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一)
索引号 : 011356029/2022-07474 文       号 : 无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 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       称: 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一) 发布日期: 2022年03月18日
有效性: 有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动通城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五年。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新挑战、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动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五个通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城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五个通城”目标,深入实施“五县战略”,在抢抓机遇中突破发展,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全县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统一指挥下,县委、县政府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带领通城人民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硬仗,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疫后重振的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取得重要进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1、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7.2%;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6.6%、6.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三类县考核中,通城由“十二五”末的第13位跃升至第9位。
2、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三五”时期,全县进入以结构调整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1.7:42.7:35.6调整为2020年的17.7:39.5:42.8。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涂附磨具、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初步建成了具有通城特色的“电子信息、涂附磨具、陶瓷建材、食品饮品、医药健康”五大支柱产业。亚细亚陶瓷、杭瑞陶瓷及三赢兴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平安电工、亚细亚陶瓷获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福人药业、瀛通通讯、玉立集团获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三赢兴、亚细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瀛通通讯在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全市首家本土上市企业,荣获首届湖北改革奖(企业奖),进入“湖北省民营企业百强”行列。二是农业规模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三品一标”品种达到29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500余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0亿元。大力实施“绿色崛起、中药振兴”战略,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463个、总面积达10.2万亩,国家级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1个,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工业企业11家,中药合作社108家,中药材年加工值近10亿元。以“隽六味”为主体的农产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通城金刚藤”被授予全省首批道地药材“1+10”优势品种,福人药业、瑶乡御草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入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裕丰生态农业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通城被列入全国经济林产业(油茶)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县、全省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优势区创建县。三是商贸旅游业日趋活跃。商贸服务业和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全县限上商贸企业85家、外贸进出口企业62家。布局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网点,万雅国际商贸城一期进出口商品街建成开街。电子商务进农村成效明显,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已建成一批专业电商村、电商创业基地。生态旅游发展提速,建成了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3A)、黄龙山风景区(3A)、药姑山瑶族风情园、左港善源谷、冷塅月季庄园及黄袍红色旅游线等旅游景点,黄龙山、药姑山、黄袍山森林康养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四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8件,成为“湖北省品牌建设示范县”。
3、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五年来,全县始终保持攻城拔寨的状态和劲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人、财、物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省市县三级调派驻村干部398人,统筹财政专项资金44亿元投入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村级“九有”硬件设施短板全面补齐,实现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教育医疗保障全覆盖,全面消除了唯一住房危房户,贫困人口住房基本保障全覆盖。建成产业扶贫项目989个,建成“扶贫微工厂”79家,开发“四员”促扶贫公益性岗位3120个,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召开“四民”屋场会3049场,实施“八小”项目1000余个,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率先在全省设立首个减贫防贫服务中心。在各级干部真情帮扶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全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并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2020年4月21日,省政府批准通城退出贫困县,我县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和区域整体贫困问题。
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通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地表水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3.8%,全市排名第三。全县四项减排指标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控制目标指标均完成。麦市镇被评为“湖北省森林城镇”,塘湖镇望湖村等七个村被评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沿线景观全面提档升级。二是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完成4座非煤矿山、1座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关停17家石灰窑,取缔非法采砂洗砂点100余处,关闭污染养殖点23个。三是污染防控不断改善。着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三禁五治”和“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推进秸秆禁烧工作,淘汰燃煤锅炉66台,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7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通水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进入试运行,工业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建设,启动城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5、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集中实施一批城区道路升级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成了一批老城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及管网建设工程,博仁外贸片区、银城东路片区、原一瓷厂片区、旭红路老工商局片区等老城区改造不断推进,新建了雁塔广场、秀水公园、柳堤滨河公园、白沙小游园、石泉小游园等一批城区生态景观工程,城区供排水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二是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大力实施“六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百日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农村公路、厕所革命、村庄绿化、垃圾转运、污水处理及活人墓拆除等工作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五年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0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81个、市级生态村54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并荣获全国清洁村庄行动先进县、北港镇横冲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三是美丽乡村亮点纷呈。连片打造了大坪内冲中华古瑶第一村、麦市冷塅月季庄园、马港东山屋场、北港醉美横冲、四庄清水画廊、关刀高冲公社、沙堆茶文化品赏园等1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美丽乡村”成为通城新农村建设新亮点。四是全域绿化成效明显。近三年,科学推进精准灭荒、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河岸堤岸绿化、工矿园区绿化和城镇绿化“六大工程”,先后完成国土绿化面积8.03万亩,完成300个美丽村湾绿化,党员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高标准绿化100公里。
