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城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引号 : 011356029/2021-11729 文       号 : 无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 通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名       称: 关于通城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1年04月13日
有效性: 有效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通城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县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和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县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建设“五个通城”目标,深入实施“五县战略”,全面深化“三抓一优”,在抢抓机遇中突破发展,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全县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预计),是“十二五”末的1.45倍,五年年均增速7.7%,不考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前四年年均增速1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7.4亿元,五年平均增速7.2%,前四年平均增速为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3.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61倍,五年年均增速10%,前四年年均增速11.9 %;外贸进出口总额8.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62倍,五年年均增速21.2%,前四年年均增速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4%,五年年均增速11.8%,前四年年均增速17.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13亿元,与“十二五”末持平,前四年年均增速8.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34元,是“十二五”末的1.38倍,五年年均增速为6.6%,前四年年均增速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18元,是“十二五”末的1.39倍,五年年均增速为6.8%,前四年年均增速8.8%。综合来看,“十三五”规划的38个指标中,有28个指标的规划目标完成;如果不考虑疫情影响,前四年30个指标完成目标,上述8个主要经济指标中,GDP、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总额、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7个指标完成目标,规划目标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二、202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十三五”和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的严重影响,全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重振,在率先疫情清零、率先复工复产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以赴确保了经济运行稳步回升、基本民生有力保障。
(一)疫后重振,经济复苏稳中向好。202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预计),增速-4.9%左右;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2.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3.3亿元,同比增幅-14.8%;进出口总额8.8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13亿元,同比增长-25.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834元和16218元,分别增长-2.3%和-0.9%,实现了主要指标稳步回升、重振加快的良好态势。
(二)脱贫攻坚,“四个不摘”助力小康。2020年省政府正式批准通城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是摘帽不摘责任。坚持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开展“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脱贫攻坚各类巡视检查等反馈意见问题按时完成整改销号。二是摘帽不摘政策。全年整合资金3.6亿元用于扶贫,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全面落实“两免一补”、“985”医疗报销等扶贫政策。突出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和就业扶贫,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基地150个,带动6800余贫困户脱贫后稳定增效。三是摘帽不摘帮扶。疫情期间坚持驻村队伍不撤、扶贫力度不减、攻坚步伐不停,全县没有出现因疫返贫情况。四是摘帽不摘监管。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普查任务。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全面加强项目监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获得国家级表彰。全县小康指数预测大概率在达标线以上,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三)产业发展,稳链强链提质提效。一是工业加速回暖。全年新增入规企业11家,达到103家,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新增科技创业企业18家,超出计划3家;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完成科技成果登记8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4亿元,均已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高端线材、涂附磨具等四大百亿产业加速聚集。二是农业稳步恢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4.6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6.46万吨;全年油料总产量达到2.22万吨,同比增产0.62万吨;蔬菜总产15.51万吨;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全年生猪存栏31.8万头,同比增长40.6%,生猪出栏54.58万头,增长21.5%。三是外向经济活跃。全县外贸出进口企业达到68家,进出口实绩企业30家。连续三年参加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通城名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3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争相报道。“游美丽乡村,购世界品牌”“喜游通城”活动强势打入武汉旅游市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8亿元。
(四)招引争抢,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一是加强项目策划。精准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筛选2020年政府投资计划项目143个,申报中央特别国债和贷款项目302个,策划“十四五”规划项目839个,编制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滚动项目199个,策划中医药产业园、砂布小镇、油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对接东部大通道四大百亿工程。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全年县领导带队“走出去”招商52次、“请进来”招商36次。新签约项目129个,到位资金102.47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永豪电业、泰汇科技、九楚膏剂、凯兴金属等一批新项目成功落地。三是加快开工推进。分别开展项目“百日攻坚”“提速提效”与“比晒亮”行动,督促44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全部开工,21个省市重点项目和61个季度集中开工项目快速推进,140个县“五联”项目中91个项目按计划开工或完工。中星商业广场、疾控中心、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纳入省“三库”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累计转化率分别达到43%和35%以上,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四是强化要素保障。全力对接“一揽子政策”,全年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49个,到位资金1.8亿元。帮助8家民营企业申请融资贷款3.76亿元。组织开发区扩区调区申报,拟将园区面积由30.51公顷申请扩区到1457.82公顷,化解项目用地紧张局面,为经济发展留足空间。
