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索引号 : 011356029/2023-05460 文       号 : 无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 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主题分类: 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其他
名       称: 通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日期: 2023年02月09日
有效性: 有效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发展高度和历史起点,全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工作要求,踔厉奋发、苦干实干,全力稳企业、强产业,抓投资、促消费,补短板、惠民生,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一、202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基本稳定。预计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06亿元,同比增长6.5%;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完成115.21亿元,同比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完成8.72亿元,同比增长6.9%;外贸进出口可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分别完成36622元、20011元,同比分别增长7%、9%。由于受疫情反复、极端干旱、经济下行,国际地缘政治持续变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县经济指标增速可能难达预期,但稳住了经济基本面,部分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属来之不易。
(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县内粮油市场供应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可达17.85万吨,增产0.78万吨,同比增长4.6%;全年生猪出栏58万头、存栏39万头,同比分别增长9.35%、3.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达9.6%;通城县成功获批第三批国家农村(油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二是工业运行增长提速。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1亿元,同比增长6.78%;完成新增入规企业12家,占全年计划的109%;工业用电3.6亿度,同比增长2%;高新企业达到40家;工业技改投资增幅10%;湖北强芯半导体和湖北安芯美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落地通城,三赢兴、平安电工即将成为我县新增上市公司。三是市场活力不断激发。预计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2万户,全县市场主体总量达5.27万户。电商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电商个体工商户6000余户,网络零售额达到5.1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全年公共资源交易项目326个,交易额46.3亿元,同比增长43.4%;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同比增长13%、11.4%、9.6%、8.5%,增长较快;全年在库文化企业达38家,营业收入22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6%以上。
(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落实县委县政府“三个重大”“六个一”机制,狠抓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四次项目谋划“擂台赛”活动。全年围绕国家、省重点投资方向,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储备、前期、建设“三库”,通城县2022-2024年重点建设清单,推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23年拟实施重大项目(投资5亿元以上),2023年拟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湖北省“十四五”期间五大优势产业等9个方面谋划项目达1756个(部分项目有重复),计划总投资6786.35亿元。全年新招商签约项目117个,到位资金35亿元。争取到中央和省预算内(专项)投资项目29个,争取资金1.55亿元;争取政府债券项目49个,发行资金13.74亿元;争取基金项目2个,投放资金0.69亿元。全年审批事项1875件,其中办结事项1832件,退办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申报不规范事项43件。省投资和重大项目智慧应用平台事项办理数量排名全省第二。全年举行4次季度集中开工活动,共有项目76个,计划总投资246.02亿元。本年度30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如期推进,进展良好。353国道通城县境段改建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瀛通电子5G通讯连接线项目、平安电工同力玻纤项目、杭瑞陶瓷高档墙岩板生产线技改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四)城乡魅力持续彰显。戴黄、里塘公路改造工程、S259路面刷黑、大坪乡集镇道路改造等工程全面完工,“四好农村路”,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全面启动,通修高速进展顺利,预计明年3月可以正式开工。全年开展拆违行动96次,拆除面积1.56万平方米;秀水华庭小区等16个老旧小区项目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隽西大道市政配套工程、12个老旧小区改造等35个市政项目加速推进。“擦亮小城镇”着力开展,“红色物业”规范提升。城市更新、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化和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3个项目入围城市建设领域省级试点。《长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总体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集三县意见建议。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样本点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产业与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药姑山古瑶村景区成功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五)重点民生保障有力。一是就业形势稳定,增收有力。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2%,城镇新增就业5752人,超额完成市定5400人的任务。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参保31.05万人,同比增长2%,累计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待遇2.6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减小。二是教育真抓实干,提质提效。投入3.5亿元启动实施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大班额问题有效化解。新招录教师254人,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坚持五育并举,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全面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开展联片教研和教师素养大赛,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时隔32年通城学子再度录取清华大学。三是医疗服务增效,健康普惠。“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强化发热患者闭环、集中隔离、院感防控“三个管理”,提升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疫苗接种“三个能力”,全县疫情防控措施得力,有力的维护了一方平安;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让利患者1904.5万元;县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中心、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大楼等项目预计年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为三级医院。四是市场监管执法,有力有度。开展食品“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抽检食品1800余批次,查办食品违法172起,处置53起;积极推进药品整治,对“四类药品”执行扫描上传销售,全年抽检药品49批次,处置2起,查办假药案件3起,刑事处罚3人;开展“黑气瓶”专项整治,整改隐患160余处;调解价格纠纷20余起,受理消费投诉2309件,处置2115件,办结率达92%。五是乡村加力振兴,稳步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稳步推进,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建立完善并广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困难学生资助率达100%;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签约率达到100%;全县新改造12个小型集中供水点,新建水池75处,全年铺设水管达30.9万米,解决5万余人饮用水问题,全县饮水安全得以进步保障;全县16.75万栋房屋住房安全排查到位,易地搬迁户留得住、住得好;政策兜底,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外出务工脱贫人口达到4.2万人,三产联农带农达到9.1万人,全年发放产业奖补2307万元,脱贫户家庭收入稳步提升。