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22专题   >   十四五规划
通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日期:2021-10-12 15:28 字号:

目录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

第二章 发展形势 11

第一节 宏观环境 11

第二节 问题挑战 13

第三节 发展机遇 14

第三章 总体要求 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7

第三节 发展战略 18

第四节 总体定位 18

第五节 发展目标 19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争当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 24

第一节 做强做优支柱产业 24

第二节 突出壮大特色产业 32

第三节 重点培育发展新经济 36

第四节促进建筑和房地产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41

第五节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融资能力 43

第五章 增强创新创业新动力 建设全国回归创业示范县 45

第一节 增强创新第一动力 45

第二节 以创新促进创业 47

第三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48

第四节 建设回归创业示范园 50

第六章 坚持对外开放 打造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 53

第一节 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 53

第二节 推动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57

第三节 建设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 59

第七章 推动绿色发展 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61

第一节 构筑绿水青山本底 61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62

第三节 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64

第四节 倡导绿色生活 66

第五节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68

第六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69

第八章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 70

第一节 加大规划引领统筹管控力度 70

第二节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70

第三节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73

第四节 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 78

第五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81

第九章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82

第一节 推动三产高质高效融合 82

第二节 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 83

第三节 用活乡村人才支持政策 84

第四节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84

第五节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85

第六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87

第十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发展硬环境 88

第一节 构建便捷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88

第二节 构建安全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 94

第三节 构建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97

第四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99

第十一章 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群众幸福感 102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102

第二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103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04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06

第五节 全面建设健康通城 108

第六节 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10

第十二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文化大繁荣 112

第一节 弘扬优秀文化传播社会文明 112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14

第三节 加强地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115

第四节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17

第十三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构建发展新格局 119

第一节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19

第二节 构建发展新格局 122

第十四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平安新通城 125

第一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125

第二节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126

第三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27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28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130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30

第二节 保障机制 130

第三节 规划实施 13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动通城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五年。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新挑战、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动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五个通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城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五个通城”目标,深入实施“五县战略”,在抢抓机遇中突破发展,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全县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统一指挥下,县委、县政府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带领通城人民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硬仗,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疫后重振的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取得重要进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1、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7.2%;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6.6%、6.8%。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三类县考核中,通城由“十二五”末的第13位跃升至第9位。

2、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三五”时期,全县进入以结构调整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1.7:42.7:35.6调整为2020年的17.7:39.5:42.8。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涂附磨具、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初步建成了具有通城特色的“电子信息、涂附磨具、陶瓷建材、食品饮品、医药健康”五大支柱产业。亚细亚陶瓷、杭瑞陶瓷及三赢兴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平安电工、亚细亚陶瓷获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福人药业、瀛通通讯、玉立集团获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三赢兴、亚细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瀛通通讯在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全市首家本土上市企业,荣获首届湖北改革奖(企业奖),进入“湖北省民营企业百强”行列。二是农业规模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三品一标”品种达到29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500余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0亿元。大力实施“绿色崛起、中药振兴”战略,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463个、总面积达10.2万亩,国家级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1个,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工业企业11家,中药合作社108家,中药材年加工值近10亿元。以“隽六味”为主体的农产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通城金刚藤”被授予全省首批道地药材“1+10”优势品种,福人药业、瑶乡御草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入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裕丰生态农业种植基地被评为全国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通城被列入全国经济林产业(油茶)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县、全省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优势区创建县。三是商贸旅游业日趋活跃。商贸服务业和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全县限上商贸企业85家、外贸进出口企业62家。布局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网点,万雅国际商贸城一期进出口商品街建成开街。电子商务进农村成效明显,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已建成一批专业电商村、电商创业基地。生态旅游发展提速,建成了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3A)、黄龙山风景区(3A)、药姑山瑶族风情园、左港善源谷、冷塅月季庄园及黄袍红色旅游线等旅游景点,黄龙山、药姑山、黄袍山森林康养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四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8件,成为“湖北省品牌建设示范县”。

3、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五年来,全县始终保持攻城拔寨的状态和劲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人、财、物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省市县三级调派驻村干部398人,统筹财政专项资金44亿元投入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村级“九有”硬件设施短板全面补齐,实现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教育医疗保障全覆盖,全面消除了唯一住房危房户,贫困人口住房基本保障全覆盖。建成产业扶贫项目989个,建成“扶贫微工厂”79家,开发“四员”促扶贫公益性岗位3120个,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召开“四民”屋场会3049场,实施“八小”项目1000余个,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率先在全省设立首个减贫防贫服务中心。在各级干部真情帮扶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全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并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2020年4月21日,省政府批准通城退出贫困县,我县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和区域整体贫困问题。

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通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地表水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3.8%,全市排名第三。全县四项减排指标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控制目标指标均完成。麦市镇被评为“湖北省森林城镇”,塘湖镇望湖村等七个村被评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沿线景观全面提档升级。二是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完成4座非煤矿山、1座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关停17家石灰窑,取缔非法采砂洗砂点100余处,关闭污染养殖点23个。三是污染防控不断改善。着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三禁五治”和“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推进秸秆禁烧工作,淘汰燃煤锅炉66台,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7家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通水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进入试运行,工业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建设,启动城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5、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集中实施一批城区道路升级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成了一批老城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及管网建设工程,博仁外贸片区、银城东路片区、原一瓷厂片区、旭红路老工商局片区等老城区改造不断推进,新建了雁塔广场、秀水公园、柳堤滨河公园、白沙小游园、石泉小游园等一批城区生态景观工程,城区供排水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二是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大力实施“六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百日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农村公路、厕所革命、村庄绿化、垃圾转运、污水处理及活人墓拆除等工作不断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五年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0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81个、市级生态村54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并荣获全国清洁村庄行动先进县、北港镇横冲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三是美丽乡村亮点纷呈。连片打造了大坪内冲中华古瑶第一村、麦市冷塅月季庄园、马港东山屋场、北港醉美横冲、四庄清水画廊、关刀高冲公社、沙堆茶文化品赏园等1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美丽乡村”成为通城新农村建设新亮点。四是全域绿化成效明显。近三年,科学推进精准灭荒、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河岸堤岸绿化、工矿园区绿化和城镇绿化“六大工程”,先后完成国土绿化面积8.03万亩,完成300个美丽村湾绿化,党员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高标准绿化100公里。

6、民生保障持续巩固。一是社会保障更加充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五年年均增长8.55%;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99.1%;社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全县近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万人,同时大力推动夜市、地摊经济,持续激活就业创业,荣获“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称号;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截至2020年12月底,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700万元、特困供养金3200万元;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完成全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和光荣牌悬挂,精准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发放抚恤补助、义务兵优待金及“解四难”等补助资金共1.17亿元;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完成公租房建设1871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224户,受惠对象10069人;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县运营福利养老服务机构14家、建立村级日间照料中心148家,养老床位3301张,每千人老人床位达35张。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短板逐步补齐。着力推进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建立教育资金管理中心,部署推进六大改革任务,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抢抓“全面改薄”政策机遇,先后为83所学校新建改造校舍和运动场所约25余万平方米;启动实施教育“十大工程”,县一中、二中、南门小学、隽水幼儿园、职教中心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投资3.05亿元的县实验学校建成开学;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学,大风车幼儿园、华茂寄宿学校先后建成。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基层医疗硬件软件水平全面提升。县医院内科楼、中医院住院楼、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等项目相继竣工,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达到了90%以上患者在县内得到治疗的目标,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文体事业取得新进展。第五届湘鄂赣苏区历史研讨会顺利召开,银山文化艺术中心一即将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湖北黄袍山(通城)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通城首届端午龙舟赛得到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天岳关抗战遗址被纳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项目库。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大力加强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后打掉涉黑组织3个、涉恶犯罪集团3个、涉恶团伙44个、打击处理涉恶犯罪嫌疑人265人,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新建、改造2253个一类视频监控探头;建设了县公安视频共享平台、县综治中心视频共享平台、社会资源接入平台、公安扁平化指挥调度系统及视频实战系统;建成了县综治中心1个、乡镇综治中心11个,村(社区)综治中心185个。实现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总体要求。

