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争当咸宁建成全县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也是水利改革发展向“补短板”、“强监管”转变的过渡期。当前,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通城县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十分严峻。在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一芯两带三区”等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和咸宁市的“一城引领、三带协同、三篇文章”的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的提出,为通城县社会经济发展“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道路”指明了新方向,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档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认真总结通城水利发展取得的成就,梳理存在的问题,科学谋划好这个阶段的水利改革与发展思路、目标及任务,对提高全县水安全保障能力,支撑通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通城县是湖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受季风和地貌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重发等原因,我县水利存在着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安全保障有待提升、水环境污染等新老水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通城县水利和湖泊局高度重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座谈交流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形势和问题,科学合理提出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编制完成了《通城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
1.1.1 地理位置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一级支流陆水河上游,幕阜山北麓,素有"茶叶之乡"、"牲猪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天然药库"、"鄂南明珠"等美誉。县境东南与江西省修水县交界,南与湖南省平江县接壤,西和西北与湖南省岳阳县、临湘市毗邻,北和东北与本省崇阳县相邻,是连通湘、鄂、赣三省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县域跨东经113°36′—114°4′,北纬29°2′—29°24′,国土总面积1140.7平方公里。
通城县交通便利,境内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国道、353国道交叉过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459.57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398.458公里。
图1-1 通城县地理位置图
1.1.2 地形地质
通城县东西最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40.5公里。为丘陵起伏的盆地,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平坦开阔。高度由南向北递减,最高点是与江西省修水县、湖南省平江县交界处的黄龙山主峰只角楼,海拔1528.3米;最低点是四庄乡小井偏北边境,海拔78米。
1.山地
县境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构成面积 488.7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2.84%。其中,海拔250~500米的346.18平方公里,501~800米的 107.6平方公里,801~1200米的30.19平方公里。1200米以上的4.73平方公里。东南边缘的黄龙山系和西北部的药姑山系均属幕阜山脉。黄龙山系又分东北支,西南支和中支。东北支由黄龙山、白面山、南楼岭、苦竹岭、狮古尖、黄袍山等组成,县境东面及东北诸山皆由此支所出。西南支由凤凰翅、燕子岩、冬桃山、张师山、黄金山、白石山、古仑峰、相师山等组成,西南诸山都属此支。中支由黄龙山北麓又分东西两分支,伸入县境中部。东分支由云溪山、大包山、九曲岭接鸡笼山;西分支由清凉山、黄鹤楼北接锡山,向西接九岭、梧桐山、尖山。西北部的药姑山系主要包括大药姑、小药姑、断峰山、白云山、楚门界、铜鼓山、相师山和县西北诸山。
通城县内主要大山有:药姑山、黄袍山、黄龙山、锡山、九岭、白面山等。
2.丘陵
县境丘陵地区面积5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6.02%。按地势可划分为南部高丘陵区和北部低丘陵区。南高丘陵区包括东起塘湖镇东南至麦市镇,西南至马港镇、五里镇、石南镇和北港镇、隽水镇南部的丘陵地区,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其间山丘分布多且密,除梧桐山海拔高于300米,余处海拔高度一般在150~300米。北部低丘陵区包括东北部的四庄乡、沙堆镇,西北部的大坪乡、关刀镇、隽水镇北部丘陵区,面积200余平方公里,山丘分布较高丘陵区少且地势低,除堆山、铁柱山两山海拔超过150米,余地一般为90~150米。
3.平畈
县境内平畈多散布于河溪两侧和丘陵之间,俗称段、畈、垅。全县共有大小平畈60余处,为县内水稻和蔬菜主要产地,其面积一般在1—5平方公里,总面积127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1.13%。
县内主要平畈有:沙堆畈、阔田畈、枫树畈、大坪畈、来苏畈、沙坪畈、四庄畈、辛安塅、八仙畈等。
1.1.3 水文气象
通城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制约着气象要素的再分配,使全县气候不但东西迥异,南北有别,而且形成了山背、山坳、阴坡、阳坡、垄岔、河谷、丘阜、平川等多种多样的小气候,为我县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00~1850小时,年最多1989小时,年最少1524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40%,日照时数7~8月最多,有473小时,占全年的27%;1~3月最少,为287小时,占16%。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1~106千卡/cm2,年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12月最少,冬末春初迅速增大,秋末开始减少。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0.7℃(1966年8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14.9℃(1956年1月23日)年平均无霜期为254天,大风日数17天,最大风速可达24m/s。
据通城县水文站多年统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24.4毫米。1954的最大2406.3毫米,1968年最小980.4毫米。实测一日最大暴雨量为2011年6月10日,309毫米,三日最大暴雨量403.4毫米(同时期)七日最大暴雨量527.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天然)818毫米,最大径流深1416.1毫米,最小径流深308.6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98.4毫米。
1.1.4 土壤植被
(1)土壤
通城县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发育为主,占73.9%,其余为泥质岩类、第四纪浮土和石灰岩。土壤种类多样,分红壤、黄棕壤、草甸土、沼泽土、石灰岩土、潮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13个亚类、25个土属、73个土种,其中山地土种31个,水稻土种42个。红黄壤是通城县最主要的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垄岗地。其成土母质以第四世纪红色黏土为主。在红黄壤地区,土层较厚,加上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期长,生物积累快,有利于农作物及树木的生长,但同时,由于常年温湿气候影响,促进粘土矿物的生成,盐基淋失和有机质的分解,因而土壤质地大多粘重,结构性差,酸度大,速效养分含量低,具有“粘、酸、瘦”的特点。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20~200米之间的低山平原区,是由各类土壤经长期水耕之后逐渐发育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土壤,其养分丰富,土层较深厚,而且通气、透水,是较好的农业土壤。
(2)植被
通城县地带性植被为高大茂盛的常绿阔叶林,经过多年人为活动,逐渐演替成次生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及人工植被。目前可见的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等)。木本植物共有24科283种,其中以松、杉、楠竹、茶、油茶为主要树种。草本植物中,可供药用的就有70种。水生植物资源有藕、芡实、荸荠、菖蒲、水生莲、蒿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2种:银杏、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8种:花榈木、刺楸、桢楠、樟树、鹅掌楸、厚朴、粗榧、紫荆木;省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凹叶厚朴、檫木、青钱柳、杨梅、青檀、厚边木犀、山拐枣、南紫薇这些植物资源,不仅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而且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土壤养分、调节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林地面积63527.1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7852.88公顷、灌木林地面积20.48公顷、其他林地面积5653.78公顷。
1.1.5 水质状况
全县区域总体水质保持良好,全县设置河流断面5个(市控),湖库点位1个(市控)。所监测的5个断面中:Ⅲ类水质,符合Ⅰ~Ⅲ类水质类别比例为100%,无劣Ⅴ类水体,所有断面均达到相应功能区划要求。2019年各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表见下表1-1所示:
表1.1-1 2019年通城各监测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表 | |||
序号 | 断面名称 | 功能类别 | 2019年 |
水质类别 | |||
1 | 菖蒲港水文站 | Ⅲ | Ⅱ |
2 | 隽水大桥 | Ⅲ | Ⅲ |
3 | 铁柱港 | Ⅲ | Ⅲ |
4 | 毛公渡 | Ⅲ | Ⅲ |
5 | 神龙坪水库 | Ⅲ | Ⅲ |
1.2.1 水系分布及基本情况
一、河流
通城县境内以陆水河流域为主,为陆水河源头,陆水河在通城境内称隽水河(又称桃溪),其河流长度194.5km,流域面积4008.4km2,多年平均流量30.7亿m3,其中通城县境内河流长度43.0m,流域面积1100.4km2,年径流量2.44亿m3。通城境内主要支流包括:隽水河、沙堆河、菖蒲河、铁柱河和秀水河。
二、湿地
大溪湿地公园山深林茂,万木峥嵘,拥有自然岛屿十多个,形成三面抱水,水面环山的独特自然景观,被誉为“通城之肺”。同时拥有鱼类50多种,植物2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白颈长尾雉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5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不计其数,是通城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名片。公园总面积931.9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42.84公顷,湿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达47.52%。
1.2.2 水利工程现状及布局
水利工程的类型、规模、分布及完好程度:“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创新农村水利建设机制,深化农村水利管理改革,在水库除险加固、灌区建设、农田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增强,在抵御洪涝灾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村供水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城县由于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相对较分散,灌溉农业发展较落后。县内无大型灌区,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有7处,分别为云阁龙灌区、左港灌区、百丈潭灌区、东冲灌区、黄龙灌区、清水塘灌区、石人冲灌区;小型灌区有七里冲灌区等12处。以上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干、支、斗、农渠已自成系统,其总体布局较合理,系统工程符合实际,但大部分干、支、斗、农渠未按设计完建,渠系建筑物工程配套不全。其余一些为以小(1)、小(2)型水库为主体以及一些建拦河坝取水工程,灌溉面积从几十亩到几千亩不等的零星灌区(片)。
灌区建设主要有云阁龙灌区、百丈潭灌区、左港灌区、东冲灌区4个重点中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25.48万亩,有总干渠5条长4.58km,干渠13条长188.78km,支渠166条长346.27km,斗渠261条长224.74km,渠系建筑物1709处,其中渡槽39座,共长3188m,隧道132个长8174m,分水闸116处,泄洪闸173个,倒吸虹4处长317m。
