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达到201.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达到8.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108.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4.3%,达到12.34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更实举措壮大实体经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支撑
——做优传统产业。加强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建好国家级三产融合示范园,新造、改造油茶基地3.1万亩。发展壮大茶产业龙头企业,新建和改造茶园5000亩,年产茶叶3500吨以上。注重生猪规模养殖和肉产品深加工,加快四庄循环产业园建设,加强“两头乌”品种保护和利用。加快食品饮品产业发展,重点培育粮酒、豆制品、紫苏酱等产品品牌。推动陶瓷建材产业向制造日用瓷、工艺瓷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做大主导产业。实施质量强县战略,集中资源要素,将玉立、平安、福人、瀛通、三赢兴等打造成行业领军企业和县域经济顶梁柱。推进“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加快三赢兴、平安电工上市进程,同步启动后备企业上市工作。做强磨料磨具产业,重点抓好“通城砂布小镇”建设,倾力培育以耐磨砂带、特种布生产等产业链为主的磨料磨具产业新集群。做强云母制品产业,重点补齐自动化、数字化短板,研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光电摄像模组等战略性项目建设,擦亮“通城电子线材”名片。做强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以“隽六味”为主的道地药材订单化、规模化种植,抓好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建设。做大做强中药材加工企业,推进药姑山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建设,擦亮叫响“金刚藤”等产品品牌,把通城打造成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
——做强中小微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全年净增市场主体5000户以上。筑牢园区平台,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重点打造坪山孵化园、研磨产业园、陶瓷产业园、光电产业园、关刀工业园、沙堆工业园、8K高清显示屏产业园等产业集中发展区。加大新上企业培规力度,筛选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后备企业,实施“企业上云”和数字化赋能行动。力争到2022年末,拥有产值10亿元企业2家、亿元企业33家。
产业强则通城兴。我们要锻长补短、铸新去旧,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做强通城经济的“四梁八柱”!
(二)以更大力度加强项目建设,聚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打响招商引资“竞速赛”。持续深耕“回归工程”,壮大回归经济,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完善产业政策和招商目录,强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10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
——打响项目建设“擂台赛”。每季度开展一次项目“擂台赛”活动,力争全年申报省、市重点项目20个以上。全力推进通修高速、天然气长输管道、药姑山瑶族风情体验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力促平安二期、三赢兴二期、万雅二期、泰汇科技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力争全年新增投产项目90个以上、新开工项目100个以上。
——打响服务项目“攻坚赛”。严格执行“六个一”工作机制,不断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建立项目全覆盖监测保障机制和督办考核机制,定期晾晒进展。加强招商项目预审评审。严格投资强度、环保能耗等指标约束,落实“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和“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运营好县土地储备中心,有序推进片区化征地,切实规范土地收储。深化“政银企”合作,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我们要抢赛道、占C位、挂高档、提速度,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以更高水平推动扩容提质,倾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县城
——坚持科学规划。秉持城乡规划“一张图”,科学编制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编制人防、城市绿地系统、教育设施、垃圾环卫设施布点等专项规划。降低中心城区用地开发强度,严格规范商贸服务用地规划与建设管理。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城市扩容提质,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城区外围延伸。依法有序回购城市规划区已批未建宅基地,城镇存量土地优先用于建设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休闲养老、公园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抓好品质提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积极推动5G基站、充电桩等新基建,优化公共厕所、公交站台布局。完成新一轮城镇区划地名设标。规划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和物流中心。分步刷黑主要街道,打通“断头路”,加快353国道、106国道改线,完成隽水大桥及接线工程。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重点解决老物资小区、老粮食局等遗留问题,扎实推进雁塔小区、老广电局小区、和平小区等16个小区改造。启动阴山河三期和李家塘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鄂南农贸大市场、万雅国际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建设。
——强化精细管理。启动智慧停车项目建设,规范城区停车秩序。依法依规强化房地产开发管理,对未批先建、少批多建、随意改建、乱搭乱建的行为“坚决清”;对违法翻建房屋、违法买卖流转的行为“坚决管”;对房地产烂尾工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改”。巩固拓展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开展“六乱”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构建“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社会参与”的城市治理体系。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城市。
城市建设事关千家万户。我们要集成“幸福元素”,讲好“小城故事”,让城市有温度、生活有温情、市民有温暖!