六是人居环境和美,宜居宜业。全城禁鞭、秸秆禁烧,扬尘治理效果明显,燃油车更新升级,新能源车快速推广,重点污染面源加快修复,文明创卫意识不断增强;全县空气优良率达88.3%,地表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两山”试点加快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3.67%;全县11个乡镇被授名“省级生态乡镇”,99个村获授“省级生态村”,通城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七是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宁。统筹推进“雷火2022-剥茧”、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等专项行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15起,同比上升4.7%,刑事立案1075起,同比下降10.1%,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794人。全县盗窃犯罪同比下降16.4%,街面抢夺、抢劫犯罪连续两年“零发案”。警民联防共治,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六)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联通,企业开办、天燃气和供水报装等高频事项均实现零跑腿,全县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100%。办事效率全面提速。开办企业由原来的2天压减到0.5天;获得用水由原来的12天压减到1天;获得电力由原来的高压38天低压15天压减到高压10天低压1天;获得用气由原来的10天压减到1天;登记财产由原来的5天压减到1天;企业注销由原来的3天压减到1天。准入准营改革加快突破。推行“一业一证改革”,首批已开通超市、便利店、饭店、小餐饮、母婴用品店、药店等6个高频行业“一业一证”业务,核发综合许可证53张。推行“六证同发”改革,项目落地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以上。推行“交房即办证”改革,已办理“交房即办证”房地产企业2家,惠及购房户132户。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已达到140项。推行“免申即享”改革,第一批纳入“免申即享”政策清单项目共43个,兑付资金567.4万元。减税降费持续加力。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资金1.68亿元。金融助企效果明显,全年累计向835户市场主体发放优惠利率贷款5.4亿元,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金422万元,带动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新增5.83亿元,同比增长25.33%。先行先试成效显著。“推行智能化、要素化纳税申报模式”“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进一步扩大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等应用范围”3个省级先行区创建改革事项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并得到了省市营商办的通报表扬,正在被纳入全省复制推广。“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治理行动有序推进。“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持续开展。建立了企业反映问题座谈会机制,书记、县长定期与企业“面对面、零距离”交流,组织召开了“综合类”、“工业类”、“平安专场”“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座谈会4场,现场为11家企业协调解决21个问题。
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引领下,我们顶住了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取得以上成绩既是县委、县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务实狠干的结果,也凝聚了全县干群团结一心、恪尽职守的合力。虽然取得的成绩不少,但同时也应看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一是经济增速不快,个别指标增长动力不强;二是一些重点企业投资增速放缓,新落地工业项目和大项目缺乏,发展后劲不足;三是要素保障过程中的征地拆迁、资金筹措、土地保障仍然困难;四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难度较大;五是财政收支压力越来越大,有效调控手段不多;六是社保资金面临警戒线,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困难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加以重视,重点化解。
二、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建议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虽然总体经济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有利因素较多,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全球已经进入到了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我县打造中部制造业强县基础较好,部分产业在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国家实施新一轮中部崛起战略,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会有更大力度支持,我县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有众多短板,投资需求巨大。三是国家、省市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措施的实施,为我县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效果会逐渐显现;四是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三大都市圈的建设,“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建设将会给通城带来了新机遇;五是我县重点项目“筹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格局已基本形成,投资、生产、消费的拉动效应正在显现,三赢兴,平安电工等一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共同提供了新的增长支撑。
我们对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更大进展,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更大突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和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通城新篇章。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出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建议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达到12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59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为9.1亿元),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达到14.5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综合能耗等其他指标完成省市下达计划目标。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全面贯彻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好全县“十四五”规划和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安排。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聚焦政策落实,着力稳住经济大盘。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潜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通过政策激励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疫情防控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统一思想,科学防控,坚持集中资源、合力攻坚,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有序提供医疗服务,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合理出台政策激励,提振中小企业的信心,激活市场活力,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维护好业主权益,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的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防止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聚焦产业振兴,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产业集群,深入挖潜和招引,不断改造提升,持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为土地、林地高效有序流转打牢基础;加快新型工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成立重点产业(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招商大会与合作洽谈等系列活动,推动特色产业抱团发展、差异互补、集群壮大。全力促成平安电工、三赢兴企业上市。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以上,新增授权专利数量增长10%。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加快发展餐饮、住宿、服务、特色旅游产品等旅游配套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居家服务、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优化现代服务业结构,新增限额以上企业3家。
