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地方部门平台链接   >   部门信息公开平台   >   县卫健局   >   政策   >   规范性文件

关于印发《通城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 011356029/2022-21901 文       号 : 隽卫发〔2022〕1号

主题分类: 卫生 发文单位: 通城县卫生健康局

名       称: 关于印发《通城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年07月13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年07月13日


各乡镇卫生院、县直各卫生健康单位、局机关各股室:

为加快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咸宁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健康通城2030”行动纲要》等,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此规划。现将《通城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通城县卫生健康局

2022年4月13日

通城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第一部分  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4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4

(一)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4

(二)“健康通城”行动启动实施  4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5

(四)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6

(五)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6

(六)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创新  7

(七)健康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8

(八)中医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9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缺乏  10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向纵深推进  11

(四)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11

(五)中医药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12

三、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12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4

三、“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  14

四、主要指标  15

第三部分重点任务  16

一、全面推进健康通城建设  16

(一)加快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16

(二)提升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水平  17

(三)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  18

二、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9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19

(二)加强基层防控体系建设  20

(三)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  20

(四)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21

(五)加强重大疫情信息平台建设  21

三、实施卫健强基工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22

(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22

(二)优化县域卫生健康资源布局  23

(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24

(四)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25

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6

(一)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26

(二)健全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7

(三)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28

(四)加快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29

(五)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  30

五、突出重点人群,提高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  31

(一)完善老龄健康服务  31

(二)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3

(三)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33

(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4

(五)加强慢性病、职业病和精神病综合防治  34

(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  35

(七)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36

六、推进中医药强县建设  36

(一)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36

(二)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37

(三)推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  38

(四)做强中医药产业  39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40

一、全社会参与落实健康发展新理念  40

二、增加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  40

三、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40

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41

附件  43

“十四五”期间拟重点建设项目  43


第一部分  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为目标,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根本,在深化医改、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积极有益探索,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健康通城”建设全面推进,群众健康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

(一)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人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通城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6.3岁提高到2020年的79.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3.39‰、5.25‰降至1.46‰、3.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5.04%,低于目标值8.6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9.53%,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控制在省、市规定的责任指标之内,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

(二)“健康通城”行动启动实施

以构建“健康通城”为主题,建设“鄂南医疗强县”为抓手,在全市率先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八大行动”为抓手(全域大扫除、环境大整治、市场大整顿、“四害”大灭杀、城乡大消毒、健康大管理、文明大倡导、责任大包保),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农村户厕建改已完成59038户,完成率为105.3%;城市公厕、交通公厕、旅游公厕、乡镇集镇公厕完成率超过100%。启动并扎实推进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创建健康村15 个、健康社区5个、健康单位示范点25个;创建关刀、石南、麦市3个省级卫生乡镇并通过了省级验收。全县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从2015年的10%提高到2020年的26.9%。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成了县精神病防治所薪酬制改革试点和县中医医院现代医院管理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以质量为核心、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巩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新标准,2018年1月全面实施“两票”制。落实分级诊疗制度,2019年11月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共体正式签约运行。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专科联盟;县人民医院加盟了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省骨科专科医联体”,县中医医院疼痛科与咸宁市中心医院同济咸宁医院开展技术协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省结核病临床技术指导中心开展合作。

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医疗”,实现了区域内医疗服务信息共享,完成了2家医共体分院远程医疗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200万元,启动了“两个平台”、“三级等保”、“四大中心”建设;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增强了居民就医体验。

(四)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县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5.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2.5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到2.8人,比“十二五”期末增长58%、38%和82%。全县医疗服务总诊疗量为101.2万人次,比“十二五”期末增长2.7%。建设省市级临床重点专学科39个,重点专科总量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在全市和湘鄂赣周边区域率先开展微创、介入、放疗等技术,并处于领先水平。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促进了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一院一品”特色专科创建,隽水、大坪、沙堆卫生院康复体疗科、关刀卫生院妇产科等得到强劲发展,逐步形成了区域品牌。“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11.81亿元,完成了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全县新增民营综合医院3家,新增民营专科医院1家,正在建设的民营医院2家。