7、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制定《中共通城县委通城县人民政府关于通城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党政机构改革平稳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顺利完成全县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全县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投体制改革,整合全县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资源,组建了新的“一总七子”城发集团,实现市场化转型、产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了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建立减贫防贫“1234”工作机制,减贫防贫长效机制建设列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防返贫典型案例。成功举办全省殡葬改革现场会,改革经验在全国作典型经验交流,通城入选36个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积极打造返乡创业示范园区,获批“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和返乡创业国家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首个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全面推行“校财县管”,确保了教育投入保障资金合理规范和全县教师资源合理分布。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打破区域限制、开启医保异地直报先河,县疾控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外向型医疗合作、医联体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总基调,坚持把抓产业作为推动发展第一要务,围绕推进产业发展,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这是“十三五”积累的宝贵经验,“十四五”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

一是立足产业转型,狠抓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着力培育外向型产业,双狮茶叶、瀛通电子、瀛兴光电先后走出国门,成功引进外资企业湖北铱伦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着力开展区域协作,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三荷机场进行战略合作,借“港”扬帆,借“机”起飞,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搭建发展平台,连续3年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湖北唯一、全国最大规模县级交易分团,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通城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是立足高质量发展,狠抓科技创新。近几年,先后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荣获“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等称号,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6家增至2020年2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2015年1家增至2020年的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9.8%提升到2020年14.5%,三项指标居全市第一;同时还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创平台。

三是立足培植后劲,狠抓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出台了《通城县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全程服务若干规定》,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着力推进“双招双引双争”工作,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6个,累计到位资金408.4亿元。先后与万雅集团、康美药业、东方园林、龙元建设等一批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建设了砂布小镇、中医药健康小镇,为经济发展培植了后劲。

四是立足夯实基础,狠抓项目建设。深化“三抓一优”,紧紧围绕发展抓投资,围绕投资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招商优环境。坚持“一月一督办、一季一拉练”,对重点项目倒排工期、分组督办,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武深高速通城段、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通城段、五保公路、五里大道相继建成通车;城东新区路网、城区河道治理、城区绿化亮化工程基本建成;平安电工、通成高新、炳彰科技、玛耐伦科技、玉立纺织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县纳入省“三库”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累计转化率分别达到42.8%和43.1%,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比重分别达164.2%和179.9%。

五是立足集聚发展,狠抓园区建设。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不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推进。开发区面积由2015年9000亩扩大到2020年的23730亩,开发区企业数量由2015年88家增加到2020年的121家,新建了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铁柱工业水厂。坪山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累计征收土地2800余亩,建成投产企业9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樊牌砂布小镇、麦市食品工业园、关刀工业园、沙口陶瓷产业园等乡镇园区加快建设,“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章发展形势

第一节宏观环境

从国内外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全国范围内区域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导航图。强大的国内市场将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进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国民经济由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创新式发展跨越,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主要方向,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主要增长动力,新型城镇化成为经济长期向好的重大潜力。

从湖北看,“十四五”将是湖北化危为机、浴火重生的关键期。虽然受疫情影响,湖北部分产业链面临“断链”“挤出”“替代”风险,一些产业链核心企业难以迅速恢复,但是国家“一带一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特别是中央对湖北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将会在一段时期内形成洼地效应,有利于我省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区域竞争格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促使中部战略加速隆起,湖北有望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发挥市场优势,成为国家推动双向开放、内外循环的新时代战略支点,湖北发展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链核心企业有条件进一步拉长优势,应急、生命健康等产业可以乘势而上成为全国重要的基地和中心,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有望抓住机会培育壮大。

从咸宁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实施,为咸宁发展带来多重红利,使咸宁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和区域战略作用更加凸显。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改革开放深化、绿色发展加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新机遇给咸宁带来了新的动能。特别是咸宁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率先建成特色产业增长极、推进幕阜山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任,以及省政府将咸宁市重大项目纳入向中央申报计划“笼子”,为咸宁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提供了强大支撑。

从通城看,湖北“一主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威宁“武咸同城、两带驱动、全域推进”区域发展布局,为通城发展拓展了空间。经过多年努力,通城区位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发展态势进一步趋好,内生动力不断高涨,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问题挑战

“十三五”以来,通城在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及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疫情全球蔓延的冲击。疫情向全球的蔓延,导致需求收缩,逐步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的冲击演变为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冲击,居民非必需品消费等因疫情冲击受到严重抑制,消费增长受到制约。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订单减少,加之地方投资能力受限,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困难。中小企业生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难度加大。

二是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经济总量不够大、转型升级不够快、产业支撑不够强依然是通城县最大的现实,作为咸宁市打造中国中部绿心的重要一环,通城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较薄弱。

三是创新发展动能仍然不足。全县尖端技术、高端项目不多,研发机构不强,楼宇经济总体规模不大,产出效益有待进一步增强。优化营商环境成效不明显,政务服务不优不畅、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资源环境制约。通城县属鄂东南幕阜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以水源涵养为主要任务,特别是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大气、水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刚性约束日益强化,资源供给、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

五是城乡统筹发展不够。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较低,管护机制还不完善,绝大多数村庄缺乏统一规划。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依然较落后,农民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也低于城镇居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

六是边缘化问题显现。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属武汉城市圈,毗邻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圈,在地理区位上算得上是中心。但现有的2条高速、2条国道、3条省道已无法满足通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速铁路的欠缺严重制约着通城同外界的快速联通,受周边大城市影响,铁路极易错过。自贸区、保税区等也因处于“内陆深处”而成为开放凹地,甚至被边缘化。

第三节发展机遇

综合国内外、省、市外部宏观环境和全县发展基础,通城在“十四五”时期总体来说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国家战略决策部署带来的机遇。从区域发展战略看,“一带一路”倡议、“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及湖北省“一主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咸宁市“133”战略布局的陆续实施,为通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央对湖北的一揽子支持政策提出以来,中央部委密集地在外贸、金融信贷、稳岗就业、财政税收、基建、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政策,这对通城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机遇。为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稳定需求侧的核心,必将带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为“十四五”时期通城县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全县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三是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速推进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再过多地强调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对增长质量、社会民生等方面将提出更多新要求。比如适当降低经济总量指标比重,提高经济效益、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和约束性。要求政府职能重心逐步由主导经济发展转向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根据限制开发区的主体功能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政策。这对通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民生,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政策窗口。

四是新基建加速推进带来的机遇。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出湖北省要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高铁、城铁、高速路网、电网等传统基础设施和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是通城县统筹疫后经济振兴的重大机遇。

五是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扩容,线上消费逆势增长,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经济稳步复苏。新型消费的加快发展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坚实支撑,为加快发展通城电商产业指明了方向,通城有望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发挥市场优势,擦亮“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招牌。

