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石南镇“擦亮小城镇”三年规划2020-2022

索引号 : 011356029/2022-07497 文       号 :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 石南镇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城市规划

名       称: 通城县石南镇“擦亮小城镇”三年规划2020-2022 发布日期: 2022年03月18日

有效性: 有效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住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着力构建集镇和县城中心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助力我县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镇积极补齐小城镇建设管理短板,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就开展石南镇“擦亮小城镇”行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建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调研、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全面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加快补齐城镇管理薄弱、设施落后、特色缺失等突出短板,统筹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让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

(二)目标任务。2020下半开始,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实施以整治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擦亮小城镇”行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努力让石南镇做到“街面净,线理顺,招牌靓、马路平,货入店,车停正,垃圾治、污水清,花草鲜、环境美,设施全、人文润”,打造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特色小镇

(三)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注重联系对比其他乡镇实际,找准问题、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不搞千镇一面。要精准谋划,科学制定方案,做到无方案不推进,无设计不动工

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根据资金、资源、队伍等实际情况,从管理入手,以日常环境、公共秩序整治为突破口改变“脏乱差”面貌,保障水、电、路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环境质量、塑造城镇风貌,促进我镇特色发展。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集中开展乡容镇貌、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三项整治,确保短期见效。逐步开展设施功能、风貌特色、管理水平三项提升行动,健全长效机制,做到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力求长期见效坚持内外兼修,提升品质。着眼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大力整治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硬件环境,消除脏乱差现象;着力解决居民在生活习惯、文明素养和乡风民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内部软环境,提升小城镇文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坚持以民为本,共建共享。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避免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防止大包大揽、搞强制命令或变相摊派,增加群众负担。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统筹谋划

1.科学编制方案。坚持县级统筹、乡镇主体,科学编制小城镇环境整治方案,明确组织领导、资金筹措、项目管理、组织实施、长效机制、分类指导、建设时序等内容,对环境卫生、市政管道、公共厕所、停车场所、园林绿化、公共照明、沿街建(构)筑物、户外广告、集贸市场等提出整治目标和要求。

2.坚持项目引领。坚持项目带动整治,将重点环节建设任务项目化,认真梳理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整治项目细化到具体的节点、出入口,明确具体整治内容、实施时间、所需资金及资金来源、项目实施组织、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带方案审批和联合会审制度,强化整治项目的设计引导。

(二)整治乡容镇貌

1.开展拆违治非。在各村(社区)集中开展“乱搭乱建、违法建筑”专项整治拆除行动,做到无违建。建立日常管控机制,严格执行建房审批管理制度,杜绝无序建房,结合人居环境整治、迁村腾地、整村推进以及增减挂钩行动,清理和拆除房前屋后,背街小巷私搭乱建的简易附属用房,拆除和回收空心房、危旧房,腾出建设空间。

2.整治沿街立面。清理和规范设置沿街防盗窗、遮阳檐篷、空调室外机、卷闸门等建(构)筑物和门(楼)牌、广告牌匾、各种灯箱标识、指示标牌等,及时清除“牛皮癣”小广告,严禁乱贴乱涂等行为,保持沿街及两侧立面整洁美观。

3.整治户外线缆。按照“强弱分设、入管入盒、标识清晰、牢固安全、整齐有序、美观协调”的要求,对建筑物之间各种横跨电源电缆和通信线缆采取牵顺、拉直、贴墙、捆扎等方式进行改造,消除乱接乱牵、乱拉乱挂的“空中蜘蛛网”现象。

(三)整治环境卫生

1.加强垃圾治理。开展垃圾清理专项攻坚行动,全面整治主次干道、镇村结合部、集贸市场、公园广场、建筑工地、学校周边和公共厕所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集中清理背街小巷、房前屋后、庭舍院落乱堆存量垃圾合理配置垃圾箱、垃圾转运设施、垃圾压缩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全面推进各村(社区)垃圾清运代理试点,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健全日常保洁机制,加大重点区域保洁力度,做到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无遗漏。

2.加强污水治理。加快完善镇区排水管网和截污管网,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入户工作,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稳步提高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运行负。荷率、出水达标率。严格执行河湖库长制,及时清除水面漂浮垃圾,加强水域保洁。

(四)整治城镇秩序

1.治理交通秩序加强道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道路交通功能。依法取缔占道经营、堆物、违建现象,消除街面“僵尸车”。科学设置完善护栏交通标识,标线等安全设施、路灯、地名标志设施。加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重点整治车辆违规停放、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行驶等行为。

2.治理经营秩序。加强联合执法,规范经营秩序,合理划定临时疏导点,依法整治出店经营、乱设摊点等行为。加大集贸市场整治力度,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实现划区经营,清除“马路”市场及市场环境脏乱差等现象。

(五)提升设施功能

1.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打通“断头路”,优化道路交通网络结构。修补破损路,整治低洼路,保持路面平整。推行路面生态透水铺装,减少硬铺装。完善供水排污设施,积极实施管线入地改造,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2.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建设和改造。按照“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要求,改造提升集贸市场。加强乡镇商业综合体、文化广场、休闲公园、体育场所等便民设施配套建设。

(六)提升风貌特色

1.加强整体风貌引导和管控。加强地域风貌特色、历史底蕴、文化脉络的研究和整理,挖掘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讲好小城故事,打造有内涵的公园、有记忆的街区、有故事的小镇。加强对建筑外立面设计、建筑色彩的引导和控制,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2.打造街区节点景观。加强小城镇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和建设。注重传统民居和历史街区的保护, 建设美丽院落和美丽街区。注重城镇标识和导示系统设计。加强庭院绿化、小区绿化、道路绿化、公园绿化,提升园林绿化景观效果。

(七)提升管理水平

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城镇管理“网格化+街长制”、日常执法联防巡查制等管理制度,加强小城镇环境的维护管理开展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项目维护认领的爱心行动及志愿者行动,激励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小城镇环境的共建共管。

2.提升城镇服务水平。注重城市服务功能延伸,推广数字化服务应用,为居民提供高效、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环境。将城镇秩序管理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监控体系,提高城镇智慧化管理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试点先行、树立样板(2020年--2021年12月

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试点,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研究探索擦亮小城镇发展新路径树立样板典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推进、全面实施(20221202212月)

集中资源、整合力量,全面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力争通过一年时间完成“三整治”任务,彻底改善我小城镇“脏乱差”的局面。

(三)巩固发展、提升品质(2023年1月--2023年12月

坚持建管并重、久久为功,持续开展“三提升”行动,逐步建成一批“生态乐民环境美、设施便民功能美、共享惠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和谐美”的美丽镇。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市、县关于住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召开“擦亮小镇”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整治任务,成立“擦亮小城镇”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节点,整合部门力量,全力推进整治项目实施,确保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二)发动社会参与。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以整治项目和创建活动为载体,鼓励党员、乡贤、企业家、能工巧匠、致富能手、老工人、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干部等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建立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机制,打造各主体协商合作、多手段统筹运用、多层次互动沟通的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

(三)创新投入方式。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返还倾斜新增债券规模或专项补助奖励资金政策性支持。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我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加强拆迁土地的使用,充分利用各种废弃地、闲置地、荒坡地,用活土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政策调配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我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创新简化工程招标方式,简化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强化绩效评价。严格遵守省住建厅研究制定“擦亮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验收办法,建立奖惩机制,对各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评比活动,对排名靠前工作做得好的村(社区)给予奖金奖励,对排名靠后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村(社区)实行通报批评

)营造整治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积极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宣传,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引导教育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全面提升文明素质。及时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学习,不断巩固提升综合整治成效和管理水平。

附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