚书。琼系哲宗元祐二年(1087)中举,元祐六年(109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徽宗宣和三年(1121)因亲丧返里。七年(1125)金人入侵,东路由燕京(北京)南下,过黄河进犯汴京(河南开封)。方琼奉诏勤王,官授镇夷将军,与同乡徐福募义勇,共赴国难。钦宗靖康元年(1126),京都危急,方琼率军奋勇御金,壮烈牺牲。奉敕归葬县城东40华里的龙印桥象形山。后宰相李纲上书:“靖康之祸,有仗义死节者,请加赐恤。”高宗建炎二年(1128)奉诏在鸡鸣岭下修建方琼忠庙(庙址现存)。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方琼殉难后,后人有诗赞曰:端午琼公,镇夷将军;主持兵部,抗金英雄;二帝被掳,力战献身;名垂史册,一代忠魂。

吴元四(1175—1248),名详诲。南宋时人,住深田垅(今隽水镇古鸣村)人。元四自幼聪明,立志不凡,擅诗词歌赋,而医学更为精熟。宋理宗时押粮到京,见告示,杨皇太后乳患奇疾,太医恳附近郎中都治疗无效,元四应征诊视,药三剂病愈。理宗嘉悦,即赐元四官职,以不熟悉官场仕途为由而辞;又授御医,以家有老父母而推。理宗锡加大名府(指北京)太守衔,兼赐仪仗牌坊及折马一匹荣恨祀祖。返程到江夏(湖北武昌)金口驿,正话疫流行,即治全愈,金口人沐恩,后于彼地立庙祀之。旨建坊于牌楼冲,今“荣膺仪仗”石匾与基石尚存。

杨起莘(1200--?) 通城县城西城外乌桥畈(今隽水镇解放西路杨家庄)人。同治《通城县志》记:宋理宗丙辰科文天祥榜一甲二名,赐状元及第。《四库全书.宝佑四年(1256年)登科录》有记载。杨起莘年轻时即志存高远。通城锡山(又称银山)有一青石,高丈余,围五丈,椭圆光洁。相传女娲补天,遗石于此,久承日月精华,化做金鸡,飞鸣不止。后被仙人道破,复现原形,遂在其正面书斗大“金鸡”二字,古朴苍劲,笔锋力入石体,犹如刀刻。杨起莘以该石为题,赋诗明志,序曰:“石在银山之麓,上镌‘金鸡’二字。”诗云:

千年古石号金鸡,化雨霏霏长羽仪。不把稻粮为食啄,且将天地做笼栖。祥云架上非孤立,入晓声中岂乱啼?过客莫同凡鸟看,等闲飞到凤凰池。

杨起莘荣登金榜后回乡省亲,因渡隽水,深感人们出行不便,倡议修建拱北桥(因在拱北门外而名)。桥成,人们感念起莘之功,呼为“状元桥”。桥有九拱,俗称“九眼桥”(今通城大桥东侧,桥基尚存)。

刘仕昌(1394—1445),字时亨,号塘湖。通城县塘湖镇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进士,登刑部宽榜,授陕西道监察御史、浙江副使。因御赐“绣衣”,人称“刘绣衣”。刘仕昌在朝不附权贵,检举贪墨,正直敢言,清肃朝堂,明宣宗朱瞻基御赐其“清朝鸣凤”匾和绣衣一袭。某同朝翰林学士曾题诗《送刘绣衣按交趾》:“虬髯白皙绣衣郎,骢马南巡古越裳。城郭新开秦郡县,山河原是汉金汤。天连铜柱蛮烟黑,地接珠崖海气黄。莫说炎荒冰雪少,须令六月见飞霜。”道出了刘仕昌令贪官污吏胆战心惊的凛然正气和威严。塘湖刘姓后裔有提前一天过年的习惯,据说是刘仕昌任漕运官时,为在春季梅雨季节来临前,将地方粮食按时运往京城,算定腊月三十出发是最佳时间,于是安排家人在腊月二十九过年。此俗流传至今。现刘仕昌仍有象牙朝笏、宣德炉、象牙象棋遗物三件,存于通城县博物馆。“清朝鸣凤”匾现悬挂于其故居。

