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2021年农业产业帮扶工作情况
索引号 : 011356029/2021-30451 文       号 : 无
信息分类: 农业供给
发文机构: 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名       称: 【农业农村局】2021年农业产业帮扶工作情况 发布日期: 2021年09月07日
有效性: 有效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产业帮扶。立足本县自然资源优势,围绕“两茶一药一猪”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档、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了基础。现将产业帮扶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粮食生产安全。按照扩双季稻、再生稻、红薯面积、稳住中稻面积的“三扩一稳”思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建设粮食生产示范基地31个,推广有机稻种植面积0.2万亩,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6万亩、鸭稻共作面积0.25万亩、彩米种植面积0.1万亩,实施绿色防控面积2万亩。全年已完成粮食生产面积47.95万亩,预计粮食总产18.2万吨。其中:早稻面积11.8万亩,夏粮面积9万亩,中稻面积12万亩,晚稻面积12.98万亩,超额完成粮食生产面积、产量目标任务。
(二)抓生猪产能恢复。加大规模养殖建设,新改扩建标准化猪舍20栋,加快推进正邦70万头生猪现代养殖业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非洲猪瘟的防控;以推进养殖粪污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为契机,堵住畜禽防疫漏洞,加快生猪养殖产能恢复,全县有畜禽规模养殖场162家,大户312户,散养户2.76万户。截至目前,生猪存栏31.9万头,同比增长13%,占计划的79.7%,生猪出栏42.9万头,同比增长6%,占计划的62.8%。
(三)抓农业产业链建设。
1、抓特色产业规划编制。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壮大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的要求,先后编制了《通城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通城县茶叶产业链“十四五”发展规划》、《通城县养殖产业链“十四五”发展规划》、《通城县优质稻产业链“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我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争取上级政策项目支持打下了基础。
2、搭建农业产业化组织和服务平台。依托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县内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先后组建了通城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县农村电商协会以及养猪、水产、茶叶、中药材、养蜂等全县性专业协会10家,发挥各协会专业性强、网络队伍广的优势,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全方位开展产加销、管理、信息等服务。
3、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县近年来共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其中省级11家,其中2021年新增省级1家;农业规上企业33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1433家;发展各类种养加工大户4500多户。2020年全县农业特色基地突破85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220多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0亿元,比上年增长6.4亿元。
4、开展农产品销售。一是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4月份组织50多家企业参加江西修水、湖南平江、浏阳毗邻县市地方名优特产展销活动。二是协同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建专馆2家,开设专区8个。三是推动咸宁市开放窗口通城馆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营销,带动本地名特优产品销售。
5、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围绕“两茶一药一猪”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全县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9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5个,通城油茶列入全国经济林产业区特色品牌试点建设县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药材列入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县。通城“两头乌”列为国家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品种,形成了“本草天香”油茶、通城“两头乌”猪肉、双狮茶叶、石溪彩米、高峰有机米、通城紫苏酱、麦市豆制品、塘湖富硒农产品等一批具有通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四)抓农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药姑山中医药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争取国家债券资金5000万元,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园区内新增2家加工企业;“一县一品”通城道地药村“金刚藤”标准化基地建设已完成,总投资300万元,成为全省GPA种植示范基地;正邦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年出栏70万头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顺利推进,第一期存栏16.8万头,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四庄基地已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共建4栋6层楼房猪舍,7月份封顶2栋,另2栋在12月份可交付使用;配套投资3亿元的有机肥厂已完成签约,目前正在征地,预计在10月份开工;麦市镇云牧督农公司的5G“云养殖”智能平台为麦市镇6个村150户农户签订协议,以线下代养的方式,年可出栏生猪0.6万头;不断延伸产业链,引进社会资本,成立了“湖北三汇肉联有限公司”,投资3500万元,在马港镇河婆桥建设3A级畜禽屠宰场,实现生猪统一集中屠宰,防疫检验、冷链配送、冰鲜上市一体化管理,产业链不断延伸,营业收入不断增加,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世界银行贷款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项目已在通城落地,2021年将启动实施总投资1000万美元涉及畜牧企业3家、茶叶企业5家、粮食加工企业1家,将大大地提升我县茶叶产业、畜禽产业、优质稻产业综合产能和精深加工水平。
(五)抓政策保障落实。县政府安排农业担保基金500万元,成立的农业贷款担保公司为50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楚农贷”、“畜牧贷”担保贷款4800多万元;对10余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争取省级贷款贴息200万元。成立县农投公司,围绕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开展种子化肥农药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今年对市级龙头企业每家奖0.5万元,省级龙头企业奖5万元的标准为42家龙头企业兑现了奖励资金65万元,为1家申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企业奖励10万元,2021年拟安排产业奖补资金1.5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
(六)抓技术创新服务。一是开展技术指导。成立11个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农户抓好茶叶、蔬菜、优质稻、生猪、水产、农机、中蜂等产业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开展现场指导、微信视频辅导,组织现场观摩会22场次,印发病虫情报8期、渔业简报3期,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二是推广新技术。全力推广水产养殖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技术、池塘“3+5”分段养蟹技术,推广应用乘坐式高速插秧机14台、无人植保机18台,推广“鸭-再稻”技术2500亩、水稻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面积2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4万亩次以上,推广油菜“345”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5万亩;三是加强人才培训。举办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班7期,培训1100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围绕“调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提档,基本形成了“两茶一药一猪”四大产业发展格局。为脱贫攻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不管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产业基础、产业块头、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规模化面积不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相适应。有些基地防洪抗旱能力不足,无机耕作业通道,使用农业机械难度大;有的基地面积小形成不了产业规模,有加工机械、原材料不足;有的为减少人工成本,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有的轻种植、轻管理,一旦出现草荒、天旱,管理就失去了信心。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高,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由原来集体基地企业、家族式联合企业、合伙企业发展而来,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发展思路、开拓市场、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畏缩不前、保守经营。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农业加工企业产值利润低,受自然灾害、营销市场企业融资难影响,有的企业就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有的靠亲朋戚友筹借,发展举步维艰。
三、工作建议
1、落实产业奖补政策。为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我们草拟了《通城县2021年乡村产业奖补工作实施方案》、《通城县“乡村振兴微工厂”管理办法》,请县委、县政府开会讨论颁布实施。
2、完善考核机制。建议由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考核办法,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加强产业发展的检查、督办、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