6、民生保障持续巩固。一是社会保障更加充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五年年均增长8.55%;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99.1%;社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全县近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万人,同时大力推动夜市、地摊经济,持续激活就业创业,荣获“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称号;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截至2020年12月底,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700万元、特困供养金3200万元;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完成全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和光荣牌悬挂,精准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发放抚恤补助、义务兵优待金及“解四难”等补助资金共1.17亿元;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完成公租房建设1871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224户,受惠对象10069人;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县运营福利养老服务机构14家、建立村级日间照料中心148家,养老床位3301张,每千人老人床位达35张。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短板逐步补齐。着力推进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建立教育资金管理中心,部署推进六大改革任务,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抢抓“全面改薄”政策机遇,先后为83所学校新建改造校舍和运动场所约25余万平方米;启动实施教育“十大工程”,县一中、二中、南门小学、隽水幼儿园、职教中心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投资3.05亿元的县实验学校建成开学;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学,大风车幼儿园、华茂寄宿学校先后建成。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基层医疗硬件软件水平全面提升。县医院内科楼、中医院住院楼、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等项目相继竣工,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达到了90%以上患者在县内得到治疗的目标,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文体事业取得新进展。第五届湘鄂赣苏区历史研讨会顺利召开,银山文化艺术中心一即将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湖北黄袍山(通城)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通城首届端午龙舟赛得到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天岳关抗战遗址被纳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项目库。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大力加强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后打掉涉黑组织3个、涉恶犯罪集团3个、涉恶团伙44个、打击处理涉恶犯罪嫌疑人265人,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新建、改造2253个一类视频监控探头;建设了县公安视频共享平台、县综治中心视频共享平台、社会资源接入平台、公安扁平化指挥调度系统及视频实战系统;建成了县综治中心1个、乡镇综治中心11个,村(社区)综治中心185个。实现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总体要求。
7、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制定《中共通城县委通城县人民政府关于通城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党政机构改革平稳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顺利完成全县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全县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投体制改革,整合全县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资源,组建了新的“一总七子”城发集团,实现市场化转型、产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了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建立减贫防贫“1234”工作机制,减贫防贫长效机制建设列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防返贫典型案例。成功举办全省殡葬改革现场会,改革经验在全国作典型经验交流,通城入选36个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积极打造返乡创业示范园区,获批“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和返乡创业国家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首个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全面推行“校财县管”,确保了教育投入保障资金合理规范和全县教师资源合理分布。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打破区域限制、开启医保异地直报先河,县疾控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外向型医疗合作、医联体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总基调,坚持把抓产业作为推动发展第一要务,围绕推进产业发展,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这是“十三五”积累的宝贵经验,“十四五”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
一是立足产业转型,狠抓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着力培育外向型产业,双狮茶叶、瀛通电子、瀛兴光电先后走出国门,成功引进外资企业湖北铱伦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着力开展区域协作,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三荷机场进行战略合作,借“港”扬帆,借“机”起飞,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搭建发展平台,连续3年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湖北唯一、全国最大规模县级交易分团,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通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是立足高质量发展,狠抓科技创新。近几年,先后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荣获“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等称号,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6家增至2020年2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2015年1家增至2020年的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9.8%提升到2020年14.5%,三项指标居全市第一;同时还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创平台。
三是立足培植后劲,狠抓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出台了《通城县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全程服务若干规定》,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着力推进“双招双引双争”工作,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6个,累计到位资金408.4亿元。先后与万雅集团、康美药业、东方园林、龙元建设等一批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建设了砂布小镇、中医药健康小镇,为经济发展培植了后劲。
四是立足夯实基础,狠抓项目建设。深化“三抓一优”,紧紧围绕发展抓投资,围绕投资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招商优环境。坚持“一月一督办、一季一拉练”,对重点项目倒排工期、分组督办,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武深高速通城段、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通城段、五保公路、五里大道相继建成通车;城东新区路网、城区河道治理、城区绿化亮化工程基本建成;平安电工、通成高新、炳彰科技、玛耐伦科技、玉立纺织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县纳入省“三库”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累计转化率分别达到42.8%和43.1%,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比重分别达164.2%和179.9%。
五是立足集聚发展,狠抓园区建设。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不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推进。开发区面积由2015年9000亩扩大到2020年的23730亩,开发区企业数量由2015年88家增加到2020年的121家,新建了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铁柱工业水厂。坪山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累计征收土地2800余亩,建成投产企业9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樊牌砂布小镇、麦市食品工业园、关刀工业园、沙口陶瓷产业园等乡镇园区加快建设,“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