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农业供给

通城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二)

索引号 : 011356029/2021-00055 文       号 :

信息分类: 农业供给

发文机构: 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名       称: 通城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二) 发布日期: 2021年01月04日

有效性: 有效

申报类别:治理有效类

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民主治理

通城县北港镇横冲村

推介摘要横冲村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北港镇东南部,面积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515户,1959人,党员53名。2011年以前,横冲党组织软弱涣散,发展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矛盾纠纷不断。近年来,横冲紧紧围绕“新村、新貌、新业、新风”的要求,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村民自治,依靠群众,创新思维,真抓实干,从昔日的“后进村”逐步成为“党建强村、经济富村、文明新村、美丽靓村”,被评为“通城县先进党支部”、“咸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北省生态建设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始终坚持把基层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横冲紧紧围绕“建强支部、带领党员、发动群众”,创建“五大课堂”(议事课堂、标杆课堂、互动课堂、移动课堂、网络课堂)、“五大活动”(党员亮身份、党员政治生日、党员联系卡、合格党员大讨论、党员带富),让党员当带头员、协调员,让群众当监督员、信息员,激发了党员群众活力,实现了党组织引领、全民参与、学习全覆盖,让党员自豪起来、党性提升上去、群众放心下来。目前党员既能带头作表率,又能带领群众一起干。党员李明才创建了水果采摘党员示范基地,实现了党员带富;党员袁春风的老公乱倒垃圾,党员亮身份后主动带头整改、协调矛盾、保护环境;发放“党员便民服务联系卡”,坚持每个月每名干部至少为群众办4件实事,普通党员至少为群众办1件实事。

二、始终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前提

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思路,成立横冲同富农业发展公司,将全村土地流转起来,大力发展产业,探索乡村治理“同富模式”。目前共引进能人16人,合作社15个,建成650亩油茶、120亩黑斑蛙、100亩龙虾等基地15个,新引进的300亩花卉苗木基地正在建设,科技、体验农业准备进驻,工业园区建设正在谋划。2019年上半年贫困户户分红300-500元,全村村民人均分红28元,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真正实现了所有贫困户参与产业彻底脱贫、全体村民参与分红共同致富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加。

三、始终坚持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横冲制订并严格执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红白喜事和禁鞭禁塑等村规民约,让文明成为村民自觉的良好生活习惯;制订和严格执行卫生员、护路员、护林员、巡河员“四员”岗位和管理制度,实行绩效管理,做好动态调整,确保“四员”实效;制定并严格执行评比奖惩制度,每月开展“文明户”、“清洁屋场”评比,实施动态授牌摘牌,并将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村组干部年度考核范畴;建立评选表模机制,每年开展“党员标兵”、“新乡贤”、“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涌现了“好媳妇”程艳丽,新乡贤胡平江等好典型、好模范,发挥了榜样力量。有了这些好的制度,加上科学的乡村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在全体横冲人民中形成了共识,取得了快速而长期的实效,形成了垃圾“户收集、专人清、村转运”的垃圾分类清运体系;拆除了违建35处和“豪华墓”、“活人墓”21处等;新修公厕两座,改建了农村厕所186户和污水管道3.6公里等;种植了风景树苗2万余棵、各类果树128亩,全面消灭了荒山荒田荒地;新建了470米南港绿道、2.47公里刷黑道路、10公里硬化道路、450盏路灯、3670米河道护砌、1座村级公墓,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功能,真正实现了全域绿化、亮化、美化。

四、始终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横冲把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让村民自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凡是涉及到村里、组里的重大决策和村民切身利益等问题,都交给村里、组里的群众讨论决定,定期将村务、组务张榜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检查,让村民当主人。通过普法讲座、“巡回法庭”、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下去,把“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树立起来,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贯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大力弘扬,近年来,村里无违法犯罪,无上访扯皮。通过同富广场、文化礼堂、乡愁馆、文明绿道、道德墙画等美丽乡村建设,让文化与文明随处可见,处处都在。特别是通过发挥广大群众作用,自觉做到房前屋后卫生整洁,旧房废屋主动拆除,公益用地不要补偿,组内矛盾自己解决,涌现了乡村振兴建设不要补偿不扯矛盾、同富广场所有房屋土地由该组自筹20万元协调处理的典型事例,创造了5个月内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横冲速度,从而引领了乡村振兴和各个领域中的良好风尚。通过发挥协会等团体作用,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带领文明理事会、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志愿者协会、“四点半学校”等共同参与村级管理,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新风处处是。