(五)绿色引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省级绿色(示范)乡村24个、省级森林城镇1个、国家森林乡村15个。全年义务植树617.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4.18%,通城被选定为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创建单位。二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五里大道、沙堆至大溪湿地公园公路主要路段和庄前至药姑山公路建设,完成G106和G353国省干线大修,完成升级改造农村道路401公里,隽水大桥开建。鄂南农贸大市场、13个片区城市更新全面启动;隽水农贸市场改造完工,铁柱河湿地公园建成开园。三是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明显。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加强扬尘管控;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岳姑林场被授予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黄袍林场被授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四是美丽乡村异彩纷呈。建成高冲公社、九井峰茶文化品赏园等17个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示范点,其中6个评为2A级景点,内冲瑶族村景区获评3A级景区、全国康养基地和全省民族特色村,北港横冲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六)以人为本,稳岗稳业民生改善。一是援企惠企稳岗稳业。严格落实国家税费社保用能“减、免、延、缓”政策,全年净增市场主体6546户,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1.55亿元;发放职业培训、生活补助、就业补贴等各类奖补金1963万元,发放各类社保基金71836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班次共3394人,发放创业贷款及贴息289笔399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6505人,创业带动就业12557人。二是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成立通城尚信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加大融资力度,教育“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实验学校全面开学;去行政化、划片招生改革后,大班额、择校热等现象有效改善。三是医疗短板有力补充。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抢抓机遇谋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8.13亿元,县医共体信息化、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县中医院住院楼等5大项目基本完工。四是文体事业风生水起。“六馆一场一院”一期工程即将交付使用,通城体育公园即将开工;成功举办“咸宁人游咸宁”五一假期旅游促销活动、首届“平安电工杯”龙舟赛暨消费扶贫产品赶集活动。“十一”假期九井峰茶歌会与舞蹈展演再度登上央视,掀起全民健身热潮。五是社会大局平安稳定。落实185个村“一村一辅”,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3个、恶势力犯罪集团3个,破获涉黑恶刑事案件213起,刑拘352人,查处黑恶腐败“保护伞”44人。
(七)重点突破,改革创新独树一帜。一是返乡创业试点取得成效。通过返乡创业,兴起一批诸如大坪内冲瑶族村旅游农林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项目;搭建返乡创业电商平台,建成电商村1个,门店128间。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通城县落实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黄金30条”工作方案》和《损害营商环境责任追究办法》,完成了全省第一次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由原来的37个工作日压缩至9个工作日,缩减了76%,企业项目立项实行了“即报即办”和“零跑腿”;企业开办落实“210”模式。三是教育改革较真碰硬。严格控制管理人员职数,所有学校校长带头任课、教研员主讲示范课,开辟“校长论坛”;加强学校食堂、商店和财务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推动全体教师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教育教学上。四是外向型经济硕果累累。外贸出口实现逆势上扬,连续三年参加进博会,扩大国际“朋友圈”,在上海举行中国中部·湖北通城国际招商洽谈暨“游美丽乡村、购世界品牌”新闻发布会,现场共签约5批次19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63亿元。五是特色改革卓有成效。国家级油茶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园创建方案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上报国家。以涂附磨具为主业的砂布小镇被成功纳入湖北省第三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各位代表,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影响下,在繁重的“六稳”“六保”任务和疫后重振压力下,取得以上成绩确属来之不易,既是县委、县政府坚定应变、统揽全局、科学决策、锐意进取的结果,也凝聚了全县干群恪尽职守、苦干实干的合力。虽然取得的成绩亮点很多、突破很大,但同时也应看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主要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时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疫后重振压力较大,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不多;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土地与资金保障仍然不够;营商环境还不够优;民生补短板需求巨大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要继续重视,持续化解。
三、“十四五”规划及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也是通城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征程的开局时期。按照《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引领,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议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平安、健康、活力、幸福”新通城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五县”战略,扎实推进全域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争当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打造全国回归创业示范县、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是: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0.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县恢复经济新常态、加快疫后重振和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之年,国家将实施一系列更新更精准的政策措施,促进供给需求互动与有效平衡;省市新的战略布局、县内补短板强功能也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全县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为我们开局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议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出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建议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6%;进出口总额增长13.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四、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继续依靠全县人民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在坚决做好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加大公共卫生体系与应急能力补短板建设。引导群众推行健康文明的卫生与生活习惯,提高群众疾病预防能力与健康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法规,为经济社会恢复重振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培育壮大实体产业,增强经济增长支撑作用。