通城县灌溉工程基本都是在六十年代末始建,七十年代初完建,以小(2)型水库和塘坝为主,还有的仅是在河道上修筑拦水堰,引水灌溉。水源工程完成后,开挖了部分毛渠,渠系配套不完善,有效灌溉面积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近几年随着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对部分渠系进行了配套建设,但仍属于杯水车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仍严重滞后。灌溉率低,灌区的设计灌溉保证率低。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只有45%;塘坝、小排灌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好率也只有50%。
水源工程运行状况:全县辖各类水库97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1)型水库15座,小(2)型水库76座,塘堰12454处,灌区建设主要有云阁龙灌区、百丈潭灌区、左港灌区、东冲灌区4个重点中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25.48万亩。通城县现有水库均进行了除险加固。全县水塘淤积严重,蓄水能力降低,大部分水塘堤身单薄,输水管渗漏、无溢洪、消能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全县现有拦水堰均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堰体渗漏、破损,淤塞严重,影响附近村民安全。
1.2.3 水资源分区以及水资源数量
通城县2019年地表水资源量为9.239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9230亿m3,水资源总量为9.2395亿m3,产水模数82.6万m3/a.km2,人均水资源量2101m3,亩均水资源量2897m3。全县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地表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变化大,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径流利用比较困难,易造成旱涝灾害。
根据通城县流域水功能区划,全县水域属Ⅲ类区。
2019年通城县水资源量表
表1.2-1 单位:亿m3
名称 | 地表水资源量 | 地下水资源量 | 水资源总量 | 产水模数(万m3/a.km2) | 人均水资源量(m3) | 亩均水资源量(m3) |
通城县 | 9.2395 | 1.9230 | 9.2395 | 82.6 | 2101 | 2897 |
2019年通城县供水量
表1.2-2 单位:亿m3
名称 | 地表水源供水量 | 地下水源供水量 | 总供水量 | |||
蓄水 | 引水 | 提水 | 小计 | |||
通城县 | 1.5757 | 0.1642 | 0.2654 | 2.0053 | 0.0293 | 2.0346 |
2019年通城县耗水量表
表1.2-3 单位:亿m3
名称 | 生产用水 | 生活用水 | 生态环境用水 | 总用水量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小计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小计 | |||||||
农田灌溉 | 林牧渔畜 | 小计 | 工业 | 建筑业 | 小计 | ||||||||
通城县 | 0.6750 | 0.1007 | 0.7757 | 0.0936 | 0.0080 | 0.1016 | 0.0472 | 0.9245 | 0.0335 | 0.0862 | 0.1197 | 0.0068 | 1.0510 |
1.3.1 水生态系统基本情况
一、河流
通城县境内以陆水河流域为主,为陆水河源头,陆水河在通城境内称隽水河(又称桃溪)。通城境内主要支流包括:隽水河、沙堆河、菖蒲河、铁柱河和秀水河。流域内水产资源种类主要是广适性和山溪性鱼类,分属4目8科34种。主要传统的经济鱼类有:草鱼、白鲢、花鲢、青鱼、鲤鱼、鳊鱼、鲫鱼、鲶鱼、乌鱼、鱼感鱼、赤眼鳟、黄尾、细鳞斜合固等。水生动物有:弹虾、米虾、黄鳝、田螺、蚌壳、甲鱼、乌龟、螃蟹、水禽等。水生植物有:藕、茨实、荸荠、菖蒲、水浮莲、蒿草等。同时,湖南洞庭水系和江西省的赣水主要支流也发源于通城境内的黄龙山系。
二、湿地
大溪湿地公园山深林茂,万木峥嵘,拥有自然岛屿十多个,形成三面抱水,水面环山的独特自然景观,被誉为“通城之肺”。同时拥有鱼类50多种,植物2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白颈长尾雉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5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不计其数,是通城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名片。公园总面积931.9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42.84公顷,湿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达47.52%。
三、相关保护区分布情况
通城县确定药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溪国家级湿地公园、云溪水库、百丈潭水库等六大水库水源涵养地。药姑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幕阜山支脉,总面积11617.8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0.06%,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优越。通过省专家科学考察,保护区内古老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共有维管植物1972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8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1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8种,是我省目前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区域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和科研价值;大溪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拥有鱼类50多种,植物2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白颈长尾雉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5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不计其数,是通城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名片;六大水库水源为部分县镇主要水源,应保证其水质及水环境的健康。
1.3.2 功能分区基本情况
一、主体功能区
根据《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通城县作为鄂东南幕阜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其功能定位为鄂东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水土保持区。
其发展方向为:1、以水源涵养为主要任务,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自然生态恢复;2、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业,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植业板块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种植业比较效益。重点发展经济林木、土特产和畜禽等特色农畜产品。
其对本地区的要求为以下六个方面:1、该区域发展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兼顾开发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2、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城市建设、道路建设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工农业污染;3、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做好矿山生态植被恢复;严格控制水域周边地区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避免水域的富营养化,切实保护水质;4、控制旅游开发规模,减轻旅游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5、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保持和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平衡;6、突出治山、治水、治污三个重点,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水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湖北省环保局制定的《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湖北省通城县县域内陆水河段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执行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的三类标准。
三、水功能区划
《湖北省区划》对陆水流域干流及青山水库大坝以上支流划分了9个一级水功能区,其中,2个保护区,4个保留区,3个开发利用区。通城县位于陆水水系的源头,共划分有一个保护区、一个保留区和一个开发区,分列如下:
1、菖蒲港保留区
起于陆水支流菖蒲港河源,止于通城县自来水二厂取水口,长37km。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故划为保留区。现状水质Ⅲ类,水质管理目标Ⅱ类。
2、陆水源头保护区
起于陆水源头通城到潭下乡,止于通城县隽水大桥上1000m,长度38.5km。为长江主要支流的源头河段,因此划为保护区。现状水质Ⅱ类,水质管理目标Ⅱ类。
3、陆水通城开发利用区
起于通城县隽水大桥上1000m,止于崇阳县肖岒乡,长11km。为通城县城的主要供水水源地。
1.4.1 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及人口
截至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通城共辖11个乡镇,167个村,1997个村民小组,15.27万户,52.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11万人,占总人口的74.23%,农业劳动力23.06万人,总人口密度为461.9人/km2,农业人口密度为342.9人/km2,是咸宁市人口密度最大,劳动力最富余的县。
(2)经济发展现状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6.03亿元,占比15.68%,第二产业67.34亿元,占比40.55%,第三产业72.69亿元,占比43.77%。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45.85亿元,工业增加值57.0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39.33亿元。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11.48亿元,财政总支出55.4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7元。
(3)农业生产状况
全县耕地总面积33.525万亩,其中水田25.32万亩,旱地8.205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805万亩。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9.5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5.12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5.3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1.01万亩,粮食总产17.01万吨,油料总产1.61万吨,蔬菜总产13.99万吨,全年生猪出栏42.85万头,活家禽出笼85.47万头,水产品产量1.3万吨。
全县农业总产值45.85亿元,其中,农业17.26亿元,林业5.71亿元,牧业15.12亿元,渔业3.07亿元,服务业4.69亿元,分别占37.64%、12.45%、32.98%、6.70%、10.23%,农民人平年均纯收入9482元。
1.4.2 城市总体规划
(1)城市功能定位
鄂南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发挥己有自然生态优势,创建国家园林、文明城市,加强对区域生态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河流水系的保护和开发,构建宜居的生态格局,不断提升城镇品位,把通城建设成为湘鄂赣边区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咸宁的后花园。
鄂南特色农产品基地:按照板块化、品牌化、标准化和高效益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将通城打造成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油茶之乡”、“中药之乡”、“生猪大县”、“电力明珠”。
鄂南地区交通枢纽:继续扩大和发挥交通优势,加强“两高一铁两国道三省道”和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建设,争取通修高速、常岳昌铁路和武咸城铁南延伸线过境通城落实,构筑通城对外的多渠道快速交通,打造地区交通枢纽城市,以大交通促大发展。
鄂南文化旅游胜地:发挥通城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将通城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力度挖掘中医药文化、瑶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方言文化、孝善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集中力量打造华中地区独有的瑶族风情旅游景区。打响瑶祖故里、国际商品贸易城、中医药康养、八百壮士之乡、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等旅游品牌,使“楚风瑶韵,隽秀通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提升和彰显,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加强与武汉、长沙、南昌等200公里城市圈文化旅游合作,实施湘鄂赣“省城人游通城”工程;深入挖掘“八百壮士”文化,加强与上海市静安区交流合作,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互促共赢。