六是高速铁路突破性发展带来的机遇。近年,常岳昌铁路成功列入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湖北省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2020年4月,咸宁市将常岳昌铁路项目作为中央支持湖北的重大项目上报省发改委,请求省政府作为疫后支持咸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报国家。通城有望打破境内无铁路现状,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进内陆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通城县“十四五”时期仍将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期、城市功能提升攻坚期、社会事业发展突破期。面对挑战和困难,全县上下必须坚定发展信心,坚定战胜困难决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金钥匙”,竞进提质,推动通城县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回归创业示范县、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各级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坚定自觉地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改善民生、补齐设施短板为重点,着力突破一批严重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抓手,推动区域合作,加快从山城走向世界步伐,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坚持以建设生态、平安、健康、活力、幸福新通城为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乡村兴县、产业强县、商贸富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第四节 总体定位

——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立足通城实际,坚持三产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智造、农业特色、全域旅游、城乡宜居,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经济、适宜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探索壮大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新模式,走一条生态优美、产业优化、生活优裕、治理优良,具有通城特色的发展之路。

——全国回归创业示范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以坪山返乡创业示范园区为主要载体,通过持续优化返乡创业环境、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充分挖掘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潜力,培育一批返乡人员致富带头人,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转变,擦亮“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品牌,将通城打造成为全国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县。

——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抢抓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破除内陆意识,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积极搭建外向型经济平台,着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生命力。

第五节 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全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台阶,成为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强县,综合实力晋级全省同类县市前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具有通城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通城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文明通城、平安通城、清廉通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通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县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辐射周边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鄂湘赣毗邻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型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跨区域合作深度拓展,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成省级文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两山”试点县和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成为新亮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减排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实现根本改善,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不断增加。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县域治理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县域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根据“十四五”时期发展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对接咸宁市“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设置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类指标。

表3-1通城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值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62.27

260

10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2.29

20.39

10.6

预期性

3

规模工业增加值

亿元

32.34

45.3

8.99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1.2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7.5以上

预期性

6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5

2

6.6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0


预期性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2.9

15


预期性

民生福祉

9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834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218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0

城镇调查失业率

4.5

3.3

-2.67

预期性

1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1

12.5

1

约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5

2.65

1.09

预期性

1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1

预期性

14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2

2


预期性

15

人均预期寿命

77

78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6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3.6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8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3.8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9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0

森林覆盖率

53.92

54.82

0.18

约束性

21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



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2

万元GDP地耗下降率

117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上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斤

16.46

17.8

1.6

约束性

24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标煤

2.8

4.3


约束性

备注:[ ]为累计数。

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争当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

按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突出壮大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融资能力”的思路,努力打造具有通城特色、全省领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争当咸宁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

第一节 做强做优支柱产业

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动能并举,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全力实施涂附磨具、云母制品、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四大百亿产业工程,争当咸宁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排头兵。

一、实施涂附磨具产业百亿工程

“整合一串链条”优化产品产能布局,解决企业多而散、重而弱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实施传统产业“改、转、并”工程,通过规划布局与产业政策调控,坚决淘汰一批落后工艺技术与落后产能,禁止新上重复产能。另一方面,以市场方式成立通城县涂附磨具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合作联动“同下一盘棋”,超前考虑发展规划及产品、产能结构布局,向差异、特色、高端、高效的思路发展。引导现有企业分工布局,构建涂附磨具原料采购、物流集散、来料加工、技术产品研发、成品制造、规格转换、第三方服务、市场营销、磨具文化等上下游链接的全闭环完整产业链。同时,以砂布小镇为核心,围绕砂布、砂带等产业链开展产业招商引资。

“建强一个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解决高端产品不精不多的问题。一是建立一套市场感知应激机制。针对细分行业多、市场变化快的特点,各企业市场管理部门要定期收集研究国际国内行业最新技术动态,掌握市场终端用户的产品服务需求,及时提出技术改进与调整方案;二是建设通城涂附磨具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汇集、发布和交流行业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进行资源共享;三是建设通城涂附磨具应用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项目,各企业建立产品研发工程实验室、技术检测室,提高现有产品精细耐用程度;四是实施技改与研发“三年滚动计划”,瞄准涂附磨具《2035高端产品规划》17个重点方向,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合理确定技术创新课题,联合攻关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力争每年取得5-10项创新成果;五是加强与国家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或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培育一批本地实用人才,重视细节改进创新;六是建立涂附磨具创新研发激励机制,对企业申报的专利产品、职工技术工艺改进方案和研究成果给予重奖,营造“创新就是最大生产力”的价值观和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专栏4-1涂附磨具百亿产业工程行动

生产线及配套重大项目:湖北玉立砂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万锭棉纱生产项目建设项目、湖北玉立砂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涂附磨具智能化生产项目、通城县鼎通砂布有限责任公司超重磅、超宽纸带和金相砂纸生产建设项目、湖北中研磨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百洁布生产线建设项目、湖北丰普研磨科技有限公司超硬、超细精密研磨产品生产建设项目、湖北飞虎科技有限公司通城县高档圆盘砂纸生产、研发建设项目。

改扩建重大项目:湖北承利磨具改扩建项目。

技术改造重大项目:湖北明仁研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纸基砂带生产线设备技术改造项目、湖北宝塔研磨有限公司研磨技术改造项目。

二、实施云母制品产业百亿工程

创新发展百亿云母制品产业。着力推动以平安电工为龙头的云母绝缘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大力生产云母纸、云母带、云母板、云母硅晶发热膜、石墨烯发热膜、云母异型制品、云母新能源制品、无碱玻纤布、玻纤纱等系列产品,发挥“平安”、“云水”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效应,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链结构,补齐自动化、数字化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产业转型升级短板,加大研发力度和新产品上市进度,增强发展潜力。

增强云母企业发展活力。启动引智工程,引进各类人才和技术顾问,抢占国内外云母产品研发制高点,支持云母企业与武工大、国防科工大、中国非金属矿协会云母分会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联姻,加快新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建立产业物流中心,加强企业原材料采购和供应。协调电线电缆生产有关机械设备维修、配件供应及价格等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勤保障。协调银企关系,促进银企互动,争取银行信贷支持。提高高档云母绝缘材料的生产比例,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专栏4-2云母制品产业百亿产业工程行动

产业高级化项目:建设石墨烯发热膜电采暖产业化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安全用/轻量化云母绝缘材料及其配套工程项目、建设5G/6G用电子级超薄/细无碱玻纤布/纱项目、建设年产2万吨高品质人工晶体云母材料项目。

科技园建设项目:湖北平安电工新材料科技园、湖北中天云母科技园。

三、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百亿工程

打造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以封装摄像模组、电子连接线、液晶显屏及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的电子器材产业及电子信息专用工具生产研发产业。以倍增工程为着力点,扎实做好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文章。以手机产业链为基础,积极抢抓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瀛通通讯、三赢兴与华为等知名手机厂商对接,不断扩大生产产能;支持三赢兴、平安电工上市,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动力。着力提升“瀛通”、“三赢兴”等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建设中国中部高端电子线材产业基地。

更好发挥政府和企业作用。一是政府层面,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一批电子信息相关企业,着力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大力加强园区建设,把握开发区调区扩区机遇,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好电子信息产业园;大力支持企业持续加大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大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帮助企业破解资金、技术、销售等各方面难题,全力为企业生产、项目建设提供要素保障。二是企业层面,继续在创新上下狠功夫,积极依托技术研发中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产品的开发和新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名取胜,以特取胜,以新取胜,努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力争把我县建成百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专栏4-3电子信息百亿产业工程行动