(五)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加强健康管理,在全市率先开展慢性病团体健康管理,创建了省级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管理治疗示范区,对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集中免费救治。全县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76201份,建档率90.30%;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4.85%,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3.22%,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90.47%,均超过市定60%的要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无结核病、艾滋病等传统传染病暴发流行,做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其中,“2+3”流调模式被省市作为经验推广,中医药治疗经验得到上级防控指挥部及医疗单位充分肯定。全面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作要求,健全了职业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卫生监督执法和应急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场所卫生、医疗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监督覆盖率100%,信息报告率100%。

(六)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创新

1.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动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围绕主要指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基层基础,开展了经常性检查督办。关怀关爱计生特殊家庭,全面落实国家法定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现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全覆盖,就医绿色通道率、联系人制度落实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分别达到100%,计生家庭的获得感明显增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控制在116以内。

2.持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管理。扎实开展了叶酸补服、免费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生殖健康普查普治等免费服务行动,住院分娩率100%;基本生育医疗保健服务全面推开,实现了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覆盖,将符合政策怀孕二孩及以上对象孕期保健和产前基因检测纳入免费服务范围,落实妇幼健康免费服务经费、住院分娩补助经费。母婴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县兴建母婴室5个,改造升级了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母婴室建设,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完成了玉立集团儿童之家、石南镇托幼早教中心试点工作;支持社会力量创建并申报了2家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

3.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设立了老年病科,县中医院将中医特色医疗、保健和养生养老深度对接。同时,积极探索完善“居家护理”、“养老院+”等医养结合模式;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机构1家,基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3家,大坪、麦市、沙堆等3家卫生院与辖区乡镇福利院签订了医疗融合服务协议,均已开展挂牌服务;五里福利院、石南福利院、四庄福利院与同仁医院等社会医疗机构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书,为入住老人提供专业的卫生服务。大坪乡杨部村入选国家级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村。

(七)健康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积极开展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医疗救助绿色通道,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一站式、一票制”结算服务和“五个一”公卫精准服务。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家庭医生签约体检服务。对全县贫困人口中罹患30种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救治率达100%;2019年6月,全国第二家、全省第一家县级减贫防贫服务中心在通城挂牌运营。2020年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达到91.4%,大病、特殊慢性病门诊实际报销比80.1%,全面提升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

(八)中医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县中医医院通过省级二甲复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所有乡镇卫生院和90%的村卫生室均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及相应医疗康复能力。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全县共设立国医馆1个、中医药文化展览馆1个、中医名医工作室2个、国医堂12个,隽水镇和四庄乡卫生院荣获省级示范国医堂称号,马港卫生院已申报全省第四批示范国医堂。

积极顺应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中药振兴、“五药”并举战略,积极参与扶持种植、生产、销售产业链建设,助力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大力推进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新建“隽六味”等中药材基地2万亩,开展金银花、栀子、艾叶、紫苏及“三木”药材(杜仲、黄柏、厚朴)等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通城县道地药材通城金刚藤“一县一品”优势品种建设积极推进实施。湖北药姑山中医药特色小镇(健康科技产业园)、隽水中药加工园等园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增中药加工企业3家,瑶乡御草基地被评为“全国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通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被列入全省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优势区创建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着短板、弱项和漏洞,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不足,重症救治能力不强、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备、防控治联系不紧密、哨点网络不完善,平战结合、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比较薄弱。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医防融合和上下联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需进一步落实,医防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缺乏

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比较突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与城乡居民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效能仍需提升。县级医院资源相对充足,患者就诊率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落后,截至2020年底,11个乡镇卫生院平均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低于全省乡镇卫生院平均建筑面积7266平方米;平均开放床位54张,低于全省乡镇卫生院平均开放床位71张。全县169个村卫生室中,有8个村卫生室没有实现产权公有化。

