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城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引号 : 011356029/2024-01024 文       号 : 无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 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主题分类: 经济发展
名       称: 关于通城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4年01月10日
有效性: 有效
一、2023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为指引,全力稳经济、增动能、防风险、保民生,全县经济克难奋进、持续回稳、韧性增强。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12.5亿元,同比增长5.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1亿元,同比增长8.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8601元、21453元,同比增长6%、8%,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主要经济指标向稳趋好,经济动能不断增强,经济体量不断壮大。
(一)三次产业稳中有增。一是农业生产形势向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县内粮油市场供应稳定,县级储备粮存储安全。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2.63万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5.43万亩,超计划0.65万亩,产量达到17.2万吨,同比增长1.41%;全年预计生猪出栏61万头,同比增长9%;生猪存栏42.09万头,与去年基本持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达5.6%;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5%。二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4.3亿元,同比增长0.6%;工业用电3.7亿度,同比增长0.7%;完成新增入规企业11家,全县规上企业达到122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我县已被确定为第四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单位。平安电工向证监会提交注册申请获批。三是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0.53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5.5万户。新增健民大药房、星梦熠新材料、锦鸿德食品等9家限上商贸企业,全县限上批零住餐企业总量达到140家,其中大型商超由原来的8家扩大至12家。乡村旅游回升向好,预计全年接待游客56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9%、15.31%。预计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40万平方米;全县公共资源交易项目1639个,完成交易额40.46亿元;全县存款余额323亿元,贷款余额221亿元,存贷款总量达544亿元,现价增长速度达7.2%,贷存比为68.4%;全县在库文化企业达40家,营业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1%。
(二)项目建设稳妥推进。一是狠抓项目谋划强储备。广泛收集、捕捉项目信息源,全面梳理、落实专人盯住意向项目,精准对接国家和省市政策,常态化开展项目谋划“擂台赛”,积极开展项目谋划活动7轮次,共谋划项目1064个,总投资达到2371.85亿元。二是强化项目招引提质效。县级领导率先垂范,走出去招商,县直部门通力协作,沉下去招商。全年接待全国各地来访客商400余人次,县委、县政府领导外出招商28 批次。全县新签约项目6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2个,协议引进资金538亿元。三是聚焦项目推进促发展。全年完成开工入统项目204个,24个省市重点项目、79个季度集中开工项目、142个“五联”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通修高速、353国道通城境段项目正式开工,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通城三中、隽水幼儿园、宝塔幼儿园等5所学校顺利开学,研磨产业园、安芯美、强芯、硕东等一批工业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四是紧盯争资争项添助力。抢抓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机遇,紧跟政策导向、资金投向、项目走向,全力以赴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全年向上争资34.5亿元,其中争取债券资金6.99亿元。
(三)城乡功能稳健改善。隽大线、259省道路面刷黑、隽水大桥及接线、智慧治超治限检测系统等工程全面完工,20座国省道公路危桥、102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全面完成,五里牌互通至马港一级公路改造等交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更新、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化、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等4项省级试点统筹发力,城市更新107个项目中已有80个项目启动建设,城市功能、城市形象有力提升;阴山河三期、李家塘明渠改造等防洪排涝工程全面完工。完成开发区扩区调区,新增工业用地5.1平方公里。《通城县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已印发实施,2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7个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产业与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通平修”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入选全国50家示范园区建设单位。
(四)重点民生稳基固本。一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850人,占市定任务5900人的133%。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99%,累计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待遇9.45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且差距逐年减小。二是教育事业成果显著。第三中学等5所学校投入使用,城区学位紧张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全年新招录教师371人,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实验学校、第二小学、石南初中等学校办学品位、办学特色逐渐形成,隽水镇南门小学教联体被评为省级示范教联体。2023年高考再创佳绩,县一中一本上线408人,县二中艺体特色办学屡创佳绩,县教育中心技能高考全市同类学校领先。三是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全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要求,疫情防控迎峰转段平稳有序,有力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整合隽水镇卫生院技术和卓雅医院硬件资源,合作兴办隽水镇卫生院医养结合中心。县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中心、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大楼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为三级医院。四是民政兜底保障增效。全年发放2.2万低保、特困人员各类补助资金8768.40万元;临时救助2307人,发放资金478.45万元。全面完成24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建成320张家庭养老床位,为640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五是市场监管有力。全面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常态化开展食品快检和监督抽检,全县3388户生产经营主体纳入“鄂食安”监管平台。加大市场综合执法办案工作力度,共办理市场各类经济违法行政处罚案件376件,罚没款645万元。开展药械专项整治,立案查处药械违法违规案件71起,移送公安机关涉刑案件20件,处以罚没款61.8万元,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3303起,成功办结3248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3%。六是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稳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发放各类教育补助资金2678.99万元;全面落实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特殊人群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助政策,资助参保率达到100%;统筹推进住房安全动态排查和危房改造,排查发现并完成110户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供水保障率100%;2023年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356元,同比增长14.9%。全力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全县185个村(社区)寄递物流网点实现全覆盖。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乡村两级文体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七是人居环境宜居宜业。“禁烧、禁鞭、禁煤”行动治理效果明显,重点污染面源加快修复,文明创卫意识不断增强;全县空气优良率达93.7%,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功能区昼夜间噪声达标率100%,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三级河湖长履职巡查15000余次,整改问题347个。