重点引进:巨盈高海绵砂生产项目、谦亿金属导体生产项目、广远溜冰鞋生产项目、君道微细导体线材生产项目、泽韵声学音模及五金生产项目、赢兴光伏接线盒生产项目、诚毅电子产品生产项目、昱通电子制品生产项目、钜富电子连接线生产项目、鑫燊泽线缆生产项目等重大项目。

高端研发及生产:湖北省通城县平安电工材料有限公司特种云母产品开发项目、湖北瀛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智能无线电声产品技术改造项目、湖北三赢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通城县光电摄像模组数字化智能生产建设项目、湖北通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端密封材料开发项目。

四、实施医药健康产业百亿工程

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五药并举、三产融合”,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积极培育制药龙头企业,以福人药业等现有骨干企业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倍增工程”。整合福人药业、庞大药业、润康药业等中药企业优势,积极推动中药行业联合重组,实现中药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医药品种,重点推进福人药业金刚藤和鞘蕊苏系列产品、润康药业黄精和白及产品、县医院薤白制剂等产品建设,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把福人“金刚藤”糖浆和胶囊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中药产业智能制造,重点抓好中成药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成果智能化改造,积极探索中药智能制造生产车间、无人化工厂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中医药贸易流通业,积极发展医药总部经济,建设中医药交易物流中心,坚持现货交易与网络交易并举,加快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实现医药健康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培育一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种植优势区。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以主导道地中药材品种“隽六味”为主,以市场为主导,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生态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建成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中药材)区域;推广生态高效栽培模式。按生态农业安全、有效、有序、可持续的特点,在种植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分别在塘湖、隽水、关刀、大坪、马港建成五个生态高效示范基地,不断提升全县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打造道地药材品牌。在湖北省道地药材优势品种“通城金刚藤”建设基础上,科学评估本地道地中药材品种的特异品质,引导开展“通城钩藤”和“通城黄精”等道地药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注册等工作,打造通城县道地药材品牌;开展优良道地药材品种的选育和审定。依托“药姑山天然药库”丰富的药材资源,通过广泛收集、系统观察、试验鉴定进行良种选育,对性状稳定、成分含量高、农业效益好、有推广价值的品种,根据育种目标选优去劣,优中选优,通过业务部门集中评审通过后种植推广。加强中药资源保护。药姑山野生中药材品种多达166科、1313种,占全省药用植物总数的46.6%,是宝贵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突出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野生中药材分布较多的地方进行重点保护,杜绝滥采乱挖,同时在保护区周边建立野生药材驯化和选育种基地。

建设一个规划科学的健康产业园。大力推进湖北药姑山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从“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大主题着手,加快集聚全县中医药技术创新资源,为入园企业打造立体化的科研开发、情报信息、技术转移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同时提供交易信息、市场推广、投融资促进、生活娱乐等配套服务,打造以多元化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为线索,突出药姑山独特的自然风貌特色和中药文化内涵,集人文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中医药重点企业,夯实园区内综合服务区、中医药加工产业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区、药膳主题公园、生态养生居住区、中药材物流园区功能作用,把药姑山健康科技产业园建成县域经济的重要构成区、中药产业的传承壮大区、养生旅游的综合体验区和特色小镇的先行示范区

开发一批宜游宜养的康养基地。全面提升我县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加强药姑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养生目的地;因地制宜,多元化开发特色康养基地。以内冲、善源谷、九井峰生态园等原生态的美丽乡村为基础,开发一批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核心,统筹建设生态养生型、中医药膳型、养老保健型、医养结合型等康养区;扬优造势,厚植通城康养文化。打造通城特色的康养旅游精品,开发一批优质康养旅游线路,培养一批通城本土特色导游,让通城康养文化深入人心,让游客对通城流连忘返。

打造一个引领行业发展的医药总部。湖北保鹤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具有医药批发、业务代理、药品器械、医药耗材招商代理等业务,有3万余经销商遍布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其中代理的药品有100多类、1000多个品种。充分发挥保鹤堂公司桥梁纽带作用,一是驱动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完善中医药全产业链;二是充分发挥其“买全球、卖全球”的优势,引领我县大健康产业稳步发展;三是通城县医药行业协会在各省设有分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共同打造立足通城、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平台,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四是结合通城电商的优势力量,融合中医药产业同步发展线上线下经营,推动我县中药材,中药产品走出通城,走向全国。

提升一批传承创新的国医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条件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优先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中医专科医院,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站)、中医诊所;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机制,对现有基础中医药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外出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岗位技能。要求县中医院、县内知名中医诊所老中医药专家成立传承工作室,吸引、鼓励地方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和中医药服务团队开展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宣传好通城县中医药文化。进一步挖掘通城中医药文化,收集民间中医药文化典籍、器具、古方验方、成功范例及中医药产业成就成果等进行宣传和展示;充分利用好中医药展馆,集中全方位展示通城县中医药文化史。让更多的通城人和通城游客了解通城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知识服务好更多群众。多方位举办中医药产业研讨会议活动。筹办药姑山中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李时珍(药姑山)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会议,搭建全国各地中医药产业全方位合作新平台,构建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并为通城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走向全国打通一条对外通道。

第二节突出壮大特色产业

注重发挥通城本地资源优势,着力实施生猪、油茶、陶瓷建材、食品饮品四大五十亿产业工程,促进建筑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特而大、特而高、特而响的特色产业。

一、实施生猪产业五十亿工程

培育五十亿生猪产业。坚持“通城两头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完善原种群、扩繁群、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网络“三群一网”生猪良种场繁育体系。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坚持以“150”、“550”模式为重点,推进“养殖—屠宰—初加工—深加工”全产业链建设,以正邦集团70万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为契机,鼓励支持牌合玉立、三汇肉联、大坪新三汇等大型规模养殖企业提升肉食产品深加工能力,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扎实推进病死生猪无害化集中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好当前母猪饲养农户,由县国营种畜场负责开展母猪繁育,重点在五里、马港、四庄、大坪4个通城猪良种保护区引导农户养殖通城两头乌母猪。到2025年全县生猪出栏突破100万头,优势区域和规模养殖达到90%以上。支持湖北三汇肉联有限公司新建3A级畜禽定点屠宰场和万吨生鲜肉品冷链物流项目,保障全县肉品供应,实现生猪肉产品冷链向大城市超市无缝对接。

开发品牌打造精品。按照“通城两头乌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营销模式,打造“中国荆楚味”;积极创建“通城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锻造知名品牌;发挥“互联网+”在推进生猪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通城猪”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实现优质特色生猪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通过品牌创建,争取将通城猪肉及深精加工系列产品跻身外埠市场特别是高端消费市场,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专栏4-5生猪五十亿元产业工程行动

“通城两头乌”全产业链开发。依托通城县沃田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融资1亿元,投资建设生猪屠宰、“通城两头乌”肉品深加工、冷链物流、有机肥厂等项目、农资综合大市场项目,实现“通城两头乌”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正邦集团70万头生猪一体项目。引进正邦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一个饲料加工厂和2个种猪繁育基地以及20多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所有项目建设完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上市商品猪70万头,年产值超30亿元。