基层服务能力是突出的薄弱环节,2020年11个乡镇卫生院平均门诊人数31742人次,平均出院人数2099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324人次、2018人。卫生人力不足,截至2020年底,通城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5人,低于全省平均数2.6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8人,低于全省3.46人。全县367名乡村医生中,仅64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仅39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5个村卫生室没有村医,由乡镇卫生院委派医生或由其他村卫生室代管。

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无论是地域条件还是编制政策,都缺乏有力的人才引入和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各层级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高学历人才缺乏,日益繁重的卫生健康工作任务与人手短缺的矛盾突出。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向纵深推进

“三医联动”的改革合力和叠加效应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仍需进一步加强。需进一步探索和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和编制制度,落实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健全面向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县域医疗共同体仍处在初建阶段,县域内医疗服务同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内部各系统,以及与居民健康卡、远程医疗、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新系统有待有效的整合,分级诊疗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地落实,家庭医生和基层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医保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未充分发挥,需进一步开展按病种等多元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仍需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加强药品耗材使用监管;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机制有待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四)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化建设、生育服务和利导政策落实等还有待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进展不平衡;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较薄弱,基层妇幼健康保健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孕产妇系统管理仍需加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能力有待提高。

(五)中医药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中医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全县中医药独特优势未有效发挥,中医药品牌效应发挥不明显,传承和创新能力以及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把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卫生健康的基础性地位和支撑性作用日益凸显,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成为新的要求。提供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健康服务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丰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内涵和外延,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社会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十四五”时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将成为未来五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旋律。全面深化医改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澎湃活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卫生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深刻转型,信息化医药科技创新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体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医疗卫生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矛盾,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食品安全问题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健康危险因素增加,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三孩政策实施效果有待观察,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重大传染疾病的威胁持续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对健康治理能力形成重大考验。这些新的矛盾导致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将深刻影响卫生健康服务供需格局。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为根本目的,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全体居民幸福感,确保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健康通城2030”行动纲要确定的卫生健康目标任务。

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力争将通城建成县域内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湖北样板和咸宁标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全面建成强大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网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面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加优质公平的健康服务,普及中医药服务,健康通城基本建成。积极落实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高质量康养服务供给。卫生健康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人群健康指标明显优化,人民身心健康素质达到新水平。

三、“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立足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以构建优质高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发展主线,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改革创新集聚新动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力争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高,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步降低,常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比例逐步提高;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稳步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健康服务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卫生健康智慧化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配套衔接,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通城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四、主要指标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期望寿命(岁)

79.1

79.5

预期性

2

婴儿死亡率(‰)

3.38

≤5

预期性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83

≤6

预期性

4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0

≤10

预期性

5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5.04

≤13

预期性

卫生资源

6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4

7

预期性

7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5

3

预期性

8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8

3.6

预期性

9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5

≥3

约束性

10

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4.5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1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6.9

≥30

预期性

12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48.2

约束性

13

高血压控制率(%)

≥30

预期性

14

糖尿病控制率(%)

≥45

预期性

15

产前筛查率(%)

80

预期性

16

县域内就诊率(%)

86.9

≥90

预期性

17

每千人口献血率(‰)

≥10

预期性

18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约束性

健康保障

19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9.53

≤27

约束性

第三部分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健康通城建设

(一)加快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加强全民健康促进工作。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居民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组织群众学习健康素养66条、中医药知识、妇幼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发挥基层家庭医生、全科医生、村医的作用,建立基层健康指导队伍,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和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探索健康促进医院建设,鼓励医护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县建设,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力争高于30%。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各项合理营养与膳食教育项目,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到2025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居民日均食盐量降低15%,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增强人民群众体质。

加大健康危险行为干预力度。加大控烟力度,全面实施公共场所室内禁烟,开展戒烟服务,到2025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加强性健康教育,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加强毒品危害教育,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健全完善戒毒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危害。