吴应鹏(1574年------1638),字图南,号胎簪,别号博羊,晚年号云岳,大坪乡杨部介七屋人(庚陂门)。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举人。任温州府司理(掌狱讼、抚恤的官)、监察御史。当时海寇猖獗,人民受害。吴应鹏拟“平海十事”受督院罗汝之、戎政尚书陆元学嘉奖,推荐给杨台(御史台)肖奕辅。温州盐税苛重,商人叫苦。吴应鹏拟“盐法十约”,盐商乐意接受,盐院亦赞不绝口。崇祯六年浙江乡试,应鹏主考。值海寇刘香佬蹂躏宁台,突入温州境内。吴应鹏与海防诸戎韦古生谋划,会同海瑞孙海燕竭力杀贼,斩刘香佬。督院司道以应鹏平寇有功,表奏朝廷。崇祯十一年赴省控告知县周昌会贪污,病逝在客寓,著有《补朱易义》、《剑吼集》、《燕台焚》等。其名入《中华名人辞典》。

赵纪瑞(1846-1907),字少云,马港廷拔屋人。20岁时投笔从戎,得左宗权赏识,入贵州、云南作战,在军营十年,屡历战功。凭功保知县留滇。先后任云南永昌、江川、永善、弥勒、保山、贵州兴义等县知县。为官时关注民从疾苦,整顿吏治,鼓励办学,曾平反巨案数宗。因政绩突出,升永昌府知府。于光绪三十年(1894)七月,代清政府与英国确定中缅边界,收回大片被侵占领土,确保了国家利益。

吴国珍(1902—1933),号孝煌,庚陂畈王家坊人。少丧父,家有薄产,上过私塾。性豪放,喜射猎,对乡里豪强,深恶痛绝。1926年八月,国民革命军攻克通城,国珍投奔叶挺独立团。不久,因攻打汀泗桥立功而升任排长,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吴国珍随部队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1929年,吴国珍建立起药姑山地区第一支农民赤卫队,吴国珍任队长,率领大队主动配合红十六军夺取县城。1932年3月,湘鄂赣省委和军区为了专门培养红军军事政工干部,在江西修水县土杉成立湘鄂赣第五分校,吴国珍被派往该校学习培训。毕业后,任红十六军某部团长,同年调江西红军干部学校学习后,升任红军独立第二师第八团团长。一次,与战士吴文尚牵制国民党军一个营,使红军安全转移。1933年8月1日,红十七军宣告成立红三师,奉命于通山隐水桥黄石洞重新组建。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由于吴国珍身先士率,敢打敢冲,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升任红三师副师长。同年10月4日晚,吴国珍率领红三师某部及当地赤卫队员千余人,进入汀泗桥。此时,汀泗桥镇保安团长郑华先正沉醉在花天酒地中,战斗一打响,敌保安团百余人闻风隐伏。吴国珍一马当先,冲上汀泗桥头,不幸身中数弹牺牲。