鄂南工业强县:以推动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打造涂附磨具、云母制品、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四大产业工程,推进产业品牌化,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和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鄂南商贸服务业重镇:深入推进“商贸富县”战略,加大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特色专业市场力度,以优化物流服务网络主体布局、建设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中药行业综合市场、建成大型零售商贸综合市场为重点,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2)城市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集聚化发展战略和经济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增强通城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提升城市地位。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的重要战略思想,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围绕建设小康、生态、平安、健康、活力新通城,完成了一大批水利重点项目,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有力保障了通城县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1.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高
完成了陆水河干流重点河段防洪治理工程、隽水河水系连通生态治理工程,隽水河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了中小河流治理隽水河城区段、菖蒲港河城区段和麦市镇段、铁柱港河城区段、沙堆河湾船咀畈段河道治理工程,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2.民生水利建设成果显著
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完成了新建左港水厂和龙潭水厂工程,大坪水厂、磐石水厂改扩建工程,百丈潭水厂、关刀水厂、塘湖水厂、沙堆水厂、北港水厂的管网延伸工程和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共64处,累计解决了全县10.65万人农村居民及4.79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圆满完成,实施了云阁龙、东冲、左港、百丈潭等4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完成了大坪乡、四庄乡、石南镇、塘湖镇、关刀镇和麦市镇6个乡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小农水年度项目,基本实现了小农水重点县覆盖,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5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62万亩,实施了塘湖镇、隽水镇、麦市镇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农村水电发展成效显著,完成马港以电代燃料工程,44处小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
3.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
河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开展了隽水河水系连通生态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全面推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清洁小流域、坡耕地改造、崩岗治理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5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1条,治理坡耕地1.09万亩。新增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启动了通城县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4.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全县全面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着力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监控能力体系、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24提高到0.527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81立方米下降到64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5.水利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认真开展水行政审批和收费事权改革,简化审批手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所有行政审批实行一个窗口服务,并取消行政审批事权1项,精简程序手续3项。全面启动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统筹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和项目建设补助,有力推动了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6.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再创新高
在中央加大水利投入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水利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投资来源不断拓宽。全县“十三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14.37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4倍。从投资方向看,中小河流重点段、水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等方面是投资重点,民生水利及中小河流重点段治理“十三五”总共完成投资12.46亿元,占“十三五”期间实际完成投资的86.71%。
表1-1 “十三五” 水利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 “十三五”规划指标 | 完成情况 | 备注 |
用水总量控制(亿立方米) | 1.8377 | 1.6511 | 约束性 |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20.0 | 25.45 | 约束性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12.0 | 20.99 | 约束性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25 | 0.5278 | 预期性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0 | 90 | 预期性 |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5.0 | 5.54 | 预期性 |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 4.2 | 4.61 | 预期性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平方公里) | 8.0 | 9.65 | 预期性 |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1)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时期,当今治水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水利发展面临新形势,水利改革攻坚进入深水区。目前通城县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防洪除涝基础设施不完善,水旱灾害仍时有发生
通城县是湖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降雨集中,山洪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隽水、菖蒲港、铁柱港、沙堆四大河流上、中游及主要支流堤防防洪标准偏低,尚未得到根本整治,城区水系侵占、淤塞,排水不畅,加之泵站排涝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内涝问题突出,亟待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全县范围内大塘、涵闸数量多、涉及范围广,尚未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仍存在安全隐患。
2)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通城县控制性水利工程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通城县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县城及乡镇基本没有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不足,任务依旧繁重,农村供水工程体系仍需完善;小型供水工程运行管护普遍困难,良性长效运行机制有待建立。
另一方面,节水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水资源利用方式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亟待加强。农业取水许可和量水设施工作尚未全面实施,农业用水粗放局面尚未得到有效约束。农田水利建设仍显薄弱,中型灌区设计标准低,渠道渗漏、渠系建筑物老损失修,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滞后,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与现代化灌区存在明显差距。
3)水体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由于长期以来对水生态平衡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不够,天然水系格局遭到破坏,河流堤防、水势自然形态被人为改变,河床淤积,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大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未能实现城市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导致城区河流水环境仍存在污染现象。工业点源污染虽有所控制,但以农药、化肥、畜禽粪便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始终难以量化统计和源头管控。
“十三五”期间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4)行业监管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水利行业更偏重于工程建设,监管方面则重视不够。水利工程管护乏力、农业水费计收困难、监测监控预警设施不全,难以满足新时期水利行业“强监管”需求。
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在应对重大突发水事件方面,相应的预案和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河湖长制体系相匹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还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水资源计量尚未全面实施,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库大坝安全等监测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不同用水户水权交易市场尚未成熟。水管单位“两费”标准不高,足额落实难度较大,尤其是中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费用来源不稳、渠道不畅、额度不足,导致很多工程效益衰减。
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水资源管理自动化水平和效率不高,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有待建立和实施,各类水资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待加强。
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涉水政策法规制度的清理、咨询等相关工作任务繁重、复杂,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水利管理队伍业务能力与新形势要求存在差距,尤其是基层水利专业人才缺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争当咸宁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排头兵,也是水利改革发展向“补短板”、“强监管”转变的过渡期。
