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地方部门平台链接   >   部门信息公开平台   >   县科经局   >   政策   >   规范性文件

中共通城县委通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的实施意见

索引号 : 011356029/2023-03903 文       号 : 隽发〔2022〕12号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单位: 通城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名       称: 中共通城县委通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 2023年02月03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3年02月03日

为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加快落实中国共产党咸宁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支持通城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战略部署,推动我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战略目标和具体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产城互动,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化引领、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坚持实施强县工程,扎实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
(二)发展导向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技术和产业创新前沿,找准通城制造与新技术、新产业的契合点,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生态,推进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形成转换顺畅、接续迭代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城市功能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优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要素吸引力、辐射带动力。
——坚持融合发展。牢固树立三产融合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制造业产业高级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集群发展。坚持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重点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协同、安全绿色高效、辐射带动力强、支撑作用突出的优势产业集群。
——坚持安全发展。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统筹经济性和安全性,努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及时预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企业实力、绿色安全发展取得突破性跃升,专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园区全面建成,三产融合更加紧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建设取得关键性成效。
到2035年,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制造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层次、跨入全省县市区前列、更具核心竞争力,成为中部地区制造业重要基地。
——产业规模实现新跨越。到2025年,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制造业产值占比达到95%以上、年均增长2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
——企业培育获得新成效。到2025年,力争以制造业为主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60家,“湖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实现“零突破”,本土上市企业突破4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10家、3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家。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力争全县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25%以上。建成省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
——质量效益取得新跃升。到2025年,力争电子信息、新材料省级产品检验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达到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省级知识产权“三大工程”企业达到13家,长江质量奖企业1家,市政府质量奖企业达到12家。
——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力争全县取得省级及以上部门认定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分别达到10家、3个。
——融合发展取得新局面。到2025年,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一产往后延、二产连两头、三产向前端”的三产融合局面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补链强链工程
1.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突出壮大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思路,积极对接省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大力推动产业延链强链。树立群链思维,深入实施产业“链长制”,加快编制重点细分领域产业链全景图,集中力量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由生产配件向生产电子终端产品转变。推动新材料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全面实现智能化转型。集中精力发展“医、药、养、健、游、护”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力争2025年大健康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3.积极开展链式招商。按照“项目库储存一批、跟踪对接一批、促成落地建设一批”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大力推行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产业上下游制定与浙江、上海、深圳、武汉等区域的先进生产力对接“路线图”,沿链引进一批制造业重大项目。积极开展以商招商,调动企业参与招商、融入招商、共同招商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集聚效应和雁阵效应。扎实推进全员招商,着力形成人人参与招商引资、人人关心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力争每年招引5—10亿元项目12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每年落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0个。
(二)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4.大力培育规模以上企业。推进实施规模以上企业培育计划,通过重点项目投产纳规新建一批、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小升规”新增一批、招商引资储备一批、纾困解难稳住一批,推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量质齐升,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5.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按照“规模以上企业—隐形冠军—省级单项冠军—行业单项冠军—行业领军企业”发展路径,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加快市场拓展,加强研发突破,力争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
6.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主体协同生产机制,引导企业在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生产性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生产。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特色载体建设,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本、品牌和产供销体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
(三)实施园区提升工程
7.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生态环保、特色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条件,推动构建以县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湖北药姑山健康产业园、坪山孵化园、研磨产业园建设为补充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制定园区软硬件“标配”清单,建成智慧园区、绿色园区。
8.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聚焦打造百亿园区经济,强化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及土地出让年限评估,严把项目入园关,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入开展工业园区“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建立园区及企业质量效益发展分类管理机制。主动融入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
(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
9.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及研发团队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成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区域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用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平台,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积极发挥(武汉)离岸科创园通城园创新平台作用,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通城,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通城,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通城。
10.推进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合作,破解创新成果应用转化产业链、资金链等“瓶颈”,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研发合作,继续组织“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咨询、服务等科研交流活动,着力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