(三)聚焦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发展动力。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完成开发区扩区调区和新园区征地拆迁工作,按省市要求实行“标准地”出让和“亩产论英雄”机制,对工业用地持续推广“六证同发”;持续开展项目谋划“擂台赛”、项目争取“锦标赛”、项目推进“竞速赛”和集中开工活动,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353国道通城县境段改建工程、106国道通城县区段改建工程、安芯美芯片封装测试等重大项目,跟踪争取“常岳昌”铁路等重大项目,完成年度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任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后劲;规范实施政府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效益。
(四)聚焦绿色发展,着力擦亮通城名片。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守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大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启动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强建优中心城区和乡镇集镇,擦亮小城镇,全面建好管好农村社区,促进城乡融合集约发展。二是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域交通体系,持续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362省道天井埚至四庄改扩建工程、鄂湘赣物流产业园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完成隽西大道、银山大道等市政配套设施工程,阴山河三期等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乡镇污水管网延伸建设。着力加强城市管理,推进垃圾分类,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力争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五个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工作,坚决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火墙”,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启动通城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力抓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用好用活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机制,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聚焦民生福祉,着力促进共建共享。一是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加力渠道拓展、岗位推送、就业培训、困难帮扶,加大对农民工、脱贫人口、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支持力度,加强零工市场建设,优化灵活就业招聘服务,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做好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以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保资金监管能力与保障效率。二是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加快实验小学、黄源小学、第三中学、宝塔幼儿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大队伍建设力度,计划招录教师350人,进一步推进教育“双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三是深化医卫改革改善就医体验。持续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和“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助力“健康通城”建设。四是做好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政治要求,坚持“三保一提”(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储备,抓流通。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防止“非粮化”“非农化”。加强粮食购销领域监管,提高主粮、生猪种养殖规模与病虫害防治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和市场物价稳定。全力配合支持“咸宁-通城”天然气长输管道项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气化乡镇”,加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工程,做好电力、燃气等能源应急调峰与安全保供工作。五是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科学确定城乡社区的规模和布局,全面推进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和网格体系建设,实施集成化、精准化、智能化治理。健全因地治理、因需治理机制,优化服务流程,将行政管理、综治防控、监管执法、公共服务有机整合为“一张网”,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持续清理占道经营、拆除违章建筑、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更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公平正义。
(六)聚焦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发展活力。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投入保障体制改革、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财税金融改革、“六证同发”要素保障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殡葬体制改革、供销社“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国家农村油茶产业示范园建设,创建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探索国际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拓展城市发展建设投融资体制(包括代建制)改革。二是抢抓省级战略通城实施机遇。向三省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准《长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总体规划》,努力争取一批国家或省级支持政策事项,力争5至10个重点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全面对接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抓住省直达县,县直报省的机遇,积极争取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争取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地。三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要求,以优化制度供给推进全县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全面打造更高效、更便利、更公平、更包容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创新政企沟通和对口帮扶机制,持续开展“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完善企业反映问题座谈会制度及跟踪落实督办机制。持续开展“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健全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处置、回应机制,加强信用通城建设,全力打造诚信政府。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快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合同、电子签章等应用,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高效快捷办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争取我县有更多改革事项纳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有更多改革经验被纳入全省复制推广。扎实做好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加强评估结果运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一个全新起点,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面前,让我们团结一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积极工作、狠抓落实,为高质量打造“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通城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说明:2022年全县计划执行情况涉及到的统计数据为预计数,以后期统计部门和各指标主管单位正式公布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