农产品综合交易平台建设项目。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县级新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一套“通城县农产品交易平台”、一套“通城县种养综合服务平台”。通城县农产品交易平台用大数据采集通城县主要农产品相关的信息在全国主流媒体发布,并按产品类别分畜禽产品、茶叶、油茶、中药材、其他农产品等归类,显示产品名、供求类型、价格、数量、采购地;通过种养加综合服务平台,为县内的用户提供农资供求、农业技术、农业病害预防以及猪粪处理的信息交互平台。

二、实施油茶产业五十亿工程

培育五十亿油茶产业。支持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油茶鲜果前处理工艺改造、“上古之水”洗护用品车间建设。提升“本草天香”中国驰名商标影响力,打造城墙山油茶观光小镇,建成黄袍山油茶公园和10万吨级茶油存储区。定期举办油茶文化节会,推进油茶实现由“卖油”向“卖游”转化,到2025年实现油茶种植、加工和服务年产值50亿元,创利税5亿元,带动全县5万余户家庭(其中1万户贫困户)参与油茶产业建设,带动康养、旅游、商贸、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通城油茶综合影响力。

建设全国经济林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县。加快油茶基地建设,每年新造油茶1.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2万亩以上,将沙堆四庄产业带、塘湖麦市产业带、大坪药姑山产业带建成高产示范和旅游观光的现代化产业基地;支持黄袍山林业科技公司扩建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成采穗圃500亩、苗圃基地500亩,实行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苗,保障油茶造林良种壮苗供应。加快林特产业基地建设,结合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以水果、茶叶等产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基础,推广“专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形成“农-商-旅、农-康-旅、农-商-康、种-养+、(种-养+)-旅”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发展观光采摘、旅游康养、科普认筹种植等新型经营模式。重点打造“一镇两区两园”,全力争创通城县国家农村产业(油茶)三产融合示范园,到2025年全县油茶林面积达到40万亩,创利税6.5亿元,带动全县4.5万余户家庭参与油茶产业建设,推动康养、旅游、商贸、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通城油茶综合影响力。

专栏4-6油茶五十亿元产业工程行动

“一镇”:打造一个油茶小镇,塘湖油茶小镇。

“两区”:打造油茶高产示范区和10万吨级茶油储备区。油茶高产示范板块位于塘湖镇,基地面积15000亩。重点围绕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基地生产管理技术改进等领域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和中试,建设高产化、高值化、生态化生产基地。在原有万吨储备库的基础上,扩建占地50亩的10万吨级茶油储备区,成为中南地区茶油储备交割库。

“两园”:打造油茶公园和油茶三产融合示范园。油茶公园,将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建成集品种研发、基地种植、油茶观光博览、油茶体验及油茶培育、精深加工、科研于一体的国家油茶文化观光产业园。油茶三产融合示范园,重点发展以油茶为主的生态农业,大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精制油茶、康养、旅游三张“名片”,坚定不移地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实施陶瓷建材产业五十亿工程

以开发区陶瓷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高压电瓷、园陵陶瓷,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积极依托亚细亚陶瓷、杭瑞陶瓷、楚风瑶韵陶瓷、玉成陶瓷、新宏昌工艺陶瓷、盛达电瓷、银丰高岭土等企业,打造以高端工艺瓷为主,形成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浴用陶瓷、电瓷等系列陶瓷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华中瓷都”,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陶瓷创意产业,适度鼓励新型墙体材料、建筑材料、幕墙密封材料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左右新增1-2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综合性新型墙材生产企业。

四、实施食品饮品产业五十亿工程

实施“互联网+”战略,深入开展产业倍增工程,通过“做强一批、盘大一批、引进一批”方式,以食品饮品工业园为载体,发展白酒酿制(北港酒业)、豆制品、矿泉水、茶叶深加工等绿色产业,不断壮大食品饮品产业集群。大力引进水产品深加工项目、酒类和饮料开发类项目,以及利用桂花、菊花等植物作原材料的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营养保健品开发生产项目。重点支持百丈潭酒业、湖北新三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七里山矿泉水公司、双狮茶叶、锦山有机茶等企业开发旅游与休闲食品,支持精米制品加工。力争到2025年建成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食品饮品产业基地。

第三节重点培育发展新经济

坚持包容创新、鼓励探索、积极培育的发展导向,全面推进全域旅游、突破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经济快速发展。

一、全面推进全域旅游

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引领发展,依托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按照“一心两轴多点支撑”全域旅游规划,坚持旅游与区域、农业、工业、文化、健康、生态、研学、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核心景区引领、特色景区支撑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以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发展为契机,着力打造黄龙山、药姑山、黄袍山、锡山城市公园、秀水公园、雁塔公园等7大核心景区,着力建设体育公园、大溪湿地、黄龙梯田、雁塔广场、元帅广场等特色景点。完善配套设施,构建全域旅游交通大环线,改造连接幕阜山旅游公路和G353国道,打通黄龙山凤凰翅至云溪大坝、大溪湿地至幕阜山的连接公路,新建药姑山旅游公路。依托“旅游+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通城旅游品牌的“人气”和“热度”,推动通城旅游产业发展,促进通城旅游人气和旅游综合收入保持15%以上高速增长。

深入推进“大文化、大旅游”战略。将通城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力度挖掘中医药文化、瑶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方言文化、孝善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集中力量打造华中地区独有的瑶族风情旅游景区。兼顾红色文化和体育竞技,建好黄袍山风景区和自行车运动小镇,继续办好黄袍山帐篷节等各类文旅赛事活动。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与红色旅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新建通城县烈士陵园,全面完成全县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通城拍打舞、花鼓戏、赛锣赛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品牌,形成一批适应国际、国内需求,彰显城市文化特质的核心产品,打响瑶祖故里、国际商品贸易城、中医药康养、八百壮士之乡、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等旅游品牌,使“楚风瑶韵,隽秀通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提升和彰显,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

加强文化区域旅游合作。探索与湘鄂赣周边县市深入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建立文化旅游发展联盟体,在多领域、多渠道形成深度合作机制。深入开发古瑶文化资源,加强与武汉、长沙、南昌等200公里城市圈文化旅游合作,实施湘鄂赣“省城人游通城”工程;深入挖掘“八百壮士”文化,加强与上海市静安区交流合作,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互促共赢,借抗战文化打开外地旅游市场,打造“八佰壮士故里”品牌,开发“寻八佰壮士故里,游通城美丽乡村”旅游品牌。

专栏4-7大力实施生态旅游经济提升计划

“一心两轴多点支撑”全域旅游规划:

“一心”,指隽水绿心,包括锡山城市休闲公园、两河四岸景观、雁塔秀水体育三个公园;“两轴”,指幕阜山绿色生态旅游轴、药姑山中药健康养生轴);“多点”,指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旅游、田园综合体观光休闲、山水生态游览、万雅国际进口贸易城等。

旅游+全面融合发展:

区域旅游融合。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着力打造湘鄂赣毗邻地区全域旅游目的地,推动通城全域旅游跨越式发展,实现旅游发展共谋、共建、共享、共赢。

农业旅游融合。广泛利用农业、乡村等旅游资源,建成内冲中华古瑶第一村、冷塅月季庄园集观光旅游、周末休闲、农业体验、农产品采摘于一体的休闲产业园区,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工业旅游融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促进旅游与砂布特色小镇深度融合,打造工业旅游新业态。

文化旅游融合。重点融合瑶族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举办特色旅游节会。形成杜鹃文化节、黄袍山帐篷节、旗袍文化节、云溪漂流节、油纸伞灯光艺术节、拍打舞、赛锣赛亮以及罗荣桓元帅纪念馆等固定的文化旅游品牌。