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基本技能。居民能够进行常见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察觉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并决定是否有求医需要。具备生存和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降低、减少二次伤害。增强居民残疾预防意识,针对主要致残因素、高危人群,实施重点防控,减少残疾发生。

(二)提升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水平

优化县城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以乡镇卫生院为慢性病防控据点的防控策略,打造多部门合作推进重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管理的创新模式。建立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学会协会、信息化为支撑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紧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2种基础性疾病和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等3类重大健康问题,全方位采取干预措施落实“323健康问题攻坚行动”。做好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完善筛查手段、扩大筛查种类和筛查覆盖面,早诊率达到60%以上。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5%以上。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血糖。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0%以上,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40岁以上居民慢阻肺知晓率达到25%以上,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55%以上,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不高于48.2%。

(三)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

以政府为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全域推进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广泛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卫生城镇覆盖率,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共享文明干净的城乡人居环境。围绕城市、农村、家庭,单位、校园、个人等部位或群体容易出现的卫生健康问题,重点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居环境卫生清理、单位公共卫生整洁、校园健康行为促进、个人健康生活方式推广等活动,推动全县城乡人居环境和个人卫生再上新水平。

以健康城市建设为载体,深入探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健康细胞”工程,不断营造健康环境。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支持麦市、关刀镇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加大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社区、健康教育基地、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教育宣传街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力度,营造浓厚的健康文化。加强“健康小屋”、“健康驿站”等建设力度,配置电子血压计、自动身高体重秤、自动体外除颤仪和居民健康知识读本等自助健康监测、急救设施及宣教资料,提高群众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和院前急救效果。

2025年全县农村家庭、公共场所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降低城乡病媒生物密度,减少病媒疾病危害。加强空气、水、土壤的质量检测,完善污染源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二、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构建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县级医院为依托,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疾病防治网络。明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流行病学调查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监测预警、检验检测、人群健康调查、风险评估、干预与评价、疫情报告及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研究指导等职能。重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等职能。县级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配备公共卫生医师,承担疾病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死因监测等工作,并协助开展疾病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建设,在县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推进医共体与疾控中心协同发展,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学校设置保健科(卫生室),配备专(兼)职卫生技术人员,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通过设立医务室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做好职工疾病预防工作。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商业保险机构、各类健康服务机构等向社会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街道(乡镇)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引导社区力量参与防控,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形成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合力。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标准化建设。每个街道至少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圈,可按健康需求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巡诊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周边辐射作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充实专业力量。

(二)加强基层防控体系建设

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配备必备诊疗设备。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齐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强化预检分诊、协同转运等功能。每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所有车载设备、医疗设备、智能服务包与县级医院联通,实现“乡村检查、县级诊断”。

(三)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

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超前规划布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重点加强感染、急诊、重症、检验科等专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停车、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进一步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改造升级检验科,设置独立的感染病区,建立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按照编制床位的2-5%扩展重症监护病区床位。支持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加强急诊、重症和感染等科室建设。承担疫情救治任务的定点医院设置“平疫结合”可转换病区,并按照“平疫结合”医院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改建,所有县级医院或新建县级综合医院可参照执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三区两通道”设计要求,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必要设备,强化物资储备,预留应急场地和改造空间。加强重症监护室建设,重症监护病床达到编制床位的5-10%,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关设备。配备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测设备,建立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P2)的实验室。设置中医药科室。

(四)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建立独立运行的指挥型“120”急救指挥中心。除隽水镇城区外其他10个乡镇(街道)均建立1个急救站,距离急救站较远的农村,在村卫生室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加强居民急救常识培训。到2025年,县城内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农村地区平均服务半径10-20公里。救护车配备达到1辆/3万人,偏远农村达到1辆/1万人,负压救护车占比不低于20%。