全新发展理念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制定了国家水安全战略,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些新的发展理念和治水思路对推进通城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改善、提升水利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规划战略的实施,以及围绕武汉“1+8”城市圈、咸宁“133战略”实施,推进陆水流域源头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推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发展,积极带动全县供水、中小型水利设施、灌区现代化建设等工程提档升级,加快农村水系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健全水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山绿水清景秀的美丽新农村。
总体判断,“十四五”期间,我县水利发展仍处于强基础、补短板、上水平的阶段,是深化水利改革、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现状水平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全省“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四大目标,紧扣“五个坚持”和“六稳”要求,以“一城引领,三带协同,三篇文章”的“133”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总基调,突出“节水优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开发有度、可以持续”的原则,在不断完善防洪排涝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着力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着力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着力提升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能力,不断完善我县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涉水管理监督体系,为争当咸宁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建设小康、生态、平安、健康、活力新通城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水问题作为优先领域,让水安全保障成果惠普人民群众。
(2)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正确认识和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同时推动治水思路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以创新驱动推进绿色发展,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城等有机结合起来,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
(3)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
牢固树立全社会节水观念,把节水始终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与工艺,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节约用水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争取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
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以流域为单元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补齐水利发展短板,协调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5)坚持两手发力、强化监管
本着“简政放权、市场配置,服务社会、惠及民生,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原则,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管水,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添活力,使水利法制更全、体制更顺、机制更活、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有效。紧紧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大水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目标,以问责为抓手,重点加强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行政事务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努力营造强监管的态势和氛围,保障和促进水利行业安全发展。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早日实现“小康、生态、平安、健康、活力新通城”的美好愿景,到2025年,通城县水利发展基本实现总目标为:水旱灾害可防可控、城乡供水安全可靠;河库生态明显改善、智慧水利初步建立;节水优先深入人心、双控行动稳步加强;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防洪抗旱减灾
实施陆水流域源头治理,防洪能力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铁柱港、菖蒲港、秀水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河段防洪能力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镇人口集中区河段可适当提高标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城乡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建立山洪与干旱预警防治体系,城乡洪涝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2)供水保障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力度逐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2.03亿m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降低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稳步提升,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开展高效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建设,实施云阁龙、百丈潭、左港、东冲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要完成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75%以上。
(3)河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河库管控进一步加强,河流生态环境水量基本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平方公里,水生态文明城市进一步加强。
(4)智慧水利初步建立
加强全县水文、水资源、采砂、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水利管理等感知信息平台建设和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优化水利信息资源配置,利用信息技术实行河库动态监管。水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利业务流程全面优化,水利智能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水利智慧化水平整体提升。
(5)水利改革与监管
水利行业监管能力建设强力推进,监管法制、体制、机制体系基本建立,监管人员基本到位,监管方式和监管责任基本明确。河库长制持续深化,河库空间管控、水域岸线管理能力逐步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实现。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健全,水利人才队伍更加专业化,基层水利服务和水利社会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水利法规更加健全,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显著提高。
表3.4-1 “十四五”水利发展主要指标测算
指标 | “十三五”规划指标 | “十四五”规划指标 | 备注 | |
用水总量控制(亿立方米) | 1.8377 | 2.03 | 约束性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20% | 15% | 约束性 |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25 | 0.54 | 预期性 | |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5.0 | 6.0 | 预期性 |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 8.0 | 15 | 预期性 | |
河湖生态水量保证率(%) | 85 | 约束性 | ||
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 | 75 | 预期性 | ||
河湖长制落实率(%) | 河湖长巡河率(%) | 100 | 预期性 | |
碧水行动执行率(%) | 100 | 预期性 | ||
监管问题整改率(%) | 100 | 预期性 |
注:1、河湖长巡河率(%)指每个河湖长每年1-2次巡河完成数/河湖总数;
2、碧水行动执行率(%)指碧水行动参与执行条数/河湖总数。
围绕建设小康、生态、平安、健康、活力新通城目标,坚持“生态立县、乡村兴县、产业强县、商贸富县、旅游活县”战略,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准确把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治水主要矛盾深刻变化,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
紧紧围绕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这个首要目标,系统梳理我县水利工作的薄弱环节,聚焦“洪”与“涝”,以隽水河水系为骨干,排水闸站为补充,不断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补齐防洪排涝短板;平衡“供”与“给”,以节水优先为前提,全面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补齐供水短板;遏制“脏”与“乱”,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原则,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补齐生态短板;开展智慧水利工作,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着力推进水利大数据中心建设、水利综合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和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补齐信息化短板;强化“监”与“管”,以落实河库长制为抓手,推进河库空间管控、水域岸线管理、采砂管理,规范取水许可和洪水影响评价等行政审批,深入实施水利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行业监管能力。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时强调:“现在水患仍是我们面对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要认真研究防灾减灾的短板是什么,拿出战略举措,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通城县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水旱灾害将长期存在,并具有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近年来水利建设中也出现一些新问题,暴露出水利工程短板主要集中在防洪、供水、水生态和信息化等领域。
鄂竟平部长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表示,当前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中,前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将长期存在,而后一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下一步水利工作的重心将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水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我县洪涝灾害防雨水平与波平澜安的水灾害防治愿景仍有差距,亟需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城市排涝能力建设,彻底消除病险水库水闸隐患,逐步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河道堤防“消隐患、强弱项”。重点推进陆水干流(通城段)防洪治理工程,加快实施铁柱港、菖蒲港、沙堆河等重要支流系统治理工程,扩大山洪灾害防治范围,协调推进云溪河、台源河等的山洪治理工程,建立健全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重点城市“疏雨洪,强调蓄”。完善通城县城的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加快雨污分流管网升级改造,提升排涝效率及应急能力;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加强对雨洪的疏导、调蓄、控制和利用,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