赵世当(1908—1930),字宜兴,马港桥背屋人,通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7岁入叔父赵鼎盛办的培元学社读书,受“读书不忘救国”的思想陶冶。民国八年(1919)上巳节,登上九宫山,即兴赋诗:“登上九宫山,俯瞰小尘寰;昂首苍天问,何时渡众生?”民国九年(1920),在县高等小学堂的演讲大会上,大声疾呼:“农民辛辛苦苦去耕耘,土豪摇摇摆摆来收租,我们怎能忍受?”民国十二年(1923),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附中,结识了一批进步师生。民国十四年(1925)上学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创建中国共产党通城县第一个党小组。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奉调赴广州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发展黄菊庄等17名党员,建立本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委员会。十月,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驻县城部队的协助下,与省党部特派员汪玉棠一起,主持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通城县党部。世当先后担任中国国民党通城县执行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中共通城县委员会书记。至年底,协助建立了工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青年协会、学生联合会、儿童团等组织,仅农民协会会员就发展到2300多人。赵世当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开展“三杀”(杀贪官污吏、杀土豪劣绅、杀流氓地痞)、“两抗”(抗捐、抗税)、“两减”(减租、减息)、“一反”(反基督教)斗争。1930年赵世当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期间,负责中共长江局及省、市文件印刷,兼管工人运动。这时,赵母写信催他回乡。他写诗答道:“革命岂怕死,为民献此身。漂流江汉外,纵迹楚山阴。战斗求真理,谋猷尽至忱。尺书游子意,寄与依闾人。”十一月,由于叛徒出卖,赵世当在汉口省委机关被捕,受尽酷刑,始终没有暴露真实姓名。十二月十六日赴刑场,执刑官说:“最后5分钟,只要你供出同党1人,就可以不杀你。”世当大骂:“要杀就杀,莫啰嗦!你们这伙军阀、官僚、资本家豢养的走狗,总有一天逃不脱人民的惩罚!”刽子手先割下世当的耳、鼻,而后枪杀,年仅23岁。

通城籍“八百壮士”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日军疯狂进攻上海,国民革命军伤亡惨重,急需人员补充。9月中旬,通城县保安大队一、三两中队,被对口编入第88师262旅524团1营。10月26日,1营在团附谢晋元的率领下,完成了掩护大部队撤退任务后,奉命驻守“四行仓库”(金城、中南、大陆、盐业银行),他们实有人数仅420人,却与数以十倍的日寇血战四天四夜。坚守四行仓库的将士史称“八百壮士”,其中通城籍壮士过半,留下姓名的占82人。兹将部分通城籍“八百壮士”事迹记录如下:

吴祖德(?—1938)男,大坪乡水口铺人,上士。1937年9月从通城县保安大队第三中队奔赴淞沪抗战战场。10月26日,随524团驻守“四行仓库”。与敌人血战了4天4夜。西方各国为使战火不致危及其驻沪领事馆,吁请中国政府令“八百壮士”从“四行仓库”撤入公共租界。1938年8月11日6时,“八百壮士”为纪念淞沪抗战一周年,举行升旗仪式,受到工部局的阻扰。4小时后,白俄士兵冲入“孤军营”。吴祖德与战友们为捍卫国旗的尊严,毫不畏惧地挡了过去,手无寸铁地与白俄士兵进行搏斗。子弹射中了他,血如泉涌,但他却仍未退却,直至牺牲。吴祖德因之而成为“八百壮士”中著名的护旗4勇士之一。

金汉朝(1912.10—1952)男,塘湖镇龙印村人。中尉。1937年9月由通城县保安大队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1营,参加淞沪抗战。其后代至今仍保留有“谢团长纪念像”、“四行孤军营工务社证章”、“忠党卫国”纪念章、“忠贞奖章”等八百壮士文物5枚,“中央训练团重庆分团第一军官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学院金汉朝”袖章一个,以及印有“奉准退役”、盖有总队长“潘佑强”印章的退役证一本。

毛炎炳(1907—1975)男,马港镇松港村(原朗山村)人。上士。1925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入通城县保安大队当兵。1937年9月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他随“八百壮士”被英租界囚禁在上海胶州公园“孤军营”。1941年12月下旬,数百日军突袭“孤军营”,毛炎炳先是被押去挖沟、修铁路,后转入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未几,又被押往新几内亚做苦力。日寇投降后,毛炎炳在澳洲生活一段时间。1950年才几经辛苦回到家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参战。1953年复员。1975年去世。

