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破局——浸润人文和生态特色的中药材迎来滋长的春天,“中药振兴”鼎新山区产业发展格局
“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地处幕阜山麓、北纬30度上的通城,素有“江南药库”美誉,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药姑山是全国两座以药命名的山脉之一。明朝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时,在此驻时5个月。书中记录1800多种中草药,便有460种来自药姑山。
百里皆翠绿,十里闻药香。
上世纪九十年代,本土企业家吴石平创办福人药业,研究开发中草药金刚藤,生产糖浆、胶囊等中成药。短短几年间,企业迅速扩张到销售量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规模。
如今,福人药业发展速度虽然放缓,但溢出效应日益显现:带动周边地区种药材,县内药材种植面积逾5万亩;培育“买天下卖天下”的3万药商,活跃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代理销售药品1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300多个亿。
“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宏观层面的系列决策,为踟蹰前行的通城中药材产业,开辟出新的“蓝海”,也推到了新的“风口”。
这一年,国务院在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同年8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中医药重点任务,将其融入健康中国建设各个层面。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医药法》,从法律层面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华瑰宝,传统的中医药再度引起举世关注,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是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吃“头锅汤”,还是“再等等”、“再看看”、步入后尘?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果断地选择了前者。
2016年年底召开的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一区两城三带”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绿色崛起、中药振兴、万众创业、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举全县之力打造以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药”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
在县十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具体部署:坚持“五药”并举,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中医药企业达到20家,建成全国知名的中医药总部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元,争创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
以“药”破局,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开了一剂推动区域发展的“良方”。
三产融合——打造药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先行区建设
2月19日(2017年),四庄乡五花村万亩油茶基地上,乡党委书记吴琳正在组织劳力栽种白芍、丹参和牡丹。
“这批药苗是从安徽毫州购进的,已经栽了150亩。”吴琳算了一笔帐,白芍亩产600公斤,每公斤市价15元以上,药苗成材后,亩收入可达9000元;丹参和牡丹产量和市价低一些,也可收入4000元以上。
通城土地资源奇紧,旅游碎片化,三产业离析式,农民收入大都靠打工。近年来大力发展油茶,全县油茶种植面积10多万亩。然而油茶生产周期长,挂果需4年,进入丰产期需8年以上。“油茶基地套种喜荫药材,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大大提升了林业比较效益。”县林业局局长胡斌分析说。
林下经济大有可为。去冬今春,通城结合绿满鄂南行动、精准扶贫项目,扶持一批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完成整地5.46万亩、造林4.28万亩,在油茶幼林地套种金刚藤、白芨、丹参、黄精、玉竹、菊花等中药材2万亩。
绿色产业风光无限。通城引进银杏、金钱柳、红豆杉等药用观赏树种,实施荒山荒坡荒地绿化工程,建设一批生态与中药产业共建连片基地。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主干道路和“四大水系”水岸绿化工程,打造一批林荫大道、绿色长廊和中药特色景观带、风景线。
第一产业提档升级,只是“冰山一角”。在通城中医药产业发展版图上,药材种植、研发、加工、流通、文化、旅游才是完整的产业链条。
即将开建的药姑山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药膳小镇),包括中医药加工产业园、中药材物流园、中药研发区、中药材主体公园、综合服务区、休闲生态居住区7大板块。“加上周边的药材种植基地,产业园涵盖三大产业的各个层面。”园区负责人黄首秋介绍。
过去,通城中医药加工领域,一直是福人药业“一枝独秀”,随着润康药姑山中药、保鹤堂医药等大项目的引进,今后将形成“多花争艳”之势。
过去,由于本地物流业发展滞后,通城籍药商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战,今年1月20日,县里成立中医药协会,给3万药商“安家”,医药总部经济起航。
过去,通城文化旅游有资源无产业、有市场无品牌,旅游业在全市玩龙尾,随着药膳小镇的叫响、中医药养生的升温,将成为鄂湘赣毗邻地区新的旅游胜地。
美好蓝图在于干。一方面,县委书记熊亚平、县长刘明灯分赴东北、珠三角等地招商,对接全国中医药上市公司和通城籍药商,亲商请商。目前已有3家药商达成投资意向。
另一方面,县委县政府着力优化环境,以“四城同创”提升发展形象,以353国道改造突破交通瓶颈,以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五药”并举——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中医药产业,塑造一批“国字号”、“省字号”的通城品牌,实现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新飞跃
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是中医药全产业链上的五个环节。“五药”并举,环环相扣,需要高屋建瓴的眼光和高点起跳的勇气。
药材种植力争建成全国示范基地。县里拿出10万亩药材种植面积的中长远规划,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专业户,打造以药姑山、黄龙山、黄袍山为主体,辐射沿线乡镇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带,建设一批规模种植基地。进而组建中医药科学研究所,与国家、省中医药研究机构、专业院校携手,打造中医药产学研基地、中药材种苗基地。
中医药制造打造省重点产业集群。全县同步推进传统中医药企业“倍增工程”、新型中医药企业“培育工程”、中医药产业园区“筑巢工程”,在支持福人药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瞄准全国中医药上市企业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发展中成药加工制造企业,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
中医药贸易流通定位“全国集散地”。立足通城现有医药营销网络,依托医药营销行业商会,发展壮大医药总部经济,建设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完善医药物流配送服务业,打造买全国卖全国的中药材重要集散地。
中医药膳饮食叫响“通城品牌”。挖掘中医药饮食文化,大力发展保健酒、菊花茶、紫苏酱等通城特色中药保健食品,研发一批菜式丰富、味型多样、用料考究、技法科学、营养平衡的药膳菜品,扶持发展一批以药膳为特色的餐饮精品店,打造餐饮文化浓厚、配套设施完善、集餐饮休闲于一体、特色鲜明的药膳小镇,打响通城中药膳食品牌。
中医药养生旅游瞄准“华中胜地”。设立黄袍山-黄龙山-药姑山野生中药材保护区,促进中医药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生态旅游+”“养生文化+”品牌,开发一批中药材观赏、中医药文化探寻、中医药工艺体验、中医药保健休养和瑶族文化体验的特色景区,建成华中地区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胜地。
“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五药”涵盖一、二、三产业。不久的将来,药都通城将建成国家水准、华中一流、湖北样板的中医药产业集散地、中医药文化传承地、现代中医药科技研发地、中医药养生旅游目的地、健康产业发展引领地,从而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转型和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