一是加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扶持。简化助企纾困和经济重振政策落实程序,严格落实新的市场准入、税费激励、信贷申报、服务便利等具体措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纾解市场主体困难。二是强化工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一区多园”产业平台,推进乡镇产业园建设,提升承载能力与产城融合水平;创新园区投融资与土地收储体制机制,破解资金、用地瓶颈。加快实施企业技改、倍增、创新、补链、循环工程,壮大提升涂附磨具、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云母制品四大百亿产业和四大五十亿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技改项目40个以上、新投产工业项目15个以上,新增规上企业8家以上。三是发展新业态培育增长点。加快建成电商产业园、鄂南农贸大市场、汽车服务、家具批发等商贸市场;培育外向型经济示范企业5家以上、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家以上;将通城万雅国际跨贸港打造成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和游乐购一体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发挥咸宁全域旅游优势,整合开发“三山二溪”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景点与经典线路,壮大旅游产业新支撑。着力发展文化传媒服务业;鼓励发展健康养老、家政中介等生活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两化融合、两业融合”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加快5G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融合,加大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投入,提升产业核心实力与市场竞争力。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技术改造增幅14%以上。
(二)扩大投资提振消费,促进供给需求良性循环。一是努力扩大有效投资。以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更灵活的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发挥市场作用补齐投资短板。确保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正邦养殖、砂布小镇、通修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或开工。抢抓疫后经济重振政策机遇,继续对接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和配套政策,全力以赴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助力我县发展。二是培育拓展消费市场。贯彻落实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扩大大宗商品消费和文化体育服务等新型消费;壮大“夜间经济”,丰富消费业态;举办区域性展销会、农博会、丰收节等促销活动,活跃消费市场;鼓励就近就业和创意创业增收,提高消费能力;加强市场监管与消费者维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协调贯彻绿色理念,建设生态城市现代农村。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深入推进“两山”示范县创建,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实施“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两张蓝图”和“一心两城三带”空间布局,建强建优中心城区和乡镇集镇,建好管好农村社区,促进城乡融合与集约发展。二是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构建全域交通体系,完成G106绕城公路、隽西大道建设,推进353国道通城县境段改建、象鼻咀至月田公路、庄前至药姑山公路改扩建。完成云溪水库二期、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完善储水、供水、用水环境。推进中星商业广场、中央文化商务区和13个片区城市更新行动,完成16个老旧小区改造和建筑垃圾消纳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建好城东、城西2个新区和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提升城市品质;深化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城区5G网络建设,推进信息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建设智慧城市。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细化经营乡镇,落实国家最新的土地与财税政策,集约高效的管好用好农村土地,创新机制提高乡镇的自主融资与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创建更多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发展“两茶一药一猪”等特色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等三产融合的产业实体,促进现代农业壮大、农民就业增收;推进1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28个整治村建设,持续净化、美化乡村环境。
(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一是积极推动稳岗就业。引导加强就业招聘和自主创业,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待业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就业岗位与创业渠道,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以上。二是加大力度补齐短板。落实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重点工作,继续推进全域绿化“六大工程”、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加大林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治、环境修复,加强重点河段和小流域治理。三是做好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加大农业生产与畜牧服务监管,引导提高主粮、生猪种植养殖规模与病害防治能力;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强“种子库”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和市场稳定。完成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做好能源应急调峰与安全保供工作。四是提高公共服务与保障水平。继续加快文教卫事业发展步伐,完成“六馆一院”二期、教育“十大工程”、医疗卫生体系“十大工程”、体育公园一期等重点民生项目;深化医养结合,新增养老床位400张以上;完成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任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保资金监管能力与保障效率。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优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向改革要动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措施,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推进乡镇财税体制改革,支持乡镇创新投融资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利用闲置地,激发农村、农业发展活力;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殡葬改革。二是向开放要活力。创新推动跨省际县域开放合作,落实与城陵矶港口、三荷机场合作措施;加大与发达地区对接合作,建大建强进(出)口商贸基地;务实推动“通平修”区域合作,推进“山川协作工程”,以产业协作促进区域交流合作和协调发展。三是向创新要吸力。以“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持续强化制度创新,打造市场洼地与对外开放高地。聚焦产业和企业发展,加快布局新经济、新业态。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做好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不动产登记、水电气外线接入并联审批、老年人残疾人办事难、社保卡一站式办理等“六件实事”;完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为更多项目落地提供强大吸力。
各位代表!2021年是一个全新起点,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面前,让我们团结一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积极工作、狠抓落实,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通城而努力奋斗!
(说明:2020年全县计划执行情况涉及的统计数据,以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