病险水库水闸“消隐患,保安全”。积极推进水库、水闸安全鉴定,排查病险隐患,全面完成列入规划的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消除隐患。实施百丈潭、马井等中小型病险水库和隽水拦河闸等6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
非工程措施“强评估,订预案”。继续推动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建设,开展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完善主要江河洪水调度方案,提高洪水风险图对防洪管理决策的支撑力度,修订防洪排涝减灾应急预案。制定山洪灾害防御方案,强化灾情预测预报预警。建立旱情监测站网与抗旱管理信息系统,着力完善抗旱减灾预案与法规体系、抗旱服务组织与物资储备体系等,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
针对通城县水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系统调配通城“河库”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不断增强区域水资源调配和供给能力;加快推进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和城乡供水安全建设,增强水资源供给水平,保障干旱缺水地区用水需求;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推进重点水源及引调水工程。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总量控制、节水优先、协调发展、多源互补”原则,实施重点引调水工程,推进通城县青山水库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云溪-黄牯岩-南冲-桃源-茹菜水库五库连通等调水工程;加快新建鹰嘴岩等需求迫切的中小型重点水源工程,实施清淤扩容或加高增蓄工程。
城乡供水保障提标升级。针对城市水质恶化、水源枯竭等隐患,考虑水源联调联控、水源置换、新增替代水源等措施,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优化城市供水格局。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延伸供水管网、改扩建或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等,逐步变分散供水为集中供水,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完善乡镇抗旱水源工程体系,通过抗旱应急备用井、引提水工程等措施,保障干旱期农村生产生活供水安全。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重点推进云阁龙、黄龙、左港、东冲等重点中型、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现代化改造,推进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消除农田水利建设短板;加强农村河塘沟渠的生态空间管控及清淤整治,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开展五小水利工程,落实“清四乱”专项行动,推进农村河湖面貌持续好转,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水资源及河流生态保护力度,加强重点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建立持续改善水环境长效机制,构筑我县河库生命健康的保障线。
提升重点河流生态修复能力。以自然恢复为主,优先保护生态脆弱河流休养生息。重点推进陆水源头(通城)、通城城区、隽水河等水环境问题突出的河段,开展河流水生态修复及滨岸带治理。科学确定重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划定生态红线,加强生态调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大对全县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合理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实施安全警示、隔离防护、水源涵养和修复等措施,推进环境问题清理整治;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点源及面源污染防控,强化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加强水源地地下水质量保护。
加快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快实施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突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
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依托乡村天然水网格局及演变规律,立足于保护发展需要,运用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等措施,聚焦小微水体综合整治,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实现水系流动、水质良好、风景优美等综合目标。
推进农村水电绿色转型。积极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引导农村水电绿色转型,实施“一站一策”,强力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
加强水文化建设。以主要河流、水库为抓手,重点打造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明显、展示建筑美学、彰显历史人文底蕴的省级水利风景区,将水工程建设与城市水景观塑造融为一体,营造靓丽水景,烘托魅力城市,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以5G新技术为标志,以水利部智慧水利总体方案为统领,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及大数据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信息采集、存储、应用和安全保护能力,构建覆盖江河水系及水利工程的一体化感知、共享和决策系统。
完善涉水信息全要素动态感知体系。不断提升全县水文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小河流水文预警设施、中小型水库水文监测设施、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站网、水土保持监测预警设施等。加强重要堤防、重要穿堤建筑物、险工险段水下地形的监测监控。推进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从“定性”向“半定性半定量”转变。全面提升水质监测能力。大幅提高全县墒情监测水平。加强水情中心硬件设备及环境升级改造。推广无人机遥感信息测量、地质雷达探测仪、人工智能安全巡查、光学追踪三维扫描仪、崩岸巡查设备等现代化技术装备在水旱灾害探察领域的应用。
丰富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成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河库长制业务系统平台等多项业务应用平台。整合业务平台及门户网站,形成数据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打造“通城水利一张网”,建成覆盖全县、互联互通、交换共享的水利遥感及视频监测综合服务网。升级改造网络核心设备,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信息骨干网络,提升网络纵深防御及安全服务,不断提升网络安全及应急处置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随着治水思路的转变,我国治水的工作重点也要向水利行业强监管方向转变。因对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足,造成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通城必须依靠“强监管”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以问题为导向,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重点加强对河库、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利资金、水土保持等领域的监管,做到监管制度有章可循、监管工作规范有序、监管行动有法可依,推动水利行业将从“整体弱”到“全面强”。
(1)加强监管法治思维
加强行业监管首先要强化法治思维和监管意识,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于水利部门的职能职责,既不能缺位越位,更不能失职失责,要把已有的法律法规执行好,把涉水事务管理好、监督好,敢于动真碰硬,敢于从严监管,让涉水监管长牙齿、树权威。
(2)加强河库监管
以河库长制为关键抓手,以推动河库长制从“有名”到“有实”为目标,划定河库管理、保护范围,严格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巩固河流、水库等水域空间管控标准化、监测能力标准化,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切实加强河流水域岸线监测和河道采砂监管。
(3)加强水资源监管
按照《湖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工作,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培育和强化全县节水意识。
(4)加强水利工程监管
着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工程建设“四制”监管,切实落实好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水利投资使用监管,完善水利项目稽察、后评价和绩效评价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5)加强水土保持监管
按照湖北省水土流失防治总体格局,坚持以防为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不断增强监管执行力、提升监管效率,加强工程“图斑精细化”监管,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以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目标,围绕河湖长制、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水利“放管服”改革、水利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
(1)持续深化河长制
“十四五”期间,全面深化河长制,推动河长制提档升级,实现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一是建立小微水体河长制。在现有河长制的基础上,加强城乡小微水体管护,大力推进小微水体实施河长制。二是开展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推进河长信息、河湖档案、水利工程信息“一张图”建设,推进河湖长管理信息系统APP建设,推进河湖水环境监测和预警平台建设,推进河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三是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在现有考核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若干操作性强的定量指标,对河湖长制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全覆盖的河长制督察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价和督查机制。四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公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强调民间河湖长的引导,充分发挥民间河湖长在河湖保护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扎实推进水价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计量设施建设和供水成本测算,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推行终端用水管理,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在测算农业供水成本的基础上,分级制定农业水价,积极探索实行分类水价、分档水价,并同步建立完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3)不懈探索水权水市场改革
一是建设和完善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系统。通过建设取用水监控体系,对水资源取水用户进行实时监测。二是推进水权确权,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三是加快开展水权交易试点工作,建立水权交易平台信息系统。四是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探索和试点流域内、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重视生态用水权的配置,在水权交易中探索水量——水质双指标水权交易。
(4)深入推进水利“放管服”改革
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一是简政放权,在“放”字上见成效。按照“应放尽放”的目标要求,做好对现有行政许可事项的摸底清理、论证及取消或下放工作。二是创新监管,在“管”字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加大明查暗访、重点监管、失信惩戒等力度,抓好已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三是优化服务,在“服”字上出成果。统一标准、简化程序、完善体系,优化行政审批办理窗口流程和服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建立审批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优化网上审批流程。
