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充满艰辛又富有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乘着党的二十大浩荡东风,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县人民,聚力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和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稳中加固、承压奋进的势头更好。面对超出预期的多重冲击,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进,成功稳住了经济大盘。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12.5亿元,同比增长5.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16亿元,同比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同比增长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8601元、21453元,同比增长6%、8%,经济运行展现出强大活力。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的底盘更牢。面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形势,坚持以规谋远、以规促建,全面筑牢了发展基础。服务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科学编制《通城县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现代水网规划》,细化流域治理“单元底图”,明确安全管控“负面清单”,系统谋划重点项目99个,在北港镇枫树河、四庄乡四庄河启动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服务咸宁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贯彻落实《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构想与实践》,6个方面27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四庄乡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示范乡镇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制定《长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总体规划》,推动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湘鄂赣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纵深推进。
——争先出彩、勇作示范的业绩更佳。面对县委关于拉高标杆的工作要求,坚持务实重行、真抓实干,奋力夺取了较好业绩。荣获了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联合建设单位、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华诗词之乡(镇)、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国字号”命名;夺得了第四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金奖、首届“楚茶杯”斗茶大赛金奖等“省字号”奖项;取得了湖北省第四批创新型县、第四届湖北改革奖、湖北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湖北美丽城镇省级示范乡镇等“省字号”荣誉。基层治理、城市更新、农村饮水安全等22项工作经验得到省市领导肯定或在相关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培育试点县等6个省级试点项目落地通城。
——以人为本、实干惠民的成色更足。面对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坚持守住初心、倾情倾力,办成了一批实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占比连续7年保持在80%以上。新建第一小学等5所公办学校,新增学位8730个,以最好质量、最短时间兑现了9月1日全面开学的承诺。县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中心、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医共体信息化一期等3个项目全面投入运营。新政务服务中心、鄂南农贸大市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20张,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模式被中央、省级媒体推广。全县存款余额32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一年来,我们主动应对复杂多变、风险增多、要素趋紧的内外部环境;主动落实稳增长、防风险、优质效的客观要求;主动接受环保督察、卫片执法、土地例行督察的监督检验;主动统筹发展和安全、改革和稳定、现实和未来的多重关系。全县上下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经济发展稳的基础进一步巩固,进的态势进一步彰显。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年来,我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向难求成,全力以赴稳住了增长。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应享尽享、免申即享,全年新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2.7亿元。每两月开展一次“我为企业解难题”、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帮助21家企业解决久拖不决的遗留难题38个。扎实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2亿元。市场主体培育逆势上扬,新增市场主体5354户。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初步成果,清查对象比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增加24221个,增长73.5%。千方百计扩有效投资。全力稳住投资,24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入统率均达100%;79个季度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270.69亿元;在建入库项目241个,新开工入库项目204个,项目入库个数全市最多。努力向上争资,争取各类资金34.5亿元。竭力招商引资,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2个。千方百计促消费提振。推动大宗商品消费,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6.7%,新增商品房销售面积40万平方米。加强商贸综合体建设,大型商超由8家增至12家。培育商贸市场主体,新增限上商贸企业9家和“小进规”企业24家,总数达146家。组织各类促销活动12场,带动消费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11个月稳居全市前三。千方百计稳外贸外资。新增出口实绩企业7家,总数达38家。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12次,签订意向采购订单72个、金额3亿元。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83.3%。
一年来,我们锻长板、铸新板、补短板,全力以赴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坚持链式思维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主导产业、一座专业园区、两至三家龙头企业、一条产业链”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家,总数达12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34.3亿元。三大优势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家,完成工业产值125.6亿元,分别占总数的94.3%、93.5%。平安电工IPO注册获批,将登陆深交所主板上市。产业动能不断焕新。以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培育试点县创建为抓手,推动全域创新,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总数分别达6家、25家,年度新增数、总数均为全市第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全面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33个工业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0.7亿元。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190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3.07亿元。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4家。“科创中国”平台累计入驻企业120家。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通城园入驻企业8家。产业短板不断补齐。大力实施“满园工程”,投资近10亿元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成区面积达6.02平方公里。完成开发区调区扩区工作,新增工业用地5.1平方公里。探索完善工业园区及企业环境管理评级制度,开展评级3轮次,涉及企业17家,相关工作连续3年居全市前列。举办2023第二届中国·湖北黄袍山全国自行车户外公开挑战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预计全年接待游客56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3.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9%、15.31%。
一年来,我们提品位、塑品相、优品质,全力以赴提升了城市能级。规划提品位。高水平编制《通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通城县老城区城市更新规划》,完成专项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38个,城市布局全面优化。召开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专题会议8次,审议通过开发性土地供应1819.48亩。更新塑品相。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累计争取各类资金7.5亿元,全年启动并实施项目38个,阴山河三期等城市内涝治理项目全面完工。城区排水管网密度达13.88公里/平方千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城区道路面积达279.4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9000平方米。管理优品质。持之以恒打击“两违”,拆除违建218处。数字化指挥中心案件处置率91.28%。新增停车位1143个。全面完成85个行政村及975个自然村(湾)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和48个小区165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升级改造。完成餐厨垃圾处置点建设及设备安装19处。