(五)加强重大疫情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健康大数据中心和重大疫情信息平台,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疗平台,升级县乡村三级远程医疗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与电子政务、公安、民政、医保、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对接,实现全县医疗资源信息、疫情和特殊病情、资源调配、指挥调度指令能通过一个平台实现。

三、实施卫健强基工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升级创建县级医院,重点建设龙头医院。县人民医院打造成可以辐射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的咸宁南区域医疗中心和慢性病管理中心。县人民医院建设成三级甲等医院,县中医医院按照三级中医院标准进行建设,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成二级甲等医院,县精神病医院建设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依托县医院构建肿瘤防治、慢性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五大临床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申报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现有的省级重点专科加强内涵建设,能够解决区域内主要健康问题。支持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县人民医院妇儿住院大楼建设,支持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建设、医疗设备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加快扩充优质医疗资源,让群众就医更方便。

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对口联系工作,争取“咸九岳”三角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高水平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责任、利益、服务和管理共同体。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居民能享受到省内外优质资源,让上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排班定期坐诊形成常态,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让远程医疗助力医疗卫生服务。

支持优质社会办医扩容。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疗机构向基层延伸,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康复、护理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一步发挥社会办医机制灵活、贴近群众的优势。试点诊所备案管理,鼓励医师全职或兼职举办诊所。

(二)优化县域卫生健康资源布局

加快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打造“一枢纽四中心”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以隽水镇为枢纽,以关刀镇、马港镇、大坪乡和沙堆镇卫生院为中心建立县域内东、南、西、北四个卫生健康服务高地,引导县乡村一体化,带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隽水镇卫生院加挂社区医院牌子,大坪乡卫生院作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建成通城县第二人民医院,马港镇、沙堆镇和关刀镇卫生院逐步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供给。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加大优生优育、妇幼保健、康复理疗、心理健康、安宁疗护、健康养老等全方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供给。拓展深化健康管理,做实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健联体,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的监测。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普及健康管理的重要抓手,重点增加慢性病、职业病高危人群健康体建、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争创国家健康管理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布局。推进以“电子病历”建设为抓手,加强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临床建设,夯实医院信息化建设基础。基层医生利用互联网+实现移动随访、家庭医生签约,医院医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协助、在线诊断、远程会诊等服务。推进以“智慧服务”建设为抓手,加强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建设,提升患者就医感受。建立人脸实名验证的电子健康卡,实现全流程脱卡就医。无线医疗场景广泛应用于院内监测与护理、移动办公和远程操控,运用于医院之间远程视频、远程操作,运用于院外急救车、无线穿戴数据传输等。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平台,全面对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逐步融入大健康数据平台,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到2025年,县内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开展预约诊疗、就诊导航、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优化就诊流程。

(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县域内传染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精神疾病等临床专科建设。针对县域内专科现状和发展需求,提高肿瘤、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加强薄弱专科能力建设,补齐区域专科服务短板,提升专科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乡镇卫生院专科能力建设。每个乡镇卫生院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当地疾病谱,集中精力发展1-2个特色专科。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功能,增加重大传染性疾病初步筛查能力,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高危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

加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康复服务能力。每个村卫生室要有1名合格的村医,按照乡管村用,落实村医养老保险,提高村医待遇,稳定村医队伍。大力开展远程医疗,到2025年,远程医疗100%覆盖所有行政村。

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技术和诊治手段。建设医疗质量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国家、省级要求。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实现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大力提高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优化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学科布局,建立以县人民医院为首的县级医学中心。在现有的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建立专病诊疗联合体,形成与医共体补位发展模式,联合体内以技术支持、检查互认、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推进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上下联动。鼓励各重点专科与九江、岳阳远郊地区开展跨区域长期定向合作,进一步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县域医共体内统一建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实现结果互认,同质服务。医共体内部形成医院与基层、医疗与医保、医疗与预防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形成贯穿上下的一体化服务链条。

