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51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回复
索引号 : 011356029/2022-11565 文       号 : 无
信息分类: 其它主动公开内容
发文机构: 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       称: 关于对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51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回复 发布日期: 2022年04月24日
有效性: 有效
收到《关于做好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通知》后,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与会办单位联系沟通,切实做好各项办理工作,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建议办理工作涉及我单位内容
(1)深刻认识规律,做好同城化顶层设计。
(2)抓好规划引领,谋划同城化建设行动抓手。
(3)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产业协同要素一体化壁垒。
二、具体办理情况
我们积极与相关单位对接,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效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一)基础设施方面
重点规划实施通修高速、353国道通城段改线工程、106国道改建工程等一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项目以及重要省际出口路建设,快速融入武汉城市圈。
(二)产业协同方面。
一是突出发展新型工业。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途径,引进一些好的产业项目,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壮大品牌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构建特色鲜明有竞争力的工业板块,尽快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议巩固和完善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樊牌新城、大坪工业园、五里工业园、关刀工业园、马港工业园等成长型乡镇产业园为辅的“一区多园”的园区空间格局,积极规划新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及其它工业园的发展。同时,我县加强“回归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我县外出务工起步早、人员多,积累了丰裕的民间资金和人脉资源,培养了一大批市场营销、产品加工制造、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二是突出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区域边贸重镇,让通城成为湘鄂赣三省毗邻的重要物流集散地,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支撑现代物流业的繁荣。
三是突出发展现代旅游业。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加快黄龙佛道教、尧家林新石器时代文化、古瑶民、李自成殉难、天岳关阻击战等文化遗迹、遗址的挖掘、开发,加快“黄袍秋暴”“八百壮士”等红色资源的规划开发,全面提升通城旅游文化的总体形象。加强对黄龙山、药姑山、相思山、云溪洞等自然人文资源的规划开发;加快对“两河四岸”风景长廊、瑶族文化寻根区、民俗风景观光区、山水文化养生区、红色文化传承区的建设。结合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三大产业发展理念,找准我县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产业功能定位。
四是进围绕县委、县政府明确的四大百亿产业(磨料磨具、云母制品、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和四大五十亿产业(油茶、生猪、食品饮品、陶瓷建材)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产业体系融通,结合县情实际,瞄准武汉产业体系,紧密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和武汉沌口经开区。
(三)文旅方面
一是结合通城实际,我县正在建设的职教育城,积极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公办高职院校进行接洽,争取在我县设立分校。
二是加强宣传合作。与湖北广电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实施了“十万江城人游通城”“喜游通城”等文旅活动,为通城引流武汉游客5万余人次;开展了“辣妹说旅游—局长来了”宣传推介,目前正在与FM92.7交通广播合作“辣妹说旅游”宣传推介活动,预计5-6月份播出。
三是积极推进湘鄂赣旅游合作。按照省文旅厅有关工作安排,积极组织内冲瑶族村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入湘鄂赣旅游一卡通项目,目前正在推进相关筹备工作,预计今年夏季可发售。
(四)公共服务方面
建立共享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实行技术人才交流挂职任用,推动城市圈内人才自由流动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集成组织、人事、教育、科技、外事等部门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及时在湖北公共招聘网、通城电视台、云上通城、湖北通城网、通城公共招聘网等媒体平台上发布人才开发政策、人才市场供需信息和行业、职位薪酬水平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五)生态环保方面
一是打通跨区域生态保护廊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从2018年6月起,全省集中力量打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船舶污染防治、河道非法采砂、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尾矿库综合治理、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
二是加强跨区域重点水域协同治理。陆水流域是全市重点水域,为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一是咸宁市先后印发了《咸宁市陆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颁布了《咸宁市陆水流域保护条例》。通过建立系列硬约束机制,着力破解制约陆水流域保护的突出问题。二是我县为加快陆水流域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实施。2021年投入3500余万元,启动了陆水流域菖蒲港桥至肖岭段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开展陆水流域菖蒲港桥至肖岭段水生态修复、通城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和隽水河生态修复工作。
三是共建毗邻区域大型自然保护公园。近几年来,我县着力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先后建成了通城大溪国家湿地公园、湖北药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在与崇阳县交界陆水流域上游处,建成了铁柱湿地公园。
四是推进城市圈生态环保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合作建设。通过积极争资争项,投入1500万元完成了通城县历史遗留地块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项目;争取到了中央专项资金3500万元,启动了陆水流域菖蒲港桥至肖岭段生态修复项目。
五是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目前,我市出台了《咸宁市陆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四县(市)每年共出资1200万元、市本级财政出资200万元,加上中央和省财政生态环保“以奖代补”等奖励性资金,依据各县(市)水质达标情况和水质改善情况进行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