申报类型:生活富裕类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  改善民生共同致富

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

推介摘要:东港村位于隽水镇东南部,距县城约4.5公里,辖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全村共19个村民小组,人口582户、2837人,属省级重点贫困村,也是2016年精准扶贫出列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6户、633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28户、83人。为确保贫困户脱贫销号、整村出列,该村按照“龙头牵引、业居相宜、量化折股、顺藤摸瓜”思路,依托葡萄、火龙果、养牛、油茶、无土有机蔬菜、艾叶、青蛙、龙虾等八大产业基地,大力推行产业扶贫,劳动致富,成效明显。

一、产业基地有新做法

一是东港村两委一直将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全镇头等大事来抓,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企业+基地+农户”养殖模式,鼓励规模养殖大户。全力抓好产业发展,紧抓农时节令,安排好各项生产,产业基地规模逐步扩大。茶叶、水产、蔬菜、水果等多种产业发展迅速,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形式多样化。

二是积极创新“三农”工作方法,亮点突出。积极发展产业,形成了龙虾养殖、田藕种植、蔬菜大棚、葡萄基地、火龙果等主导产业,此外,还建成了生态采摘园,发展生态旅游,探索农村电商工作。结合手机平台直播模式,生动展示了东港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形象,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并推动农产品和服务消费升级,助力农民增收。

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按照全县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十四个一”标准统筹实施安置区域公路、阵地建设、基础设施由落后向全面改善的大跨越。2016拓宽村级道路2.1公里,2020年拓宽村级道路3.6公里,安置点位于村级公路旁,离国道353约2公里,离村级公路不到20米,交通方便,同步完善了水、电、有线电视、通信光纤等,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生活用电、安全饮水、广播电视的全覆盖。同时将“厕所革命”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全村6168户农户厕改任务按时间节点全部完成,切实抓好这项民生工程,以厕改工作为抓手,优化农村环境质量。

三、三农工作成果丰硕

按照“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该村引进扶贫产业八个,将安置点的贫困户28户(其中本村15户,本镇其他村易户13户),全部入股当地产业基地。一是引进了浙江葡萄种植大户,建成葡萄基地共220亩,镇政府从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28万元作为搬迁户28户入股,每户10000元,搬迁户每年分红资金1500元,已经兑现了分红4年。二是投资250万元建火龙果基地15亩,贫困户土地流转18户,解决40人就业;贫困户入股33户,每户每年分红500元(已经分红3年)。三是扶贫贷款参股养牛基地,有15户贫困户向银行借款(政府贴息)30万元,采取“农场+农户”的合作模式参入养牛基地建设,自养自繁肉牛200头,每户每年分红500元(已经分红3年)。四是政府投资建无土有机蔬菜大棚,入股贫困户20户,贫困户入股分红,保障稳定收入;已分红4年,每户每年分红800元。五是建仁艾基地基地500亩,每户每年分红500元(已经分红3年)。六是引进老板创办青蛙养殖基地26亩,带动15户贫困户受益和务工增收,已分红2年,每户每年500元。七是建设小龙虾基地80亩,15户贫困户入股,每年每户分红500元,已分红2年。八是建设了泥鳅基地,23户贫困户入股,每年每户分红500元,已分红2年。同时,以上基地离安置点都很近,住在安置点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李三珍、李旺华、廖本义、李金保、彭会先等零散劳动力20多人,经常可以就近基地里面务工,从事剪枝、施肥、除草、采摘、管护、销售等简单劳动,每日可以取得100多元的劳动报酬,贫困户每年可以从这些基地取得劳动报酬10万多元。

四、改善安置区宜居环境

建立了安置区管理“五个一”机制,将安置区纳入村民小组进行日常管理,建立一套安置区管理制度,明确一名村支部委员、村委副主任李鹏同志负责联系集中安置点管理工作,在搬迁户中选举一名村民李旺华担任安置区村民小组组长,在安置区“四员”中明确一名保洁员负责安置点清洁卫生工作,村里干部和驻村干部经常在安置点召开座谈会、屋场会,宣传平安创建、人居环境整治、孝老爱亲、和睦邻里等活动,给他们讲脱贫之星的事迹、“六尺巷”的等事迹,引导搬迁群众转变观念,提振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精气神,激发贫困户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和劳动致富的志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贫困户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富裕、文明、美丽”上来,努力营造生活富裕、文明有序的宜居环境。


附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