(四)以更强决心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消除规模性返贫风险。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加大产业扶持和就业扶持力度,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完成“三年消危”任务,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生命防护工程,完成关黄线、象月线等改造工程。实施水利补短板三年滚动计划,启动云溪水库清淤、陆水干流防洪治理三期工程、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项目建设。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8座,整治高帮塘76口。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湘鄂赣(通城)农业数字化运营中心。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防止“非粮化”“非农化”。完成3.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着力实施“通城优品”工程,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积极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到2022年末,全县拥有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6.8%以上。
——深入整治人居环境。坚持“多规合一”,完成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批、使用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违法建设行为。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统筹抓好改水、改厕、改能、改房、改不良生活习惯。持续整治“活人墓”“豪华墓”,着力破除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持续推进农村“四旁”绿化,加快乡村生态景观林和乡村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四员”保洁管理机制。
乡村是根,乡愁是情。我们要强农业、兴农村、富农民,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通城答卷!
(五)以更严要求筑牢生态屏障,致力塑造中部绿心新形象
——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坚持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压紧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责任。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依法全面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落实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保督察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健全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巩固提升国控、省控断面水质。探索建立跨省、跨县生态联防联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协同执法机制。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推进污水提质增效改造工程、直排口截污工程,有效治理城区雨污合流问题。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确保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营。完善城区环保基础设施,建立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末端处置机制,建设一批市政公厕和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废处理设施。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扬尘、秸秆燃烧、挥发性有机物、餐饮油烟管控,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深入推进全域国土绿化五年提升行动,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退化林修复1.2万亩。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完成陆水流域菖蒲港桥至肖岭段生态修复,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扎实推进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抓好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幕阜山旅游公路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加强大溪国家湿地公园、药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优化能耗要素配置,有效控制能耗增量。启动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进绿色工业制造,支持创建国家绿色工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社区、绿色低碳学校、绿色低碳机关创建。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我们要穿“新鞋”、走“绿道”,同心绘就山清水秀的锦绣画卷!
(六)以更深层次实施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发展动能新突破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对接省赋能扩权强县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生态殡葬、城乡供水一体化等改革。拓展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县城发集团市场化转型。巩固拓展河湖库长制成果,推动林长制改革落地见效,探索建立覆盖县乡村的路长制。深入开展财税金融改革、工业“标准地”出让改革。抓好事业单位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等试点。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加大外资外商引进力度,做大做活万雅国际商贸城,支持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基地、分销中心、研发中心。加强与省域、市域和湘鄂赣毗邻地区协同联动,扎实推进“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度衔接湖北自贸区、岳阳综保区,深化与湖南城陵矶港、三荷机场战略合作。实施稳外贸专项行动,力争全年新增进出口权企业3家,培育出口实绩企业2家、外向型标杆企业5家。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积极开展省级创新型县创建工作,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加快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县域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联盟。着力实施技改和研发三年滚动计划,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隐形冠军1家。力争到2022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2家。
——优化县域营商环境。以“放管服”为主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多头审批、重复审批事项。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确保市级“五项先行先试改革事项”全力推进,县级“五件实事”取得实效。严格执行涉企涉事收费清单和标准,确保清单之外无政府定价收费。严防执法扰企,慎用查封、扣押、冻结措施,防止执法“一刀切”。继续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一把手”走流程等制度。持续加强信用通城建设。
改革决定命运,创新赢得未来。我们要以有为政府构建有效市场,把改革创新的“关键一招”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七)以更优质量保障改善民生,全力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以上。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精准动态管理。健全“三留守”人员关爱机制。新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新建隽水福利中心,改扩建农村福利院5所,推动养老机构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认真落实“三孩”生育有关政策。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统筹谋划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抓好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加快实施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改扩建黄源小学,改造五里初中等农村薄弱学校。新建3000人规模的初中、小学各1所。确保隽水幼儿园建成使用。实施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校园安全工作,重点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防溺水等工作。
——坚决守护人民健康。实施卫健强基工程,切实履行政府办医主体职能,加快“医共体”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支持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加快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补短板项目。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扎实开展“323”攻坚行动,深入推进健康通城建设。坚持慎终如始,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快银山文化艺术中心(二期)、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利和温泉小镇落地开工建设,重启黄龙山风景区项目招商工作。加快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大尧家林遗址、古瑶遗址、天岳关抗日遗址发掘保护力度。开展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维修改造和散葬烈士墓修缮保护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红色文化、古瑶文化、抗战文化、中医药文化和“拍打舞”“赛锣赛亮”等特色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动大坪内冲瑶族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支持北港镇、大坪乡创建“中华诗词之乡”。
——持续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通城建设,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实开展“八五”普法,落实好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创建一批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积极创建省级平安县城。健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推动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强化监测预警处置,加强防范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重点领域风险研判。常态化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实做优“一村一辅警”治理模式。依托“智慧社区”“雪亮工程”等平台,强化网格化管理。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坚持信访工作“四项制度”,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积极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民之所向,政之所往。我们要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有保障!
(摘自2022年通城县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