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百科:2014年6月,通城拿到了由省文联命名的“瑶文化之乡”的金字招牌。清•乾隆《通城县志》有云:“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县志的记载为近年来人们在通城境内鄂湘交界处的药姑山发现的大量瑶家石屋、石台、石井、石墓葬以及祭祀台、古栈道等历史文化遗存提供了有力佐证,结合瑶族歌谣、典籍描述,专家认定,药姑山这座看起来“雾蒙蒙的山”,便是瑶胞梦里的千家峒。1987年在石南镇发现的具有鲜明瑶族舞蹈特色的原生态《拍打舞》,一举拿下第八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金奖后,为通城是瑶族发源地的不争事实再度镀上璀璨的光辉。
微百科:1937年淞沪战役中国民党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以通城籍为主的“八百壮士”,震惊中外的“四行保卫战”就在我们身边!直到现在,通城境内的黄龙山上,仍竖着一块由蒋介石亲笔题写的有着“气吞山河”四个大字的石碑,著名剧作家沈虹光女士多次来通城采访,写出了2万多字的《壮士无言》随笔,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微百科:北伐时重要的一仗汀泗桥战役在通城部署,秋收起义的第一枪在通城打响,1927年,湖北省委安排正在武汉中山大学学习的罗荣桓到通城领导农民暴动。同年8月20日,他领导通城、崇阳两县五百余农民自卫军在通城发起武装暴动一举成功。于暴动成功的次日,按照省委要求迅速召开全县各区农协代表会,成立了通城县劳农政府,我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就是在通城县建立的“通城县劳农政府”。开了我党领导建立红色政权的先河,也首次实践了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正确理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以后全国苏维埃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微百科:近年来,通城又多了一张“回归村官”的名片。在上世纪80年代蔚为壮观的10万通城在外打工儿女里头,经过三十年的奋斗,产生了一批大小老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用真情、用乡音、用政策召唤这些先富起来的人返乡创业。 “在外是英杰,归来是脊梁”,他们中的一些人舍弃大都市的繁华毅然回乡走上“村官”岗位,有的担任村主职干部,有的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和主力军,通城也因之成了“鸿雁”安家的“巢”。数十万农民工的回巢,数百名村官的回归,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优秀分子选择回归创业,加入建设家乡的滚滚洪流,给通城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累计回归8500人,其中回归担任村“两委”班子的531人,共引进回归项目1700多个,资金100亿元,回归人员创办的企业税收占全县总税收的65%,很显然,这简直是一个通城奇迹! 微百科:它以“健康中国,美丽东山”为主题,辐射鄂湘赣区域,具有浓重的原生乡土气息和醇厚的荆楚文化气息,是集传统中医药、农林、果树采种和旅游观光一体的生态体验式屋场。 微百科:麦市镇冷塅美丽乡村以沉锣湾月季园为中心主体景观,形成一个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五美”要求的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功能的新型现代化美丽乡村,村民的幸福家园。 微百科:锡山由九宫山、瑞庆峰、积翠岩等组成,位于通城隽水镇南郊,近城市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本次设计根据现有地形基础及条件,分为休闲度假区、自然风景浏览区、山顶观光区,同时秉承主题性、本土性、体验性、游乐性、持续性的原则,通过艺术的形式,体现山之灵、地之灵和人之杰,以耕耘自然为手段,映秀出“青山、秀水”的瑶姑之城,从而完成由锡山森林公园向城市公园的转变 微百科:通城文化艺术中心是城东新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位于城东新区解放东路与四庄路交汇处,西临银山广场,南侧为环保局办公楼及政务中心,显著位置,建成后将成为将给市民提供一个吸取科学文化营养和休闲的高雅场所,大大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是我县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也是我县精心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广受通城人瞩目! 微百科: 承载各时代历史信息的建筑物。 微百科:位于通城幕阜山北麓的通城县四庄乡东北部,主要包括大溪村和纸棚村两个行政村,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931.9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42.84公顷,湿地率47.52%。这里山深林茂,万木峥嵘,拥有自然岛屿十多个,形成三面抱水,水面环山的独特自然景观,被誉为“通城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