万连卿(1919—2002)男,塘湖镇望湖村人。淞沪抗战爆发后,他随后保安大队赴上海参战。在留守“四行仓库”时,他和一部分官兵在二楼固守。他们用粮袋筑成掩体,用轻重武器向日军射击。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八百壮士”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退入公共租界。在孤军营里,万连卿与同乡黎时德成了谢晋元的勤务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公共租界被日军占领。“八百壮士”被日军俘虏,被日军押往上海郊外的宝山县月浦镇做苦力。后逃脱,得到新四军的帮助,到达重庆,被送入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他重入88师,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回国后随88师进入上海。全国解放后,万连卿被铁路局解雇,以做小生意糊口。1953年,他在上海建筑公司当纠察。1956年后,他先后在安徽广德农场、甘肃酒泉炼铁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车排子123团劳动。1979年,退休后,万连卿返回故乡。在80岁生日的那天,他收到了谢团长的儿子谢继民写来的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1995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军事题材部主任记者冀惠彦上校对90高龄的万连卿进行采访。7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抗战将士谈抗战”中播放了采访实况。晚年,万连卿由其养子黄长来(外甥女婿)赡养,直至2000年因病去世。

周福其(1915—2005)男,又名周福,四庄乡大溪人。上士。1937年9月,周福其随县保安大队开赴淞沪战场,被编入88师524团1营1连3排9班。当524团1营接到撤守“四行仓库”的命令后,周争得殿后任务后,与3位战友各持一挺轻要枪,阻住了日军的进攻,使部队顺利进入“四行仓库”。在坚守“四行仓库”时,为了抵挡日军每天3次,每次9架飞机的狂轰滥炸,以及日以数十次的进攻,周福其与战友们4天4夜不曾合眼。1942年12月的一天,日军闯入“孤军营”,拘禁了全体官兵,分别送往各地做苦工。周福其先后被押往到南京、安徽做苦役。后夺得3挺机枪成功脱逃。他们找到附近新四军营地后,被安全送到重庆老兵收容所。抗战胜利后,周福其不愿打内战,便加入华北铁路团,负责守护铁路设施。1948年,周福其由天津返回家乡,一直靠在部队学会的中药知识以采集中草药维持生计。2005年8月4日,上海《新民晚报》记者徐轶汝等一行专程对“八百壮士”幸存者周福其进行采访。同年8月12日,周福其应邀来到上海,参加淞沪抗战68周年纪念。

黄全德(1912—1941),又名黄溪,荻田擂鼓坪人。全德幼时读私塾3年,1929年参加革命,与刘永康等共同开创黄袍山根据地,次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1年任黄袍山苏维埃主席,1933年任中共崇阳县委书记,1935年又回黄袍苏区工作,次年任湘、鄂边少共书记,1938—1940年先后任中共鄂南特委宣传部长及中共鄂南中心县委、咸宁中心县委、鄂南党代表团组织部长。1937年冬,全德受中共湘、鄂、赣特委的委派到通山成立“新四军通讯处”。1941年四月,任中共鄂南中心县委书记兼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政委,与团长王甦率五团在梁子湖畔至湘、鄂边境打游击,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党的组织。七月五日晚,五团干部和武昌、咸宁等县委负责人齐集葛店夏家榜,由黄全德主持军事会议,被汉奸侦悉,日军集结葛店、华容、樊口3处兵力,半夜围攻夏家榜,黄全德被俘。日军用铁丝穿着他的锁骨,解至汉口宪兵总部,投入水牢,受尽酷刑。全德坚贞不屈,并带领同志冲越狱门,日伪恼羞成怒,将全德投进警犬房,壮烈牺牲。