一年来,我们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全力以赴促进了乡村振兴。农业产业更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成耕地流失整改4304.63亩,修复利用受污染耕地3901.45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13万亩。全链条培育“两茶一药一猪”等特色产业,新造、改造油茶林3.9万亩;新建、改造茶园2445亩;中药材产量同比增长5.8%;生猪出栏数、存栏数均超市定目标任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分别达5件、4件。农村环境更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沙堆镇石冲村、马港镇马港村、石南镇花亭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四好农村路”305公里,大坪乡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农村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统筹治理试点项目全面完成。农民增收更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型联农带农模式,全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16.6万人实现增收。“山水隽邑”区域公共品牌完成销售收入近千万元。扎实开展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建成乡村旅游客房1173间。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GDP增速2.2个百分点。
一年来,我们拓广度、加力度、求深度,全力以赴深化了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改革拓广度。系统谋划推进10个领域、165个改革项目,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重点改革项目成效明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78个重点改革项目全面结项,林长制等19项改革工作经验在省级层面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加力度。深化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归集电子证照、证明、批文432类,523个政务服务事项材料免于提交。政务服务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40%,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97%。实行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576项,全市首个“免证明”支撑服务平台落地通城。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等3个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在全市率先启动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和招投标“评定分离”工作,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项目落地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以上。区域协作开放求深度。与平江、修水签订《通平修协同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合作协议》《“通平修”协同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要点备忘录》《省际边界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合作协议》,开启合作新模式。
一年来,我们做要事、抓大事、办实事,全力以赴增进了民生福祉。做实巩固脱贫成果要事。各类教育补助资金惠及47124人次。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助政策,共资助补贴2017.54万元。完成110户动态新增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100%。发放农村低保金4608.9万元、临时救助资金478.45万元。42个脱贫村建成主导产业64个。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580.7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9%,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狠抓基层社会治理大事。扎实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高标准打造示范点27个。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解决难题7283个。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8%。扎实开展“平安咸宁全域提升”活动,“两抢”犯罪连续37个月零发案。全域推动殡葬改革,整治各类大墓127座。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个。153所学校食堂、13家福利院、6家大型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平安稳定。塘湖镇望湖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办好社会事业发展实事。扎实推进全省十大民生项目建设,44项量化指标全面完成,13个具体事项超额完成。强化就业支持,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资金34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7850人。提高社保水平,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5%,2.2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特困对象生活得到全面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改薄”项目22个,创成省级示范教联体1个,重点大学和本科上线率再创新高。促进医疗提质,新增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医办养机构3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率100%。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过渡。促进文化繁荣,乡村两级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全面升级,图书馆主体工程完工,档案馆投入使用。全县文化产业规上企业突破40家,预计营业收入达25亿元。
一年来,我们守好绿、增新绿、用活绿,全力以赴优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治污守绿。整改销号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3个。建立陆水河流域跨区域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办理流域综合治理案件31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7%,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二。122家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75%。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57个。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及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提升增绿。完成荒山绿化造林3439亩。建成万亩绿色防控示范片4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4.12%,同比增长0.91%;森林蓄积量254.9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乡村4个、省级生态村2个。低碳活绿。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总数达到5家。全市首个电力负荷聚合项目落地通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核心示范片区化肥用量减少3%。建设公共充电桩291个。完成整县屋顶太阳能光伏装机10.58万千瓦。
一年来,我们严政风、转作风、树新风,全力以赴提升了政府效能。以政治建设培根铸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做到以学促干、以干践行、以行增效,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工作安排,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以实干担当克难奋进。对标“争先出彩、勇作示范”工作要求,落实政府系统争先示范事项51项。保持“拼搏赶超”的奋斗姿态,对政府工作实行“一周一例会、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分析、一年一交账”,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以清廉正气护航发展。扛牢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做到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接受群众监督,12345热线按时办结率达100%,回访满意度达95%以上。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4件、政协委员提案28件。严格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府院联动工作经验得到市政府高度认可并在全市推广。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3.06%。
与此同时,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等工作取得新发展,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助残、红十字、工商联等工作有了新进步,安全生产、民族宗教、政务公开、公共资源交易、保密、档案、审计、统计、供销、检验检测、机关事务、咨询决策等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