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二)

索引号 : 011356029/2022-09598 文       号 :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 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       称: 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二) 发布日期: 2022年04月07日

有效性: 有效

第二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宏观环境

从国内外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全国范围内区域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导航图。强大的国内市场将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进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国民经济由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创新式发展跨越,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主要方向,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主要增长动力,新型城镇化成为经济长期向好的重大潜力。

从湖北看,十四五将是湖北化危为机、浴火重生的关键期。虽然受疫情影响,湖北部分产业链面临断链”“挤出”“替代风险,一些产业链核心企业难以迅速恢复,但是国家一带一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特别是中央对湖北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将会在一段时期内形成洼地效应,有利于我省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区域竞争格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促使中部战略加速隆起,湖北有望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发挥市场优势,成为国家推动双向开放、内外循环的新时代战略支点,湖北发展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链核心企业有条件进一步拉长优势,应急、生命健康等产业可以乘势而上成为全国重要的基地和中心,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有望抓住机会培育壮大。

从咸宁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实施,为咸宁发展带来多重红利,使咸宁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和区域战略作用更加凸显。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改革开放深化、绿色发展加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新机遇给咸宁带来了新的动能。特别是咸宁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率先建成特色产业增长极、推进幕阜山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任,以及省政府将咸宁市重大项目纳入向中央申报计划笼子,为咸宁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提供了强大支撑。

从通城看,湖北一主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武咸同城、两带驱动、全域推进区域发展布局,为通城发展拓展了空间。经过多年努力,通城区位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发展态势进一步趋好,内生动力不断高涨,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问题挑战

十三五以来,通城在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及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疫情全球蔓延的冲击。疫情向全球的蔓延,导致需求收缩,逐步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的冲击演变为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冲击,居民非必需品消费等因疫情冲击受到严重抑制,消费增长受到制约。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订单减少,加之地方投资能力受限,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困难。中小企业生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难度加大。

二是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经济总量不够大、转型升级不够快、产业支撑不够强依然是通城县最大的现实,作为咸宁市打造中国中部绿心的重要一环,通城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较薄弱。

三是创新发展动能仍然不足。全县尖端技术、高端项目不多,研发机构不强,楼宇经济总体规模不大,产出效益有待进一步增强。优化营商环境成效不明显,政务服务不优不畅、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资源环境制约。通城县属鄂东南幕阜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以水源涵养为主要任务,特别是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大气、水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刚性约束日益强化,资源供给、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

五是城乡统筹发展不够。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较低,管护机制还不完善,绝大多数村庄缺乏统一规划。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依然较落后,农民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也低于城镇居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

六是边缘化问题显现。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属武汉城市圈,毗邻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圈,在地理区位上算得上是中心。但现有的2条高速、2条国道、3条省道已无法满足通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速铁路的欠缺严重制约着通城同外界的快速联通,受周边大城市影响,铁路极易错过。自贸区、保税区等也因处于内陆深处而成为开放凹地,甚至被边缘化。

第三节 发展机遇

综合国内外、省、市外部宏观环境和全县发展基础,通城在十四五时期总体来说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国家战略决策部署带来的机遇。从区域发展战略看,“一带一路”倡议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及湖北省一主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咸宁市“133”战略布局的陆续实施,为通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央对湖北的一揽子支持政策提出以来,中央部委密集在外贸、金融信贷、稳岗就业、财政税收、基建、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政策,这对通城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机遇。为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稳定需求侧的核心,必将带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为十四五时期通城县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全县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三是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速推进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再过多地强调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对增长质量、社会民生等方面将提出更多新要求。比如适当降低经济总量指标比重,提高经济效益、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和约束性。要求政府职能重心逐步由主导经济发展转向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根据限制开发区的主体功能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政策。这对通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民生,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政策窗口。

四是新基建加速推进带来的机遇。2020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出湖北省要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高铁、城铁、高速路网、电网等传统基础设施和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是通城县统筹疫后经济振兴的重大机遇。

五是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扩容,线上消费逆势增长,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经济稳步复苏。新型消费的加快发展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坚实支撑,为加快发展通城电商产业指明了方向,通城有望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发挥市场优势,擦亮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招牌。

六是高速铁路突破性发展带来的机遇。近年,常岳昌铁路成功列入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湖北省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20204月,咸宁市将常岳昌铁路项目作为中央支持湖北的重大项目上报省发改委,请求省政府作为疫后支持咸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报国家。通城有望打破境内无铁路现状,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进内陆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通城县十四五时期仍将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期、城市功能提升攻坚期、社会事业发展突破期。面对挑战和困难,全县上下必须坚定发展信心,坚定战胜困难决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金钥匙,竞进提质,推动通城县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回归创业示范县、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各级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坚定自觉地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改善民生、补齐设施短板为重点,着力突破一批严重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抓手,推动区域合作,加快从山城走向世界步伐,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坚持以建设生态、平安、健康、活力、幸福新通城为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乡村兴县、产业强县、商贸富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第四节 总体定位

——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立足通城实际,坚持三产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智造、农业特色、全域旅游、城乡宜居,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经济、适宜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探索壮大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新模式,走一条生态优美、产业优化、生活优、治理优良,具有通城特色的发展之路。

——全国回归创业示范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以坪山返乡创业示范园区为主要载体,通过持续优化返乡创业环境、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充分挖掘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潜力,培育一批返乡人员致富带头人,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转变,擦亮“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品牌,将通城打造成为全国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县。

——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抢抓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破除内陆意识,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积极搭建外向型经济平台,着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生命力。

第五节 发展目标

三五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全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台阶,成为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强县,综合实力晋级全省同类县市前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具有通城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通城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文明通城、平安通城、清廉通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通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县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辐射周边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鄂湘赣毗邻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型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跨区域合作深度拓展,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成省级文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两山试点县和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成为新亮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减排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实现根本改善,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不断增加。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县域治理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县域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根据十四五时期发展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对接咸宁市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设置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类指标。

附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