葛宗楚(1880—1947),麦市井堂屋人,信奉佛教,故自号痴佛。宗楚幼从父读,习诗、书、易、礼、春秋等古籍,勤学好问,夜以继日;随伯父煜夫习书法,苍劲多姿,自成一家。后入武昌经心书院学习,成绩优异,受湖广总督张之洞保荐,留学日本商业学校,精习统计、会计、簿记等专业。留日期间,加入同盟会,与宋教仁、龚村榕等交往甚密,后一同回国,从事革命活动。1916年,任教育部编修,后改任国立湖北武昌商业专科学校教务长,后继任校长,重视体育,扩充校内运动场;赞助学生成立自治会及各省同学会;鼓励学习外语,成立世界语学习研究会。他的学生大多数投身于革命事业,或在学术上取得显著成就。中共中央高级党校顾问、原中央高级党校校长杨献珍就是其中一个。杨为业师宗楚作传,对他评价甚高。

因军阀割据,教育经费奇窘,宗楚多次奔走财、教两厅,维持学校教职员生活。湖北督军兼省长王占元克扣军饷,引起武昌兵变,葛宗楚与武汉知名人士左阶平等在汉口报纸上具名声讨王占元,遭王通缉,逃往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回到通城。次年县城沦陷,日酋鸟山探知宗楚和他的长子汝柟曾留学日本,在县内极有声望,便诱以高官、重金。宗楚入山更深,撰文表白:“达不凌人,穷不投敌,此我中华民族之本色也!”民国二十九年(1940),宗楚在天门观首创县立初级中学,使失学青少年得以继续学习。抗日胜利后,宗楚当选为县参议会议长,省参议会议员。他一再呼吁政府减免捐税,并撰有《改造通城农村计划草稿》十余万字。他曾在北京定做一白铜墨盒,上刻:“汝面人人识,汝心我独知。汝之形也,内圆而外方;汝之心也,内柔而外刚;汝之性也,静而翕;汝之质也,明而强。汝其守汝黑,勿炫汝长!”

黄菊喜(1882—1971),人称菊妈,黄袍山夜珠窝人,出生在黄袍山油冲汪家,幼丧父,随母就食于石下黄家,改姓黄。12岁到夜珠窝吴立成家当童养媳。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六军来到通城,驻夜珠窝。菊妈第一个动员儿子吴朝义参加红军。不久,朝义在江西铜鼓作战牺牲。菊妈忍痛对子女说:“你们要像哥哥一样勇敢杀敌,为了穷人翻身,死也值得!”随后次子朝炳、三子朝福和女儿凤桂、满桂又相继参加红军。朝福任赤卫队队长,凤桂任县苏维埃妇女干部,满桂年小,任红军交通员。后来儿女都相继牺牲。1935年,红军撤离黄袍山,菊妈常被国民党军队、县保安队、土豪劣绅捉去拷问、坐牢、陪刑,受过30多种毒刑,多次死而复苏。后来,菊妈只好背井离乡,先后在崇阳县金竹坪的石岩下,修水县桃花洞的草棚里,湘、鄂边境的林海中过原始人一样的生活,历十余年。1949年通城解放,菊妈回到家乡,虽年过六十,仍积极投入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期间,积极动员孙儿参军,并将打草鞋收入的一万元(旧人民币)捐献给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农业合作化后,年逾古稀,还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她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朱德、董必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徐水香(1938-2001),男,四庄乡堤上村人,中共党员,空军特级飞行员,少将。1956年6月被选调空军第8航空预备学校学习,1958年在空军第2航空学校学习,1960年8月毕业。历任飞行学员、飞行员、中队长、大队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1987年晋升为副军长。1990年调任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徐水香任空军航空兵某部轰炸机团团长时,立足现有装备,着眼未来战争,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训练,使该团无论是白天或夜晚、一般气象或复杂气象、高空或低空飞行都达到甲类战斗团的水准。连续安全飞行27年,荣立集体一等功和二等功。1979年8月3日,新华社、《解放军报》署名报道徐水香的先进事迹。1984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仪式。当天,机场上空云低雾大,能见度差,在超气象条件下,空军机群起飞,徐水香驾驶的一架大型轰炸机在8架编成“八”字形拖着彩色拉烟的护卫机的护卫下,在预定时间掠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向全世界展示了人民空军指战员国威军威高于一切的决心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徐水香个人被荣记二等功一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他在阅兵训练中的事迹。徐水香从事飞行事业30多年,积累丰富的飞行经验,先后撰写《异常空情的特点及处置对策》、《战区空军组织空中进攻作战的问题探讨》等10多篇空中作战论文,其中5篇获空军学术研究奖。2001年6月,徐水香因患肝癌在北京病逝,享年63岁。