健康旅游融合。依托生态环境、中医药等优势资源,培育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中医特色医疗、中医药养生、中医药药膳、中成药生产、中药材科考、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智慧服务等中医药健康旅游,努力打造集“医、药、养、游、闲”于一体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康美健康新城、药姑山康养小镇建设。

生态旅游融合。结合通城秀美山水,全力创建和完善大溪湿地公园、云溪湖、百丈潭风景区、内冲风景区、阁壁水库风景区等生态旅游项目。

研学旅游融合。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主动对接通平修、咸岳九、武汉长沙南昌的研学旅游市场,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开发一批研学旅游产品,策划一批研学旅游活动,打造特色研学旅游品牌,申创东山屋场、沉锣湾月季庄园等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基地。

商业旅游融合。推进文创旅游产品研发推广,加大旅游产品研发与推广力度,扩大特色产品种植、生产、销售规模,打造不同种类的农特旅游产品,带动就业增收。

农业休闲旅游精品点和线路(5条):

美丽乡村休闲游:马港镇界上村东山屋场——灵官桥——左港善源谷——北港横冲村——隽水油坊村——高冲人民公社

黄龙山风景区:麦市镇食品工业园——黄龙山访胜避暑区——云溪漂流区;

沙(堆)(大)溪线生态山水游:沙堆镇九井峰茶文化——清水画廊——陈寿昌墓——龙潭美景——大溪国家湿地公园

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园:油茶博物馆——油茶育苗基地——油茶品系园——油茶生产加工体验园

幕阜山绿色产业带生态游:黄袍山硒泉——大盘山——罗荣桓纪念馆――麦市镇冷塅村沉锣湾——千亩金丝皇菊——天岳关;瑶文化旅游——中药产业园。

六大生态旅游精品:

一是天岳黄龙山风景区。包括天岳关、天岳峰、凤凰翅、牮楼咀、云溪漂流等丰富资源,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集旅游观光、避暑休闲、研学缅思、度假康养于一体的风景区。二是药姑山风景区。充分发掘中草药资源、瑶文化资源和秀美山水资源,主打“江南药库、瑶祖故里”品牌,以AAAA级景区为目标,打造独具特色的华中旅游目的地。三是黄袍山风景区。以AAAA级标准,挖掘红色教育和山水绿色资源,以大盘山公园为核心,打造“一红一绿”旅游景区。四是锡山城市公园。以生态、环保、健康为主题,打造集休闲度假、亲子体验、研学旅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公园。五是大溪国家湿地公园。充分发挥湿地水质优、水面阔、景色美、生态好的优势,做好保护与开发两篇文章,打造华中最美生态园。六是相思山风景区。利用相思山和左港湖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生态、田园、体验、孝善文化为一体的上善风情旅游景区。

二、突破发展数字经济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城乡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名片。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强力推动数字类重大项目落地,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生态链;培育壮大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企业、高校、政府三方合作模式,积极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在通城布局建设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和通信实验外场等;大力推进“数字+”涂附磨具、云母制品、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文旅、消费等新业态,强化科技成果与通城优势产业的融合,力争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要研发成果,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吸引更多数字经济成果在通城落地转化。

三、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顺应后疫情时代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抢抓新一轮数字经济爆发机遇,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服务业新兴增长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消费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实施“互联网+服务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宅经济”“夜经济”“云生活”等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激发消费活力。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培育发展以家政物业、健康养老、电子商务、快餐服务、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为重点的新兴消费,倡导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商场示范,扩大绿色产品销售,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出口龙头企业设立跨境电商部,依托阿里巴巴“出口通”等成熟的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出口业务,统筹发展B2B/B2B2C/B2C模式,积极对接亚马逊、阿里国际等跨境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外贸出口份额。

第四节促进建筑和房地产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到2025年,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通城特色的产业品牌,建成湖北省“建筑强县”。

积极拓展产业链条。支持推行大型建筑机械、外脚手架、模板等设备材料租赁、安装、维护一体化;规范发展预拌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鼓励创办、积极引进勘察、设计、工程测量、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建筑工程参建主体和中介机构。支持施工企业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业务范围,推动建筑业与建材业、建筑业与房地产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一体化的新路。

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园总部基地项目建设。聚集建筑材料产业、物资流转、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展销等全产业链的产业聚集区,建设建筑总部基地办公大楼、建筑材料市场、物流中心及职业培训中心、建筑行业职工住宅,实现每年培育域外税源5000万元以上,园内企业创税利1至2亿元,推动通城建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通城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规范房地产和建筑市场。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对全县所有房地产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定期分析房地产运行情况,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开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级,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大力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加快推进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在盘活闲置住房,降低住房空置率的同时加强对住房租赁企业的扶持,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化;强化对租赁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中介行为,建立健全房屋租赁制度;加强对租赁市场的监测分析、指导、服务和调解工作,培育活力、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房屋租赁市场,引导居民的住房消费习惯,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推动我县居民住房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商品房开发建设240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达100亿元。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改造棚户区住房1200套,改造城区老旧小区223万平方米。

深化建筑行业改革。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精神,鼓励建筑企业优化重组;引导部分低等级总承包企业向专业作业队伍转型,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加大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建筑垃圾废物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施职业培训提能工程,争创国家、省、市建筑优良工程。到“十四五”末,全县建筑企业计划完成建筑总产值共200亿元,完成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累计8万平方米,培育发展一级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家,建筑业从业人员从十三五期间的5000人扩增到15000人。力争创省级优质工程15项,创市级优质工程20项。

第五节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融资能力

着力构建武汉市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通城分中心,搭建聚集投资融资双向信息交流平台,提供风险投资的进退渠道,增强县域内非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升,打造通城场外交易市场,支持县域非上市、非公众和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有效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扶持实体经济健康成长,服务通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专栏4-8产业发展融资能力提升计划

股权托管登记。为通城各类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债权、私募债券、理财产品等产品的确权、登记、托管、结算、过户等服务。

股权挂牌交易。挂牌对象为“两非一高”企业,即非上市(没有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上市)、非公众(股东人数在200人以下)、具有较高成长性企业的股权。

股权融资服务。一是通过挂牌前的定向募集股份和挂牌后的增资扩股等方式,为挂牌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二是通过股权质押融资和发行私募债等形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培育服务。通过辅导企业在中心挂牌,帮助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规范法人治理、整合市场资源、改善经营业绩,为企业进入更高层次的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市场打下基础,打造企业上市前的“预科班”。

第五章增强创新创业新动力建设全国回归创业示范县

深化创新创业机制改革,推动“回归工程”向新领域延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新业态、新模式纵深发展,着力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提升地区竞争力。到2025年,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返乡创业示范园、示范项目,全县各类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000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达到3.6万人左右,支持返乡创业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

第一节增强创新第一动力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加大创新创业力度,加快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培育科技服务产业,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努力搭建“双创”平台,规划建成坪山科技企业孵化园,筹建“楚瑶网络创客天地”及“互联网+通城电商产业园+智慧科技城”,力争把坪山科技企业孵化园纳入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力争打造一家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国家级电商产业众创空间。支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布局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创建2到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新增8到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在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上取得突破。对现有开发区进行调区扩区,高水平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选择地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科技产业,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油茶、茶叶、生猪、药品、饮品等农业产业为主体,积极创建省级农业产业科技园,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着力争创农业品牌,高标准打造2-3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省级星创天地,力争在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上取得突破。