(5)不断探索水利公共服务市场化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合同、委托等服务购买方式将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水利公共服务部分或者全部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建立健全水利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规范性文件和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到市场中,分类逐步推行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技术服务等水利公共服务市场化。积极推进水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
(一)长江大保护陆水源头(通城)水生态综合治理
陆水河发源于湘鄂赣交界幕阜山北麓黄龙山,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驻军屯田于此而得名,干流全长194.5km,流域面积4008.4km²,由南向北纵贯通城、崇阳、赤壁,经嘉鱼县陆溪镇洪庙注入长江,是湖北省注入长江的第四大支流。
陆水河源头位于通城县马港镇海拔731m高的高峰村,高峰村六组的一眼古井系隽水河的源头所在,自通城县马港镇高峰村隽水源头至通城县的隽水镇铁柱村,为隽水河通城段,沿途纳菖蒲港、铁柱港和沙堆河诸水,隽水河在通城县内长约43km,通城1100.4km²,年径流量2.44亿m³。
隽水河河水流速较大,导致岸坡冲刷严重,河岸崩塌随处可见,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淤塞;沿河两岸穿堤建筑物(包括涵闸、泵站及涵桥)大多修建于20世纪50、60或70年代,迄今已运行40~60年。受当时条件限制,施工质量差、标准低,且年久失修,大部分涵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险情。
长江大保护陆水源头(通城)生态综合治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陆水源头通城县大小河流进行清淤疏浚、截污清障、水系连通、岸坡整治、崩岸治理、堤防加固和水生态修复等。项目投资估算为10亿元。
工程实施后,完善了陆水流域防洪体系,提高其防洪能力,保障防洪安全,保护了河道两岸成片农作物免遭洪灾损失,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又达到了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珍贵的水土资源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通城县青山水库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咸宁市通城县青山水库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主要任务为以青山大型水库为骨干水源,新建供水隧洞、管道向通城主城区以及沙堆等10个乡镇供水,同时兼顾向沿线主要河流枯期生态补水,退还云阁龙、百丈潭、左港、东冲等重点中型灌区农业用水以及隽水河、菖蒲港、四庄河、铁柱港、东冲港、左港等骨干河流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补齐通城县城乡供水短板,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升河道内生态需水保证程度,促进通城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本工程设计供水规模30万t/d,渠首设计流量3.5m³/s,多年平均引水量0.95亿m³。
本工程主要通过新建青山水库至通城城区供水干管,同时在现有龙潭、百丈潭等重点水厂供水管网的基础上,完善城乡供水网络,实现通城县主城区与沙堆、五里、关刀、四庄、塘湖、麦市、马港、石南、北港、大坪等10个乡镇供水全覆盖,实现通城县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目标。
主要建设内容为对主城区百丈潭水厂、菖蒲港水厂以及各乡镇水厂实施扩建、改建,新建青山水库至主城区供水干线长度25公里,新建供水支线以及现有供水管线改扩建合计长度90公里,供水干线首部配套新建防洪闸、取水闸,沿线各乡镇、主要河流设置分水闸,便于联合优化调度。项目投资估算15.0亿元。
(三)通城县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以通城县城区发展规划为指引,结合城区河道生态治理PPP项目,以河流生态功能、公众休闲游憩服务功能为重点,开展城区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助力通城县绿色发展。坚持以自然为美,在保留和维持河道自然状态的前提下,通过河流清障疏浚、生态护岸建设、滩地植被修复等措施修复河道生态环境,重塑河道健康生态系统;通过沿河绿道工程以及湿地公园建设等措施打造城区高品质滨水空间。
本次城市生态廊道工程建设范围为:隽水平安大桥上游500m以上长6.5km的隽水河段以及谌家桥以上长3.9km的秀水河段,菖蒲港大桥上游250m以上长3.5km的菖蒲港河段,铁柱港双龙大桥上游2km的铁柱港河段。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障疏浚、生态护岸建设、河道滩地植被修复、沿河绿道工程以及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投资估算3.5亿元。
(四)通城县新建鹰嘴岩后备水源工程
通城县现状的供水规模已超出水厂的设计规模,供水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隐患;我县现有水源单一,一旦出现水源地水质污染,将会对县城及沿途两个乡镇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现有水源主要是由神龙坪水库、杨泗庙水库和百丈潭水库共同组成向县城供水,但神龙坪和杨泗庙水库库容有限,县城供水主要靠百丈潭水库蓄水保证。而百丈潭和神龙坪水库为保证供水多年来一直高水位运行,水库本身已出现部分险情。因此通城县后备水源的建设是十分必要,且具有重大意义。
鹰嘴岩水库拟建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通城县五里镇湾头村,距通城县城22公里,拦截石溪港河主河道7.64km。坝址位于湾头村鹰嘴岩,承雨面积19.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557mm,水库建成后总库容1707万m3,有效库容为1350万m3,可作为一座以供水和隽水河城市防洪为主,兼有向下游河道生态补水及灌溉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大坝、泄洪设施和输水设施,新建装机2000kW的电站及厂房等配套设施,新建日供水规模5万吨自来水厂1座,铺设输水钢管16km。项目投资估算5.6亿元。
工程实施后,不仅能够满足城区供水要求,而且可以减少百丈潭和神龙坪水库汛期为保证供水而高水位运行危险,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洪灾对隽水河下游城镇人口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能为下游河道进行生态补水,有利于隽水河下游水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修,改善河流水质,美化沿河两岸环境。
云阁龙灌区位于通城县东南部,以云溪、阁壁、龙潭三座中型水库为主要水源,灌区涉及关刀、沙堆、隽水、麦市、塘湖等5个乡镇,自然面积197.9平方公里。云阁龙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5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是全县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灌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壤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鄂南的粮棉油主要生产基地。
云阁龙灌区可分为三片:云溪水库片区(以下简称云溪片),该片区以云溪水库为主要灌溉水源,有云溪总干、东干、西干3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6.64万亩;阁壁水库片区,该片区以阁壁水库为主要灌溉水源,有阁壁总干、东干、西干3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龙潭水库片区,该片区以龙潭水库为主要灌溉水源,有龙潭总干、南干、北干3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2.41万亩。
云阁龙灌区于1987年总体基本建成,但设计标准偏低,渠道垮塌,渗漏、淤积严重,渠系建筑物均存在老化,损坏等现象,加之在运行过程中因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灌区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维护,严重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和沿线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萎缩,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保证率达不到设计值,灌溉效益逐年下降。因此,积极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通城县云阁龙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整治渠道237.1km,其中衬砌渠道75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905处,新建现代信息化控制与监测系统。项目投资估算2.22亿元。
工程实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68,恢复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14万亩,年增节水能力748.4万m3,新增粮食产量2048.4公斤,年新增效益1858.14万元。
(六)通城县隽水镇隽水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
隽水拦河闸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陆水流域上游主干流隽水河中上游,地处通城县城区。隽水拦河闸枢纽工程是一座以灌溉、供水、生态景观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闸属于山区、丘陵区水闸,原设计最大过流能力880m3/s,该水闸为Ⅲ等工程,属于中型水闸,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
闸址以上流域面积275.4km2,距河源长37km。其上游共建中,小型水库23座,总库容达2800万m3,其中中型1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18座。
隽水拦河闸于2000年10月动工,200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经过近20年的运行,水闸存在如下问题:闸室基础未防渗处理,渗漏严重;翻板闸金属结构老化破损严重,已不能正常运行;闸门锈蚀严重,止水橡皮老化;启闭机以及启闭电动设备均老化、损坏,不能正常运行;工程管理设施落后,无工程观测设施。
主要加固内容为水闸枢纽建筑物拆除重建,防渗加固处理,新建配套机电设备、电气设施、监控设施等。项目投资估算5000万元。
隽水镇隽水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可以有效保证城区安全,避免因运行不当造成洪灾损失,对整个通城城区的防洪安全至关重要。
(七)云溪—黄牯岩—南冲—桃源—茹菜水库五库水系连通调水工程
云溪水库位于关刀镇云水村,系陆水支流水系,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具发电、防洪效益的中型水库。承雨面积48.3km²,总库容4621万m³,其中防洪库容985万m³,兴利库容3477万m³,死库容143万m³。
南冲水库位于通城县关刀镇台源村,属陆水支流菖蒲港上游水系。水库承雨面积0.12km²,总库容10.6万m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库。
黄牯岩水库位于通城县关刀镇水兴村,属陆水支流菖蒲港上游水系。水库承雨面积4.2km²,水库总库容25.7万m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库。
桃源水库位于通城县隽水镇桃源村,属陆水支流菖蒲港上游水系。水库承雨面积1.87km²,水库总库容67.00万m³,兴利库容43.6万m³,调洪库容16.15万m³,死库容0.75万m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库。
茹菜水库位于通城县隽水镇油坊村,属陆水支流菖蒲港上游水系。水库承雨面积0.65km²,水库总库容24.00万m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库。
云溪—黄牯岩—南冲—桃源—茹菜水库五库水系连通调水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全线清淤疏浚24.219km,渠道三面衬砌16.39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97处。项目投资估算9000万元。
工程实施后,解决了关刀镇、隽水镇等沿线农田部分干旱缺水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沿线乡村生活用水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达到了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八)通城县百丈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百丈潭水库位于通城县潭下乡平湖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有防洪、发电、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拦截陆水上游隽水河支流,承雨面积21.5km2,总库容1720万m3,是个梯级开发的骨干工程。水库下游有武长公路106国道,距县城28km,距崇阳县城68km,防洪保护下游耕地面积15万亩,人口22万人。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目前实灌面积2万亩,四级电站共装机4930KW,年发电量1000万KWh。
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7)的规定,水库设计洪水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为1000年一遇,水库正常蓄水位436.0m,设计洪水位438.59m,校核洪水位439.60m,总库容1720万m3,兴利库容1287万m3,死库容93万m3。