加强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和质量,降低系统建设的风险,对建设哪些系统,系统之间如何交互,整体上如何支撑县域医共体等问题达成共识,实现医疗机构内部各业务科室之间、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以及与居民健康卡、远程医疗、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新系统之间进行有效整合,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增加群众就医获得感。

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十四五”期间,重点解决分级诊疗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一是病人合理分流,县级医院病人下转难;二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资源利用不足和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着力优化整合服务体系。依托县医院建设县域医共体内的医疗质控、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医保管理、信息数据等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强化县医院对县域医共体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管理。县域内医疗资源形成统一的平台,明确分工协作关系,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上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服务链。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模式,将坐堂诊断变为主动问诊,增强服务的便利性。

充分发挥价格调整机制作用。提高乡镇卫生院医保报销比例,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报销比例相差不低于10%。县级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的诊查费按照所在县级医院标准收取,并按照所诊治病人数给予适当的门诊补助。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医共体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可打破人员身份限制,进行自主分配,并向基层和签约服务人员倾斜。

发挥信息化助力居民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积极开展远程医疗,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居民能够在问诊、开药、检查等方面享受到与县级医院同样的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同时,患者的诊疗信息能够在医共体内进行共享,并形成处方信息共享,促进处方流动。

到2025年,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家庭医生规范化签约服务达到60%以上,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比例达到65%以上,实现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在基层解决。

(二)健全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幅的同时,全面落实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通过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财政补助确保公立医院正常运行,逐步偿还化解符合条件的长期债务。

优化医院内部管理,采取有效形式建立公立医院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两个允许”,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协议薪酬,提高人员支出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县级医院至少达到40%。在医院内部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在紧缺专业人才招录使用上给医院充分授权,为公立医院招聘急需短缺医学人才打通绿色通道。健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信息公开及内部和第三方审计机制,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作为绩效考核核心,将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医院财政补贴水平挂钩。

到2025年,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十四五”期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年增长率平均增幅控制在10%以下,公立医院每门急诊人均医药费用、每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年均增幅不超过10%。

(三)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提供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相适应的适宜技术服务,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药服务。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科学合理测算和确定付费标准,医疗机构与医保机构通过谈判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向县域内医共体及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

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县级医院做好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和基于大数据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为了适应支付方式改革,必须加强病案管理,规范病历书写标准,提高病历质量,并做好相应的信息化准备。研究单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按项目付费的具体病例,形成总额预算下的复合付费方式。制定远程医疗、日间手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价格政策和医保支付标准。

发展商业保险。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体检、护理、养老等机构合作,鼓励健康管理、养老服务、中医药等相关的健康商业保险产品,鼓励发展医疗责任险、医疗意外险,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保险产品。

(四)加快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基本药物制度与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有机结合,在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管理中,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设置基本药物使用指标,建立基本药物使用激励机制。

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储备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哨点和信息监测直报体系,及时发布药物供需信息。建立健全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对于短缺药、低价药,由政府搭建平台,通过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纳入储备等措施保证供应。鼓励医务人员使用常用、有效、低价药品的积极性,落实处方点评和审核,优化用药结构。

加强阳光采购,落实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集中带量采购,落实医疗机构药品分类采购,保障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药品配送,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出厂价格、配送、使用等全过程可追溯机制。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药事服务能力。加快药师职能转变,支持药师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多学科会诊,指导群众合理用药。医共体成员单位每年开展不少于两次药事服务和管理培训。重点加快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慢支炎、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医共体单位能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处方、延伸处方等药事服务,慢性疾病患者在基层可购买到县级医院相同的药品,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机构药事服务同质化管理,保障慢性病、特殊病种稳定期患者连续用药需求。

(五)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

转变监管理念,增强监管合力。加强全行业、全要素、全过程监管,重点针对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药品、医药耗材、医疗器械等医疗相关产品、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医疗费用调控和医保管理、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秩序、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健康产业领域等进行有效监管。构建多部门联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制定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工作清单,理清部门职责,明确监管任务。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发挥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完善监管制度,建立监管机制。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机制,主要包括联席会议机制、应急处理机制、案件督办机制、联合执法机制、投诉处置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到2025年,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