“两山”试点加快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4.12%,森林蓄积量达到257.42万立方米。八是社会秩序平稳安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统筹、部门参与、社会协同”的原则,整合司法、公安、信访、综治等基层治理力量,做实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八类案件”发案数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4.4%,街面“两抢”犯罪从2020年9月至今保持“零发案”,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营商环境稳步提升。一是建章立制定责任。建立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月调度机制,出台了《通城县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对年度重点任务逐条逐项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二是兑现奖惩强激励。按照《通城县优化营商环境指标考核结果运用实施意见》兑现2022年度的奖惩。对争先进位的14家单位奖励工作经费140万元;对落后退位的25家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严重掉队的8家单位予以经济处罚并追责问责。三是加大力度降成本。实行企业开办“1050”模式(即1个环节,0.5天办结,0费用),全面实现企业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160”办结标准(1个环节,60分钟),获得用水用气用电报装实现“零收费”;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开通便利店、超市、饭店、小餐饮等高频行业“一业一证”业务25个,核发综合许可证87张;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强化税务、社保、市场监管等环节协同办理,实现全流程1个工作日办结;推行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精准推送”平台,共兑付资金1.3亿元;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全年开展远程异地评标49例,项目总金额25.67亿元;实施“评定分离”改革,在全市率先通过“评定分离”,五里电压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5个项目成功实施。大力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财政金融联动作用,大力支持个人创业和小微企业扩大就业的贷款业务。全县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0.82亿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达到4.18亿元。四是先行先试促改革。大力推进“拓展涉企领域免证明应用场景”、增值税发票“票易查”平台、探索创建商业秘密保护示范集群、劳动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四个省级先行区创建改革事项落实落细。五是面对面座谈解难题。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座谈会,为21家企业现场解决难题38个。
各位代表,2023年,在外部环境动荡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下,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同心同德,难中求成,殊为不易。成绩的取得既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务实狠干的结果,也凝聚了全县干群团结一心、恪尽职守、争先出彩的合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一是经济增速不快,部分指标增长动力不强;二是一些重点企业信心不足,投资增速放缓;三是征地拆迁、资金筹措、土地供给等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不足;四是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不牢,重点项目支撑不强;五是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三保”困难重重;六是社会民生领域短板较多,离人民群众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重点化解。
二、2024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计划目标建议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把握时代机遇,应变局开新局,破危机育新机。从国际看,2024年是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选举年,地缘政治风险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叠加大国货币政策收紧、逆全球化加剧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同时外部环境也存在向好趋势,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期,对外贸易有望较大回升。从国内看,困难挑战下积极因素增多。万亿长期国债、地方债提前发行等政策效应将集中释放,打开了政策空间,预计2024年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力增效。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等转型效应加快显现,发展新动能有望继续保持。从全省看,好于全国好于今年有基础。全省构建了五大优势产业、9个新兴特色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为引领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完成,三大都市圈建设全面起势,县域实力持续增强,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行业明显回暖,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延续较好增长态势。从我县看,一是大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投资57亿元的通修高速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21亿元的353国道改扩建项目正在抓紧推进,投资20亿元的湖北省引青济隽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投资70亿元的平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在着手编制预可研方案。二是安芯美封测、强芯半导体、研磨产业孵化园、硕东五金、杜士高科技等一批项目将建成达产,平安电工上市将为我县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三是工业园区不断发展。研磨孵化园标准化厂房即将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将开工。这些园区的建成可以为我县引进更多的民间投资,促进我县投资高质量发展。四是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
202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四次全会部署和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稳中求进和以进促稳,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统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和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通城篇章。
202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建议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达到133.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达到17.6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综合能耗等其他指标按照省市下达的计划目标完成。
三、2024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全面贯彻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好县“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安排。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做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聚焦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1.稳定农业产业基础。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坚决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底线红线。对标粮食安全责任制,制定全年粮食生产计划,落实政策性粮食收购,加强县级储备粮管理。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扶持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稳定粮食产量在17.1万吨以上。二是继续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资源、生态、产业优势,推动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向优势区聚集,大力推广生猪代养,实现年出栏生猪65万头以上。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主导产业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倡导经营主体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经营体系,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以上。四是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入规,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达到50%以上。