二、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以企业为主体增强创新能力,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更多细分领域“小巨人”“隐形冠军”和更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建立企业产业联盟,以产业联盟的方式着重开展技术开发,依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效益,培育出数家站在产业发展前沿的科技创新型样板企业,发挥引领作用。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将惠祥电子、楚风瑶韵、通成高新材料、古德尚、施普惠、玛耐伦、艾舒宝、炳彰科技等一批企业纳入高新企业培植计划,抓紧组织专利申报,落实专人对接服务,形成科技企业培植一批、成长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新建科技型企业3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现在的27家发展到40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依托我省人才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老旧规模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40件科技成果转化。

三、打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支持规上企业建设科技研发机构。做好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引进工作。继续加大“一卡定费”、“准入制”、“宁静日”、“违规告知”、“处罚控管”、“二条隔离带”的落实力度,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名誉、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和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及自主经营权。加大创新宣传力度,广泛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创新典型企业、个人开展宣传报道,让科技创新思想植根基层、植根大众,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

第二节以创新促进创业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奖励扶持力度,建立创新创业扶持奖励基金,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做好创业创新培训,拓展创新促进创业更加广阔空间。

一、建立创新创业扶持奖励基金

围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向“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梳理整合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以及新获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奖励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及确定为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给予相应奖励;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湖北名牌产品”、荣获“湖北省长江质量奖”、湖北省长江质量“提名奖”、“咸宁市政府质量奖”的,给予相应奖励;对新获得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的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及上市企业,给予相应奖励。

二、丰富创新创业活动

举办项目对接、创业沙龙、创业讲堂、创业训练等创业创新大赛,吸引、聚集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和创业项目。同时,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市场信息咨询、资源共享、风险预警、创业失败后的心理疏导等创业支援活动,让更多的人愿意创业、敢于创业。落实创业创新技能培训年度计划,加快培养一批技能人才,吸引全县各类创业创新主体积极参加。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对象、重点项目纳入免费培训。鼓励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创新技能教育培训,根据培训情况,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鼓励职业教育开设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传播创业创新理念和技术技能,增强创业创新培训的针对性。

第三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思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支持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经济实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

创新招商模式,推进重资产招商、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鼓励“二次创业”,支持三赢兴、平安电工等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大力引导个人、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组织等投资兴业。以城投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和抓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内部投资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提升“资”与“智”相结合水平,形成“团队+技术+资本”的创新招商模式。实施引才聚才行动,建立“候鸟专家”“飞行博士”与本地合作的“柔性引才”模式,积极引导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大力推行帮代办制,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异地可办”。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着力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一网通管”。坚持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银企定期沟通、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等制度,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创造更好的政务环境。

三、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社会有序,市场准入要公平透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的营商环境;市场监管要审慎包容,实施容错机制清单化管理,与时俱进提高监管能力,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垄断经营;发挥政府表率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谋划一批高质量项目,与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等地区加强合作,开展返乡创业投资对接会、招商洽谈会,鼓励隽商返乡创业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回归创业经济。

四、打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推动“找关系”向“讲法治”转变,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和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坚决切断利益驱动式执法源头;精准把握执法司法力度和温度,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为建设全国回归创业示范县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四节建设回归创业示范园

支持坪山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按照“产城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秉承“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定位,重点引进培育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器、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承接涂附磨具、电子信息、陶瓷建材、食品饮品等支柱产业企业。力争十四五末引进高新企业50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引擎。

支持关刀工业产业园采取“以区带园”模式,打造具备乡村特色的工业园区和产业扶贫基地。支持大型项目走进特色产业园区,立足于特色产业链加强核心企业培养,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培育发展,建立特色产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结合“点状供地”经验,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旅游等建设用地融合,形成新型的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片区,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支持麦市镇长冲食品工业园兴农生态农产品加工项目开展中药材药用研究和深加工,建设富硒有机水果冷藏保鲜、果酱加工、蓝莓原浆灌装生产线,力争实现年产值3亿元,带动就业120余人。加快推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重点加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外部条件,成产业发展片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循环。

支持沙堆镇坪坳电器工业创业园创优工业经济园区发展环境,推动金鑫工艺、源梦日用品、金虎科技电磁炉发展,力争实现年产值3.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个。以湖北天健畜牧有限公司为龙头推进生猪产业发展,以“一扶六包”模式发展生猪养殖户,着力打造鄂南第一母猪基地、鄂南第一生猪养殖大镇。

支持马港镇电工材料产业创业园发展中天云母、红星纸业企业,壮大以云母、造纸、塑胶、特种钢铁等四大产业为主体,建材、食品、电子为支撑的工业体系。积极谋划一批高质量项目,与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等地区加强合作,创新招商方式,优化商商环境,开展返乡创业投资对接会、招商洽谈会,鼓励隽商返乡创业投资,积极推动招引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返乡创业经济,带动人才回归、资本回归、技术回归。

第六章坚持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先行区

坚持“生态立县、乡村兴县、产业强县、商贸富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通城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推动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打造中国中部地区、长江中游进口商品跨贸港,推动通城经济社会跨越升级、转型发展。

第一节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

抢抓国家扩大开放战略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力推动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全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强省际交流合作,借力国际会展平台,推动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大力推动通城万雅国际商贸中心建设项目

以进出口贸易为核心,以电子商务、特色小镇、名品折扣城为助力,配套海关、商检、税务等国际贸易服务机构,导入欧、亚、美等国际风尚主题的贸易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国际进出口贸易中心、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城、万雅国际进口商品街区、第六代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电商大厦、美食街区、购物广场、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公寓、办公写字楼等高端商业项目建设,打造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超大型现代商旅人居综合体,建成辐射鄂湘赣三省交界特大型商贸中心,擦亮通城城市新名片,实现“打造一座新城、带动一方经济、繁荣一方百姓、政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省际交流合作

继续深入加强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岳阳三荷机场开展开放型经济战略合作,为通城企业进出口提供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便捷通道。积极融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借鉴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探索“互联网+自主报送”、“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模式改革,推进大通关建设。进一步加大边贸往来合作,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及鄂湘两省交界处农副产品集散地优势,将北港镇建设成为湖北省重要的边贸名镇。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村)和跨境电商城建设。以白沙新城为载体,建设幕阜山电商村,着力打造集线下商品展示、网店运营、网红直播、电商培训、物流仓储等于一体,特色明显、产业链清晰、服务体系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小区。大力实施跨境电商企业培育工程,推动落实万雅跨境电商基地建设,鼓励入驻万雅国际商贸中心的企业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加快推进通城县农产品电商城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电子商务集配中心和农产品主产地田间市场。力争2022年底前入驻电子商务相关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年网络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电子商务企业20家以上。

培育电商发展配套产业。培育2-3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在旅游、电子信息、中医药、油茶等领域发展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行业领先垂直电子商务平台;规范建设一批以商品交易为核心、现代物流为支撑、金融及信息等配套服务为保障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电商转化改造。以茶油、紫苏酱、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本地化连锁化的服务和营销体系,打造电商区域公共品牌;支持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淘宝直播平台等多种网络营销手段开展产品、品牌宣传,带动通城特产走出通城。支持电子信息、涂附磨具、医药健康、陶瓷建材产业等传统行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销售、采购渠道,优化生产供应链和服务链管理。

