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两块国家级的奖牌,合作社理事长、通城县锦山基地茶场场长皮绪斌心中感慨万千,望着远方茶园茶农忙碌的身影,合作社8年来走过的历程一幕幕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走向联合 逆势而上
时针拨回到2007年7月30日,在通城县锦山基地茶场办公室,皮绪斌、何国斌、徐学军等7人正在讨论。这7人都是通城茶叶行业的佼佼者,有茶企业老板、茶叶经销商、茶农等。
上世纪80年代,茶叶经济在通城红极一时,占据了当时通城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都颇具知名度。但时移世易,这种红火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至90年代后期,通城的茶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怎样重塑通城茶叶经济昔日的辉煌?通城茶叶人一直在探索。
“我有茶叶,但缺包装,缺市场,发展困难。”“我有市场,有销路,但就是没有优质的茶产品,有钱赚都赚不到。”一个个难题在讨论中被提了出来。
大家顿时陷入了沉默,都在思考这个现实而要沉重的话题。
皮绪斌最先发言。“只有进行资源整合,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觉得,成立茶业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子。”皮绪斌说。
经过一番讨论后,7人一致同意成立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并推举皮绪斌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
刚成立的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社员7名,团体社员1个,入股资金5万元,茶园面积380亩,厂房面积4000平方米,销售网点30余个,经营面积670平方米,年连锁销售收入1020万元,上缴利税312万元,仅仅相当于一个茶叶公司的规模。但合作社的成立,就如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随着婴儿的健康成长,合作社的规模也将不断发展壮大。
适应市场 抱团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适应和融入市场,这是专业茶场、茶叶经销商、茶农都要面对的问题。
通城县锦山基地茶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因受到原材料不足的限制,在产品加工和销售上“吃不饱”,致使企业做大做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他规模较小的茶场因产品加工和销售能力较弱,导致原材料“消化不了”,造成浪费,达不到应有的效益。
茶叶经销商有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没有质优价廉的好茶用来推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茶叶市场被别人抢占,手中的销售资源在一点点的浪费。
广大的茶叶种植专业户常年单打独斗,缺种植技术,缺加工经验,缺生产设备,缺销售渠道,导致茶叶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下。
有着30多年茶叶经历的皮绪斌,反复思考着通城茶叶发展的出路。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使通城茶叶闯出一条新路,只有走同行业企业抱团发展的道路。”皮绪斌坚定地说。
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皮绪斌带领6名社员走访通城向阳、上坳、林业、新磨、白沙、油坊等6个片区茶业生产个体户,邀请他们以现有的茶园入股,加入合作社,主要负责茶叶规模化种植。
同时,合作社还整合了原永达茶厂、石山茶厂、松港茶厂、团山茶厂、杨台尖茶厂等5个茶叶加工厂,并对其进行改制,使每个工厂专心做好一个品牌,逐渐形成了锦峰、锦和、石山、团山、神来等5个优势品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为进一步拓宽茶产品的销售市场,合作社以通城县锦山基地茶场市场部为依托,采取互利互惠的方式,组织了一支由36名茶叶经销商组成的营销队伍。
至此,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一家以“合作社+基地(公司)+茶庄(茶行)+茶农”为经营模式的茶业专业合作社。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合作社既解决了专业茶场“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突出矛盾,又解决了茶农“四缺”的实际困难,真正成为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上下合作的强势群体。
合作社的营销精英们走南闯北,利用手中掌握的市场信息和以有的销售渠道,极力推销合作社的茶产品,加之茶产品质优价廉,很受客户欢迎,合作社的销售额也一路飙升。
2014年,合作社经营网点发展到1000余家,开办连锁店茶庄10家,建立了东北、西北、京津、中原、圻鲁五大市场部,实现连锁销售收入8244万元,成员纯收入1896万元,除“农超对接”、连锁茶庄异地纳税外,同城纳税30余万元,位居咸宁市同行业前列。
“合作社成立以后,我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并保证了茶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使大家走出了困境,而且还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副理事长何国斌高兴地说。
提高效益 共奔富路
自成立以来,合作社始终坚持以“服务社员、谋求全体社员共同利益”为宗旨,注重为社员提供茶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即产前提供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中提供技术、信息、统一加工服务,产后提供销售服务,以提高成员的经济效益。
为做好产前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合作社早部署早安排,在每年开春时,提前半个月将生产资料备足备好,做到不误农时。2013年,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无性系繁育茶苗400万株,生物农药400公斤,有机化肥280吨,节约生产成本总计36960元。
在生产的过程中,合作社主要为社员做好技术服务。合作社团体社员通城县锦山基地茶场有农艺师、助理农艺师、评茶员、质量内审员等技术人员7人,另一团体社员通城县茶叶公司有经济师、助理经济师等5人,合作社以此为依托,采取专班培训、现场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累计培训社员及其他茶农1000余人次,印发相关技术资料5000余份。
同时,合作社还安排农技人员与茶农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茶农遇到什么茶叶种植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向农技人员寻求帮助。
2014年,隽水镇油坊村11组茶农杜耀轩为加强茶园管理,急需一台修边机。跟踪服务技术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合作社汇报,合作社随即购买一台修边机无偿赠送给杜耀轩,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当年,杜耀轩的茶园获得了大丰收。
“我以前最担心的是茶叶的销售问题,自加入合作社以后,茶叶的销售不成问题了,我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合作社成员、国庆茶场场长付八明兴高采烈说。2001年3月,付八明投资近20万元,买断了国庆茶场30年的经营权。
国庆茶场是通城县的一家老茶场,茶园面积近140亩。但由于该茶场一无定型产品,二无品牌产品,不能很好的实行农超对接,该茶场陷入了有产量、无产品、无市场的窘境。付八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加入合作社以后,付八明的国庆茶场主要负责茶叶的规模化种植,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由合作社负责,每年到了采茶季节,付八明就坐在国庆茶场的办公室里计算着卖茶的收入,心里乐滋滋的。
如今的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社员104名,团体社员2个,入股资金200万元,固定资产954万元,茶园面积3672亩,厂房面积12700平方米,销售网点近1000余个,经营面积5495平方米,年连锁销售额8000多万元,上缴利税1100多万元。合作社的迅速发展也带动成员共同走上了致富道路,2014年,合作社茶农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1万元。
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肯定和称赞。合作社先后获得“咸宁市十佳专业合作社”、“全省十佳茶叶专业合作社”、“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通城县锦山茶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过上小康的幸福生活就不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