百丈潭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灌溉发电输水管、溢洪道和坝后一级电站组成。
水库经过除险加固,主要安全隐患得以消除,防洪标准得到提升,保护下游耕地面积15万亩,人口22万人;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供水能力200万m³,水库抗御干旱灾害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灌溉用水保证率,改善了区域水环境。
依据相关规划、专项规划和单项工程前期工作的投资估算,结合中央和湖北省政府关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精神,“十四五”期间规划项目78个,估算总投资202.9268亿元。按项目类型分,防洪除涝减灾工程投资26.7295亿元,水资源配置及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投资66.0716亿元,水土保持和河库生态修复工程投资90.7093亿元,水利改革和信息化建设19.4164亿元。投资组成见图5.1-1。
图5.1-1 “十四五”投资组成示意图(按项目类型)
规划项目年度安排计划及投资具体见表5.1-1。
表5.1-1 项目年度安排计划及投资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估算总投资(万元) | 预 计开工时间 | 预 计完工时间 |
合 计(78个) | 2029268 | ||||
一 | 防洪除涝减灾工程(27个) | 267295 | |||
1 | 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治理(1个) | 3375 | |||
陆水干流重点河段(通城段)防洪治理三期工程 | 治理通城县神龙坪水库以下马港镇毛塅村、白竹村、五里镇陈谷村、湾头村部分河段7.5公里,其中清淤疏浚5km、新建堤防1.5km、加固堤防5.5km、岸坡护砌(单边长度)10km等 | 3375 | 2021 | 2023 | |
2 | 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19个) | 89500 | |||
(1) |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4个) | 24800 | |||
① | 百丈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防渗处理、溢洪道续建配套等 | 6500 | 2021 | 2025 |
② | 东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上游坝坡加固、溢洪道出口海漫加固、输水管出口消力池及左右岸山体加固等 | 6800 | 2021 | 2025 |
③ | 阁壁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防渗处理、溢洪道续建配套等 | 6200 | 2021 | 2025 |
④ | 龙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防渗处理、溢洪道续建配套等 | 5300 | 2021 | 2025 |
(2) |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1个) | 45700 | |||
① | 神龙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主副坝上游坝坡加固、溢洪道和输水管加固等 | 3500 | 2021 | 2025 |
② | 杨泗庙水库扩建工程 | 大坝坝体加高、重建泄洪设施和取水塔、启闭室等 | 3500 | 2021 | 2025 |
③ | 马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500 | 2021 | 2025 |
④ | 倒肘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300 | 2021 | 2025 |
⑤ | 石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300 | 2021 | 2025 |
⑥ | 天门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300 | 2021 | 2025 |
⑦ | 富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100 | 2021 | 2025 |
⑧ | 大盘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100 | 2021 | 2025 |
⑨ | 七里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100 | 2021 | 2025 |
⑩ | 横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000 | 2021 | 2025 |
⑪ | 石人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大坝和溢洪道、输水管续建配套 | 3000 | 2021 | 2025 |
⑫ | 小型水利设施维修养护项目(1个) | 对小(2)型水库、塘堰、泵站、农村渠道、小型供水工程等小型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养护。 | 10000 | 2021 | 2025 |
(3) | 拦河闸整险加固工程(4个) | 19000 | |||
① | 通城县隽水镇隽水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 | 水闸枢纽建筑物除险加固,机电设备、电气设施配套等 | 5500 | 2021 | 2022 |
② | 通城县关刀镇白马洲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 | 水闸枢纽建筑物除险加固,机电设备、电气设施配套等 | 4500 | 2021 | 2022 |
③ | 通城县关刀镇王腊坪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 | 水闸枢纽建筑物除险加固,机电设备、电气设施配套等 | 4000 | 2022 | 2023 |
④ | 通城县隽水镇官圳堰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 | 水闸枢纽建筑物除险加固,机电设备、电气设施配套等 | 5000 | 2022 | 2023 |
3 |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沟灾害防治(6个) | 134420 | |||
(1) | 中小河流治理(4个) | 18920 | |||
① | 通城县隽水河上游系统治理工程 | 治理河长20公里,其中治理隽水河神龙坪水库上游河道长约10公里险工险段,主要建设内容为清淤疏浚6km、新建堤防3.5km、加固堤防6.5km、岸坡护砌7.8km、建筑物整治8座等 | 6000 | 2021 | 2022 |
② | 通城县菖蒲港河上游系统治理工程 | 治理河长13.161公里,其中治理菖蒲港河段上游段沙堆镇、塘湖镇、麦市镇黄龙山和关刀镇云溪段险工险段长13公里。疏挖清淤13公里,堤防加固3.6公里,岸坡防护12.3公里,加固涵管20处 | 3950 | 2021 | 2022 |
③ | 通城县铁柱港河中上游系统治理工程 | 治理河长14公里,其中治理铁柱港河中上游石南镇和北港镇、大坪集镇及太子港段河道险工险段长14公里约,清淤清障5km,新建堤防2.3km,加固9.8公里,岸坡护砌6.9km,新建穿堤建筑物6处,整治31处 | 4200 | 2022 | 2023 |
④ | 通城县沙堆河中下游段治理工程 | 治理河长15.9公里,其中治理沙堆河中下游四庄乡和沙堆镇部分险工险段清淤疏浚6.75km、加固堤防3km、岸坡护砌10.5km、建筑物整治24座等 | 4770 | 2022 | 2023 |
(2) | 山洪沟灾害防治(2个) | 115500 | |||
① | 通城县山洪沟治理工程 | 对通城县云溪河、荻田河、台源河、秀水河、阴山河、东港河、鲤港河、杨家河、马港河、金山河、治全港、南港河、北港河、石溪港、沙塅港、易塅港、界头港、西冲港、水兴河、黄石港、磐石港、青山港、白沙港、大白港、狼荷港、阁壁港、瑶家港、清水港、四庄港、大源港等山洪沟进行治理。总治理河长约330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及堤防加固、排洪渠建设等 | 82500 | 2021 | 2025 |
② | 通城县地质灾害恢复治理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 对通城县北港镇、大坪乡等地质灾害重灾区和易灾地区进行研究,科学治理。 | 33000 | 2021 | 2025 |
4 | 重点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1个) | 40000 | |||
通城县城区防洪排涝工程 | 新建和改造雨水管道75公里,建设2个排涝泵站,建设雨水调查蓄设施3座,内河水系治理2.4平方公里,低影响开发设施和信息化及管理设施建设 | 40000 | 2021 | 2025 | |
二 | 水资源配置及供水保障提升工程(24个) | 660716 | |||
1 | 重点引调水工程(5个) | 178300 | |||
① | 通城县青山水库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 设计供水规模30万t/d,新建主供水干线25公里,新建供水支线及改扩建现有供水管线90公里,配套新建防洪闸、取水闸、分水闸等建筑物 | 150000 | 2021 | 2025 |
② | 云溪、黄牯岸、南冲、桃源、茹菜五座水库连通工程 | 渠道疏挖护砌、渠系建筑物重建 | 9000 | 2021 | 2022 |
③ | 百丈潭、杨泗庙、神龙坪、尖山四座水库连通工程 | 渠道疏挖护砌、渠系建筑物重建 | 8500 | 2022 | 2023 |
④ | 龙潭、清水塘、七里冲三座水库连通工程 | 渠道疏挖护砌、渠系建筑物重建 | 6500 | 2023 | 2024 |
⑤ | 左港、雷打石两座水库连通工程 | 渠道疏挖护砌、渠系建筑物重建 | 4300 | 2024 | 2025 |
2 | 重点水源工程(9个) | 188030 | |||
(1) | 新建中型水库(2个) | 108000 | |||
① | 新建鹰嘴岩中型水库 | 坝高35米,坝长250米,总库容1700万m3。新建大坝、泄洪设施和输水设施,完善防汛和管理设施 | 56000 | 2021 | 2025 |
② | 新建大坳中型水库 | 坝高30米,坝长176米,总库容1060万m3。新建大坝、泄洪设施和输水设施,完善防汛和管理设施 | 52000 | 2021 | 2025 |
(2) | 新建小型水库(5个) | 40930 | |||
① | 新建塘湖镇石港水库 | 坝高31.3米,总库容115.11万m3。新建大坝、输水设施和泄洪设施等 | 8500 | 2021 | 2023 |
② | 新建四庄乡赵家洞水库 | 坝高22米,总库容125万m3。新建大坝、输水设施和泄洪设施等 | 8200 | 2022 | 2024 |
③ | 新建麦市镇小坳水库 | 坝高50米,总库容250万m3。新建大坝、输水设施和泄洪设施等 | 8800 | 2023 | 2024 |
④ | 新建麦市镇赶鸭岭水库 | 坝高28米,总库容155万m3。新建大坝、输水设施和泄洪设施等 | 7500 | 2021 | 2025 |
⑤ | 新建季山水库 | 坝高43米,坝长138米,总库容122万m3。新建大坝、泄洪设施和输水设施,完善防汛和管理设施 | 7930 | 2021 | 2025 |
(3) | 中小型水库水源地保护(1个) | 35600 | |||
通城县中小型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 对云溪、阁壁、东冲、龙潭、百丈潭、左港神龙坪、杨泗庙、雁门、治安等10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饮用水源地保护,修建垃圾中转站,垃圾回收站、沼气池,底泥清淤,生态护坡,隔离防护网。 | 35600 | 2021 | 2025 | |
(4) | 小型供水工程水源地保护(1个) | 3500 | |||
通城县小型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 对全县47个小型水库进行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修建垃圾中转站,垃圾回收站、沼气池,底泥清淤,生态护坡,隔离防护网。 | 3500 | 2021 | 2025 | |
3 | 农村供水保障提标升级(2个) | 92100 | |||
① | 通城县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升效工程 | 利用管网延伸、改扩建工程、新建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等方式解决通城县剩余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 81600 | 2020 | 2025 |
② | 通城县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水务一体化) | 改造县城供水主管网10km | 10500 | 2021 | 2025 |
4 | 灌区新建工程与现代化改造(7个) | 168944 | |||
(1) | 新建小型灌区(1个) | 65492 | |||
通城县新建小型灌区 | 新建石港、赵家洞、青山、季山、鹰嘴岩等5个小型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3.9万亩,新修渠道150km。 | 65492 | 2021 | 2025 | |
(2) | 重点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4个) | 55200 | |||
① | 通城县云阁龙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 整治渠道237.1km,其中衬砌渠道75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905处。 | 22200 | 2022 | 2023 |
② | 通城县百丈潭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 整治渠道114.3km,其中衬砌渠道25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496处。 | 12000 | 2023 | 2024 |
③ | 通城县东冲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 整治渠道153km,其中衬砌渠道61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436处。 | 11000 | 2021 | 2022 |
④ | 通城县左港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 整治渠道122km,其中衬砌渠道55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475处。 | 10000 | 2024 | 2025 |