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多种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落实规范化行政执法机制,“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医疗卫生行业信用制度,信息公开制度,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监管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综合监管信息化水平,扩大在线监测,100%应用手持移动执法终端和执法记录仪,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加强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队伍,提升群众对卫生健康执法队伍的认同度。

五、突出重点人群,提高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

(一)完善老龄健康服务

建立健康老年化理念。引导全社会关注老年健康,调动社会和个人力量,参与老年健康服务的积极性。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公益慈善等。宣传老年健康服务政策和科学知识,学习《老年健康核心信息(20条)》和《老年失能预防核心信息(16条)》,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营造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社会环境。定期组织老年健康大讲堂、组织义诊和上门服务。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关注贫困、空巢、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技能水平。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县级二级综合医院建立老年医学科,建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互动,落实国家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对于病区稳定的老年慢性病签约患者,开具30-90天长处方,加强老年人健康维护的连续性。社区医院要具备老年服务功能。医疗机构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就诊快速通道,将医疗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让失能老人享受长期护理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建立1家老年医院或鼓励现有县级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

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康复医院、护理院,加快实施医养融合,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依托,到2025年,全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医养结合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二)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改革生育服务管理方式,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特别是要做好农村居民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再生育审批,倡导合理生育间隔。继续做好对计生特殊家庭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精神慰藉等工作,继续做好计划生育术后并发症人群的管理和关怀工作。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完善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做好人口监测工作。到2025年,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优化。

继续落实生育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带薪产假制度,大型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设置标准化的母婴设施,女职工较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女职工需要建立不少于6平方米的孕妇休息室、哺乳室,设施配置参照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推荐标准。发展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社会资本办婴幼儿托育机构,建立以家庭照护为主,社区、单位福利式、托幼一体等多种形式照护为辅的托育照护服务体系,加强婴幼儿照护健康服务指导,到2025年,每个乡镇建立至少1家示范性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每千人口拥有4.5个0-3岁婴幼儿托位。

(三)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做好优生优育健康服务。为婚前、孕期及产后妇女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健康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儿童营养改善和健康管理项目。提高健康服务内涵,针对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生殖保健、儿童视力、听力、口腔保健等开展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妇幼服务范围,增强保健服务特色。

提高妇女尤其是低收入妇女常见病筛查和早诊早治率,加强对妇女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加强对适龄女性“两癌”检查效果,加强对贫困妇女慢性疾病的防治指导,减少由于慢性疾病导致的失能残障,降低重大疾病过早死亡。

加强对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服务人才培养,强化乡村两级基层卫生机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县妇幼健康主要指标进一步优化。

(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按照居民健康改善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60%以上,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尤其是让偏远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免费的、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服务内容,尤其是艾滋病、结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免费检查、药具发放等方面的服务内容。

(五)加强慢性病、职业病和精神病综合防治

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干预全覆盖,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加快建立线上慢性病管理问诊、慢性病药物线上采购及配送、慢性病线上线下转诊、慢性病线上培训等互联网慢性病管理体系。建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居民健康风险监测和干预指导平台,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

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主动监测,尤其对矿山、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治理,掌握重点岗位的重点危害,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开展职业健康促进活动。至少有1家医疗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0%以上。

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和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完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设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服务网络,促进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衔接,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

(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

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有效应对新冠肺炎、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和新发传染病。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精准实施防控策略。加强疫苗采购、运输和储存、使用、回收和销毁等环节全程规范管理。建立以实验室、症状、医药类服务等多渠道监测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机制。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治未病的作用。

(七)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将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为重点转向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保持健康扶贫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优化大病集中救治措施,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加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强化脱贫人口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做好脱贫人口和因病返贫人口的防贫监测,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六、推进中医药强县建设