黎泗保(1940-2006),曾当选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通城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荣获全国劳模、湖北省劳模及省、市、县三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从1983年至2006年,均任隽水镇宝塔村书记。面对“城中村”土地急剧减少和村民依然贫困的状况,黎泗保带领大家进行探索,创办砂布厂,成为一个年产值6000万元,利税7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带动了全村发展。黎泗保在职期间,宝塔村被评为“全省五好村党组织”、“全省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建设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吴石平(1949-2006),男,通城县石南镇人,大学文化程度,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曾任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咸宁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通城县第六届政协常务委员。他创办的福人药业,获湖北省“质量信得过企业”、“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全国乡镇创名牌企业”等称号。至2015年累计向国家纳税超过3亿元,带动和培养了3万余名药商,使医药产业成为通城乃至鄂南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先后获得“全国中药系统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等10多项省部级荣誉称号。

黎贤良(1956—1979),左港人。197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升任某部一营三连三排排长。1979年参加对越(南)自卫还击战。3月3日,率三排战士抢先强渡奇穷河,连续打掉敌人火力点3个,杀敌6名。9日晨,攻打迷迈山,指挥全排突破敌人两道封锁线,摧毁5个火力点。当进入敌人最后一道防线,离敌堑壕七、八米时,右手中弹,隐卧在离敌堑壕5米处。这时,八班长跟上,他命其卧在自己身后。自己用左手向敌堑壕投进3枚手榴弹,在投掷第四枚时,左手被打断。敌人投来一枚手榴弹,他立即用负伤的右手抓起扔回,敌人又投来一枚,他再扔了过去,正要扔回第三枚时,一颗苏制松发手雷在他身边爆炸。几乎同时,手中的手榴弹也爆炸了。黎贤良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授“战斗英雄”称号,并授予他生前带领的排为“黎贤良英雄排”。遗体葬广西宁明县峙浪公社烈士墓地。

赵璧(1930-2013) 男,通城县马港镇    村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1930年12月9日生,2013年6月21逝世。赵璧出生仅7日,父亲赵世当就壮烈牺牲。后母亲徐伟文改嫁瞿秋白之弟瞿云白,继续在外从事革命,赵璧由奶奶抚养成人。1948年9月在通城县立初级中学读书的赵璧与黎醒亚等组织成立“励学会”,反黑暗,反贪污,寻找光明,追求真理。在1949年元旦前夕,与同学自编自演话剧《茶馆天下》,揭露黑暗,呼唤自由。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120师358团南下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岛等地剿匪。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志愿军某侦察排副排长。在战斗中多次立功,俘虏过两个美国兵。二次战役后,率数名战士深入敌后一百多公里的地方侦察,歼灭美24师炮兵观察所20余敌军,在追击敌人时左腿受伤。敌军大部追击上来后,为掩护战友撤退,打死3名敌人,重伤失去知觉后被俘,关进南朝鲜釜山战俘集中营。在釜山战俘集中营中,与中朝战友一起秘密组织“反美斗争同盟会”,被大家推举为该会常委和第一收容所总书记,领导了震惊世界的“反甄别斗争”,让五星红旗在集中营中高高飘扬起来。1953年8月通过战俘交换回国,在东北军区归来人员管理处休养学习,1956年安排到黄骅市干校任教导主任。因多次受伤,加上在集中营的摧残,赵璧经常头昏,有时失去记忆,出门不能回家,不能正常工作,1962年退役回到通城。


附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