(3) | 一般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1个) | 24000 | |||
通城县一般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 | 对清水塘、石人冲、黄龙等3个一般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整治渠道180km,其中衬砌渠道137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516处。 | 24000 | 2021 | 2025 | |
(4) | 小型灌区现代化改造(1个) | 24252 | |||
通城县小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 | 对七里冲、横岭、桃源、天门贯、夏江源、雁门等6个小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整治渠道138.1km,其中衬砌渠道105.6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313处。 | 24252 | 2021 | 2025 | |
5 | 其他(1个) | 33342 | |||
通城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 对大坪乡药姑村七八九组民宿民居进行改造,河堤改造3km,横岭隧道加固2km;云溪水库库区道上村、云水村和高桥村公路改造硬化5km,石南镇杨山村河堤加固7km,四庄乡大溪湿地公园建设生态休闲景观带,对通城县库区移民进行后期项目和资金扶持。 | 33342 | 2021 | 2025 | |
三 | 水土保持和河流生态修复工程(20个) | 907093 | |||
1 | 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5个) | 389973 | |||
① | 通城县幕阜山地区水涵养工程 | 计划村山治理面积2502km | 160000 | 2021 | 2025 |
② | 通城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项目 | 对秀水河、鲤港河、东港河、荻田河、花亭河、黄龙河、内冲河、左港河、四庄河、东冲河、马港河等小流域进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68.11hm2,其中坡改梯530.05hm2,水保林2148.92hm2,经果林745.33hm2,封禁治理9006.1hm2,谷坊334座,坡面水系工程333处,截水沟160.46km,坡面水系工程472处. | 95278 | 2021 | 2025 |
③ | 通城县幕阜山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 共治理全县11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259.9km2,其中修建谷坊454座,拦沙坝48座,截水沟97km,跌水495处,疏溪固堤37km,治塘筑堰98口,水保林2090hm2,经果林1430hm2,植草232hm2,封禁治理18000hm2。 | 67054 | 2021 | 2025 |
④ | 通城县崩岗治理工程 | 共治理崩岗985处 | 22751 | 2021 | 2025 |
⑤ | 通城县坡耕地综合治理 | 综合整治全县坡耕地1079.7hm2,配套坡面排水设施。 | 44890 | 2021 | 2025 |
2 | 重点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10个) | 344220 | |||
① | 陆水源头(通城县)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 对陆水源头通城县大小河流进行清淤疏浚、截污清障、水系连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和水生态修复等 | 100000 | 2021 | 2025 |
② | 河道清障疏浚、生态护岸建设、河道滩地植被修复、沿河绿道工程以及湿地公园建设 | 35000 | 2021 | 2025 | |
③ | 通城县隽水河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工程 | 河流堤岸生态护坡,河道清淤清障,拆除重建穿堤建筑物等。 | 23000 | 2021 | 2022 |
④ | 通城县菖蒲港河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工程 | 河流堤岸生态护坡,河道清淤清障,拆除重建穿堤建筑物等。 | 28000 | 2021 | 2025 |
⑤ | 通城县铁柱港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工程 | 河流堤岸生态护坡,河道清淤清障,拆除重建穿堤建筑物等。 | 18000 | 2021 | 2025 |
⑥ | 通城县沙堆河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工程 | 河流堤岸生态护坡,河道清淤清障,拆除重建穿堤建筑物等。 | 15000 | 2021 | 2025 |
⑦ | 通城县云溪水库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 | 改造水利风景区交通,建造水文化体验中心、水上乐园、风景码头及野战基地、自然景观开发,后期主要建设高标准旅游接待中心、温泉馆、漂流项目,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农家乐旅游等相关产业基地,建设旅游配套辅助设施,对风景区各类设施、建筑、器材进一步完善 | 45000 | 2021 | 2025 |
⑧ | 通城县关刀镇白马洲湿地公园项目 | 清淤、整治河岸,新建湿地公园300并配套绿化及综合设施 | 12220 | 2021 | 2022 |
⑨ | 通城县大溪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 | 净化船、除藻船2艘,快速除藻反应器2套,打捞船2艘,机械收藻船2艘,处置场2个,清运车4辆,清淤15.2万m3,整治河堤3.5km | 36000 | 2021 | 2025 |
⑩ | 通城县东冲水库省级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 | 合理开发水资源景观为主、保护与修复水域生态为前提、同时整合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发扬与传承地域文化、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省级水利风景区 | 32000 | 2021 | 2025 |
3 | 农村水系综合整治(4个) | 162700 | |||
① | 通城县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 | 综合治理农村水系386.27公里 | 45000 | 2021 | 2025 |
② | 农村沟塘生态治理项目 | 改造及生态治理农村水塘12420口及排水沟168.34公里 | 53100 | 2021 | 2025 |
③ | 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和管护项目 | 构建小微水体管理系统,建立塘堰、小河、小溪、沟港、渠道等小微水体保洁队伍,购置日常巡查保洁设备 | 52400 | 2021 | 2020 |
④ | 通城县水生态功能县河库管护项目 | 对纳入河库长制管理的河库进行日常管理维护 | 12200 | 2021 | 2020 |
4 | 农村水电绿色转型(1个) | 10200 | |||
通城县新建小水电站工程 | 新建鹰嘴岩、石港、磐石、赶鸭岭和隽水河阔田电站等5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4700kW. | 10200 | 2021 | 2025 | |
四 | 水利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工程(7个) | 194164 | |||
1 | 水利改革(3个) | 169894 | |||
① | 通城县基层水利行业能力建设项目 | 对各水库管理处、水管站、水保站和水行政执法队进行基础设施和行政能力建设,建设多种形式的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试验站等,满足不同层次科研任务的需求 | 10394 | 2021 | 2025 |
② | 通城县农业综合水价改革项目 | 加强计量设施建设和供水成本测算,推进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 4500 | 2021 | 2025 |
③ | 通城县水利工程确权划界 | 对全县水利设施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进行划定并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确权,以保证水利设施的远期运行效益 | 155000 | 2021 | 2025 |
2 | 水利信息化建设(4个) | 24270 | |||
① | 通城县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搭建通城县水资源实时监控和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建设各乡镇水管站信息采集系统、开发通城县水资源应用系统平台等。 | 15600 | 2020 | 2025 |
② | 通城县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 |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 1450 | 2020 | 2025 |
③ | 通城县“智慧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 | 对全县河流和水库及其他水利设施的水雨情、水质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跟踪,建设智能管理体系统一调度,及时预警,最大限度防御水旱灾害发生 | 6500 | 2021 | 2025 |
④ | 通城县河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 自动检查仪器、集装箱站房、采配水及预处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中心站软件及运行维护 | 720 | 2021 | 2025 |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切实发挥政府在水安全保障工作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统一思想、加强组织,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保障通城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职能分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搭建工作平台,加强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发展。
(二)拓展投资渠道,增加水利投入
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明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责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积极稳定和扩大水利的投入规模。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制度,规范现有水利行业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加强对各地水利投入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对水利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及绩效评价,确保“十四五”规划投资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三)强化前期工作,夯实项目基础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认真梳理各类水利建设项目,规范水利勘察设计市场,建立前期工作市场准入和终身负责制度。保证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方案,认真履行建设程序,加强项目储备,科学有序实施。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项目审批核准进度,明确标准,规范流程,强化监管,提高效率。
(四)加强水利人才培养,推进建设智慧水利工程
围绕通城水利发展目标,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以高层次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基层水利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调整人才队伍结构,统筹推进人才发展创新行动,建立一支与通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大力构建水利科技创新、水利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在水利建设与管理中鼓励积极稳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水利科技含量。通过引进、培训、培养等措施,着力解决县、乡基层水利人才短缺问题,大力实施基层水利专业技术骨干知识更新工程。
智慧水利是时代发展与水利业务发展的需求,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强心剂,是指导水利行业在新形势下建设水利信息化的导航器。建立智慧水利的理念,突破关键技术,建立适应智慧水利的技术标准,满足国家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五)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和实施情况的宣传力度,让全县人民了解通城水利面临的形势与建设任务,了解水利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开展水情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国情水情力度,提高全县人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创新水利建设各个环节的公众参与方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探索水利建展的用水需求。要明确规划实施的考核责任主体,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对责任部门、单位和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