依靠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围绕中医药种植、研发、制造、销售产业链,围绕预防、康复、养生、全生命周期保健,加强医养结合、医旅结合、医农结合,以中医药产业带动中医药服务普及,以中医药服务激活中医药产业创新,做强县中医医院,做优乡镇国医堂,做活村级中医站,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建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明显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中医诊治水平。鼓励社会资本优先举办中医康复、骨伤、肛肠等中医医疗机构,鼓励中医医师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和中医诊所。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国医堂,配备中医医师,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县级中医医院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到2025年,县级中医院按照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建设,新增中医药省级重点专科1个。

(二)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及时总结中、西医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总结中医药在内分泌疾病(风湿、类风湿)、外伤、骨伤、皮肤病等治疗中的独特功效,总结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形成诊疗方案,及时向社会发布,带动特色发展。聚焦多发常见慢性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诊疗,到2025年,形成并推广至少3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在县级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室,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为群众提供集健康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为一体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到2025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至少3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九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

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1-2家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在其他综合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针对常见多发慢性疾病,推广至少30种中医康复方案,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到2025年,50%的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药特色优势乡镇卫生院,70%的村卫生室建设成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形成中医药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厚、中医药业务收入稳步提升的局面。

(三)推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加强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继承研究,系统整理本地中医药名家医案和中医药传统知识;在中医药机构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鼓励知名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挂钩。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大力促进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中医药研究,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对中医传承疗法新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县财政给予奖励。

到2025年,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形成健康服务新业态。

(四)做强中医药产业

做强中医药材种植业。积极开展中医药材大县建设和中医药材种植示范园区建设,建立中医药材无公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规范中医药材人工种植和加工,提升中医药材种植规模和水平。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与中医药有机结合,促进中医药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创新运作模式,调动农民种植中医药材的积极性。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成立中医药种植协会,支持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

做强中医药旅游业。加快中医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养生基地等。深入挖掘药姑山“药”文化和“瑶”文化,力争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加强中医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中医药资源普查,建立中医药数据库。

做强中医药康养产业。将中医药与康养产业紧密结合,打造集体检、理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特色中医康养中心,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通过授徒、培训、招聘等多种方式培育中医药种植人才、中医药医疗人才。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一、全社会参与落实健康发展新理念

深入学习健康中国战略新理念,加快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落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的制度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跨部门合作、协调和联动,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加强防治结合,加强卫生健康系统内部整合,加强与江西、湖南两省之间的卫生合作,动员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和参与健康新理念的落实。

二、增加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

维护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增加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卫生健康经费占GDP的比重。加强政府对中医药服务的扶持力度,打造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中医药特色。增加对基层卫生人员经费投入,保障现有人员工资收入,落实基层卫生人员基本保险待遇,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适当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支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强居民医疗保障能力,发挥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作用。

三、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卫生健康信息化是推动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加强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县域医院实现远程一站会诊。县级医院实现预约挂号、预约检查、预约检验结果查询、支付、取药等智能化服务。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协同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基层卫生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在居民慢性病管理、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健康大数据应用,提高对居民健康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发挥数据分析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中的作用。建设中医药数据信息平台。

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配备公共卫生人员,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不少于1.2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能力交叉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公共卫生能力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急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应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能力培训。定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慢性病防治、健康评估等业务培训。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增加财政投入,简化招聘程序,强化激励机制,重点补乡镇卫生院人才短板,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按照县管乡用,落实薪酬分配制度,多举措稳定乡镇卫生人才队伍。严格落实现有人员编制,对现有正式工作人员达不到80%的乡镇卫生院在招聘计划上优先保障,对正式人员达不到60%的乡镇卫生院必须重点保证。到2025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力争有1-2名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对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高学历高职称医学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在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提高村医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占比。

加强医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出若干名南鄂医学领军人才,争取入选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医学青年拔尖人才、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等省内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重症、感染、康复、急诊、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和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医养结合、生物安全、托幼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

责任编辑:通城_卫健局

附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