11.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遵循“以大带小、协同创新”的品牌建设思路,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产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实力。鼓励企业探索多元化品牌发展战略,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持续深耕主业、做精专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良性互动发展。
12.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在创新全链条的主体作用,完善和落实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激励、金融扶持和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推动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拓展企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有关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逐渐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五)实施转型升级工程
13.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引导传统行业瞄准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共性问题,加快技改升级。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围绕发展中高端产品和对照先进标准,推进上下游企业协同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完善企业退出机制,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使资源、能源、环境、质量、安全标准切实得到改善,产业效益全面提升。
14.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赋能。瞄准《中国制造2025》和省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在制造行业的深入应用。深入实施“企业上云”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达到2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达到5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上云”实现全覆盖。
15.推动构建开放型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持续发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制造业企业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精心组织参加境内外展会,多层面开拓拉美、南美及东盟“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主动抢占国际市场。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支持制造业企业在全国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合作共赢。
16.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工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产方式清洁化改造为抓手,以加快绿色产业发展为导向,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全面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
(六)实施融合发展工程
17.推动三产融合。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医、药、养、健、游、护”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通过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以点带面,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18.补齐城市短板。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编制和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制定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全面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擦亮小城镇行动,加快构建内畅外联交通体系,深入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公共停车场建设,积极推动5G基站、充电桩、新能源等新基建。大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卫健强基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19.健全物流体系。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以满足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为目标,加快构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网络为主的城区配送体系。充分利用农业农村、商务、供销、邮政、快递物流等基层站点资源,构建联动协同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加快湘鄂赣物流产业园、鄂南农贸大市场二期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建设标准健全、功能完善、上下游有效衔接的物流服务体系。引进知名快递物流企业在通城设立快递分拨中心,增强集散能力。积极打造物流配送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化共同配送分拨调配平台、供应链集成平台,全面提升物流体系智慧化水平。
(七)实施要素保障工程
20.强化用地保障。坚持“集约节约、点状供地”原则,优化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增加全县制造业发展用地指标规模。鼓励企业灵活采用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根据产业周期弹性确定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充分发挥好土地储备中心的职责作用,加快土地报批与土地整理进度。坚决公正实施“亩产论英雄”制度,抓好常态化评估、整改和奖惩兑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21.加大金融支持。改善融资环境,强化政银企合作,做大金融担保、企业还贷过桥资金规模,引导企业“新四板”上市融资,最大限度地满足重点企业、工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给予设施建设补助、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税收贡献奖励和科技贷款贴息补偿。加强与国家、省级相关产业基金对接,争取成立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重点项目进行引导性投资。
22.完善人才支撑。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产业,持续开设“引才专列”和组织专项招聘,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整合运用县内外院校资源,引导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各类技能人才。培育人力资源市场,逐步构建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家园等平台作用,持续开展“院士专家通城行”“隽才归巢”等人才品牌工程和专项活动,畅通制造业人才绿色服务通道,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23.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按照“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营商环境”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指标提升专项行动,持续促进企业水、电、路、气等要素保障便利化,优化制造业项目工程建设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建立完善公、检、法、司“帮代办”服务机制和涉合同、涉企业案件专项登记通报制度、案件影响评估机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救济制度,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始终,成立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建设领导小组,完善县领导联系制造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制度,制定出台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建设重点任务分解表,细化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各级各部门要对照本实施意见,认真研究中央、省市政策,加快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具体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共同缔造。深刻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用好“五共”方法,充分组织、发动、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支持、主动参与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建设,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过程中构建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让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营造良好氛围。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初心使命,争做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新时代好干部,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积极实干,在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的伟大事业中彰显人生价值、绽放人生精彩。加大典型评选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范围。
(四)凝聚强大合力。牢固树立“人人都是通城形象代言人”的理念,持续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始终胸怀通城、心系通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动为通城发展出把力、多出力、出好力,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努力形成团结一心抓工作、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
(五)转变工作作风。大力践行“深实严细久”工作标准和“五到四从四多”工作法,持续开展“一把手”上讲台、项目“擂台赛”、“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深入推进党员干部作风专项整治,倡导务实重干、担当有为、清正廉洁、狠抓落实之风。树牢“凭业绩用干部、为发展选干部”的选人导向,大力选拔重用在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为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提供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通城_经信局

附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