2.推进工业产业集中发展。一是加强产业集聚。加快实施推动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向园区、向城区集聚,抓好园区产业配套和专业化协作,推动企业生产向前后端延伸。二是发展新型工业。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等支柱产业,力争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90%以上;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5家。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2024年,力争完成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0个,投资1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3%以上。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全域公交,加快发展餐饮、住宿、服务、特色旅游产品等旅游配套产品。以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为抓手,全力发展文旅产业。举办更多文旅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打造更多网红打卡营地,释放消费潜力。拓展延伸大健康产业链条,发展医疗康养产业,促进医旅深度融合。布局发展商业综合体,打造夜经济生活集聚区。持续推进电子商务项目,通过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多种模式,推动产销两端迅速增长。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营商环境建设,做到“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降的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跨省通办”。持续推行“六证同发”,坚持企业开办“1050标准”,对个体户实行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加大政银企协作,积极推广“荆楚融担码”帮助更多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码上”融资。
(二)聚焦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5.全力推动项目落实落地。一是狠抓政策争取。对标政策投向加强项目谋划对接,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补助资金、专项资金、债券资金、国债资金中更多通城份额,发挥源头活水效应。二是狠抓项目建设。重点围绕省、市重点项目,季度集中开工项目,靠前服务,突出要素保障,着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力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三是狠抓项目调度。充分发挥投资“定海神针”作用,以“项目谋划擂台赛”等方式,促进项目推陈出新、加快进度,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全年项目建设考评结果位次靠前。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积极支持外出经商有识之士回乡创办经济实体,锁定一批重点招引目标,结合挖掘县内优势资源,努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来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在建设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中的杠杆作用,力争全年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个以上、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以上。
(三)聚焦乡村振兴,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
7.打造公园城市风貌。结合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接续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市容秩序管理,有序整理架空线路,推进城市风貌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有序打造口袋公园和小游园,适当开发生态停车场,持续巩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打造沿河路“戏”文化长廊,建优建美“隽秀通城”。
8.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共同缔造”为契机,加快打造“一镇一业一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土地复垦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农村居民点的拆迁改造等措施,统筹推动农村水电路网讯改造,形成环境优美,整齐规范的农村景观,构建设施完备、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宜居乡村。
9.扎实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北港、四庄两个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持续开展病险水库整治,保障水库、堤防等重要水利工程防洪安全。加强对生活、生产、生态等用水需求保障力度,确保城乡集中供水率达到95%以上。加强地表水水质保护,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紧紧围绕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以及省级“两山”示范县建设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筑牢鄂东南幕阜山生态屏障。
(四)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构建优美生态环境。
10.提升公共设施水平。加快推进“通修”高速、353国道通城境段改建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出行不安全等问题。加快推动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用气贵、用气难的问题。提高城乡环卫效率,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实施银山旅游集散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常态化开展城市管理月度综合评价和“万人洁城”行动。
1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抓好建筑扬尘、露天焚烧、油烟废气等污染防控。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培育林业碳汇产业,支持重点能耗企业技改提能节能降碳,确保万元GDP能耗完成市定目标。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巩固“清四乱”成效,落实小微水体管护责任,推进河库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改善。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开展土壤污染详查,黑臭水体整治,稳步推进污染地块修复。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持续做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增长0.3%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3%以上。
(五)聚焦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12.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做到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确保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做实脱贫人口和困难群众大病保险,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完善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全面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快完善“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
13.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建好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等劳动教育资源,力争一校一基地,一校一特色。结合人口发展趋势,调整优化城乡学校布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教联体改革,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14.建设康养平安幸福通城。扎实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快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连接省级优势医疗资源,积极推动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补上民生短板,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探索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出台配套支持措施。倡导低碳绿色文明新风尚,推进健康通城。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采取针对性措施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加大各类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积极推进平安通城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握意识形态,拥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各位代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凝神聚力、担当作为、争先创优,为建成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