通过五年时间,打造具有通城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带动效应明显、业态互补性强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集中建成一批规模化电商产业基地、电商产业园区和标志性、聚集性的电商聚集街道,培育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影响力大的电商小镇、名村、名企。到2025年实现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5%以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0%以上,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35%以上。

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通城县体育会展中心、义乌进口商会、中国中部•湖北通城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康美会展中心等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经贸洽谈会、贸易博览会及产品展销会,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有识之士来通城投资兴业,促进进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实现品牌推广、产销对接、市场拓展。建成内陆地区进口促进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外向型经济强县、实现外向型经济崛起。

专栏6-1电子商务扶持奖励办法

入驻电商基地和电商产业园(村)。对批准入驻的电商企业,提供具备“拎包入住”条件的办公和经营用房,免除前3年办公用房租金和水电网费用。对网上销售额达50万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年度给予1万元奖励。对网上销售额达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销售额每增加100万,年度给予1万元奖励;年网上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再给予5万元奖励。为发展旅游购物消费,对在电商产业园(村)开办特色餐饮等服务型企业的,视规模给予1至5万元奖励。

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对落户万雅国际商贸中心,且在各类网上跨境平台注册网店(商城)的,对其支付的年费(技术服务费)给予50%的补助,每个平台补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每家企业每年补助不超过6万元;对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物流、快递年费用达到3万元以上的给予15%的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5万元。在市对县考核中获得“新增有外贸出口实绩”认可的企业,本项补助另加20%。相关部门要落实跨境电子商务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解决好通关、商检、税收、收付汇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电子商务平台。对当年新增并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企业,给予1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服务于通城本地产业,能够自带引流的营销、防伪溯源凭证等企业每年给予10万元的补助(连续补助3年)。鼓励企业在第三方主流电商平台建设具有通城地理标识的产业馆,运行成效显著的,经认定后一次性给予每个15万元的奖励。对年线上分销县域农旅产品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每年给予运营商10万元补助;每新突破一个1000万元台阶补助金额增加10万元;每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支持农产品上行工程。鼓励县内农产品网络销售,对在国内知名平台上新开设的销售网店,经网上交易平台实名认证,申请认定时已连续从事网络经营6个月(含6个月)以上,店铺动态评分在4.5以上,一次性给予每个店铺3000元补助。对已在线上销售通城农副特产品的店铺,实际运营超过3年,且近两年内在线销售额不低于50万/年的线上店铺,每年给予不超过3万元的物流费用补贴。对线上(含微商)销售本地生鲜、初级加工农产品、传统手工食品的企业(网店),年网上销售额达30万元以上的,按每30万元补助1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每个企业(网店)每年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首次网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的农民合作社给予2万元一次性奖励。

企业多方式举办和参加会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级电子商务研讨会、资源对接会、知名展会等活动在通城举办,相关费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电商专项资金中列支。支持电商企业参加由省、市、县政府或部门组织或推荐的展会,对参展企业展位费给予50%的补助,单个企业每次展会补助总额不超过2万元;对参展人员交通费、住宿费给予50%的补助,每个企业不超过2人,每人补助不超过2000元。鼓励支持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电子商务企业等举办各类电子商务峰会、论坛及网络促销等节庆展会活动,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经费补助。

第二节推动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商贸富县”战略,加大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特色专业市场力度,以优化物流服务网络主体布局、建设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中药行业综合市场、建成大型零售商贸综合市场为重点,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一、优化物流服务网络主体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动通城县玉达物流园、鄂湘赣边贸物流中心、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通城县综合物流园、宏锦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材钢材贸易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园区和市场建设,加快仓储、货运等传统服务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加快推动物流园、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区域性蔬菜、建材、小商品、中药材等资源配置中心。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探索和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支持服务经济发展新动力。

二、建设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加快示范区农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将通平修打造为长江中游农产品流通和零售市场集群示范区。新建鄂南农贸大市场,改造升级乡镇农贸市场,着力推进四庄、大坪、马港、塘湖、关刀等5个乡镇农贸市场加快发展。

三、建设中药行业综合市场

整合示范区内中医药、养生资源,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通城中药产业综合体。搭建以中国·湖北药姑山(通城)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平台、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吸引国内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建立产品采购与展示交易基地,以及本地中小中药加工企业入园集聚。同时积极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建立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药材流通现代化。

四、建成大型零售商贸综合市场

升级县城核心商贸区,打造特色商贸重镇,建设一批商业集聚区、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重点打造中星商业广场和中央文化商务区,积极引导大型卖场、专业店、品牌专卖店、特色店、综合购物广场等集聚发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商贸零售网络,实现商贸流通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

第三节建设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

紧抓湖北省实施山川协作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县机遇,重点深化交通网络、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创城乡统筹、民生福祉与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共助幕阜山生态保护,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探索“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区域合作新模式,为我国次区域合作提供宝贵经验和积极示范。

一、畅通交通网络

争取常岳昌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加快推进通修高速公路建设,促进高速公路发展和铁路联通。连接通平高速、岳平修高速和通修高速,争取“十四五”期间实现通修高速全线通车,形成通平修“一小时交通圈”。以环幕阜山旅游公路建设为核心,共同推进景区公路提质改造,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道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结构合理、能力充分的公路网。

二、深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

建立环幕阜山珍稀动植物种源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水源地,禁止对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保持和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维护种群平衡。以幕阜山、黄袍山、福寿山、毛竹山为主的山脉型生态廊道,建设适宜的生物走廊,维护主要物种生境连通性。建立跨流域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以奖代补,安排专项资金对隽水等环幕阜山流域给予生态补偿。建立健全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幕阜山(黄龙山)、通城大溪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

专栏6-2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交通路网

铁路:争取常岳昌铁路、咸(宁)—韶(关)铁路、长沙—平江—咸宁城际铁路过境通城,并纳入国家规划。

高速公路:加快通修高速修建进程,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通修高速全面通车,推进修水-通城-岳阳高速公路联通。

旅游公路:围绕红色旅游景点及环幕阜山核心景区,加快建设环幕阜山旅游公路。升级改造353国道、106国道,拓宽现有路网,完善人行道等道路配置,合力推进旅游通道网建设。

第七章推动绿色发展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构筑生态本底,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倡导绿色生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一节构筑绿水青山本底

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严格生态红线管控,加快推进幕阜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坚决打好全域绿化攻坚战,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绿化空间格局。努力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通城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开展科学评估,按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脆弱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实到国土空间,系统构建通城县生态安全格局。到2025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40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相关规划要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要求,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

二、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加快推进幕阜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大力培育乡土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适当营造油茶等地方特色经济树种,实现活立木蓄积量年均净增2万立方米,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量年均增加6500立方米以上。积极探索合作林场造林模式,加快药姑山、断峰山、黄袍山合作林场试点建设,加大造林绿化投入,强化护林防火措施,建成一批合作造林林场和国家储备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全面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到2025年实现国家储备林年产值3亿元。

三、持续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工程

在全域绿化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实施五年提升行动,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提升森林质量。全面实施河岸堤岸绿化美化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生态修复;实施城镇绿化工程,推进城镇公园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探索乡村森林公园建设模式,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实施工矿园区绿化工程,实现所有工矿生态修复和工业园区绿化全覆盖。全面推行林长制,三年内建成省级森林城市。

第二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效保护大溪湿地生态系统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一、加强大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立足大溪湿地优势和特点,加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保育、湿地恢复重建、湿地宣教展示、湿地合理利用示范、综合管理服务五大功能区建设,打造通城绿色生态名片、湖北省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提高”的国家示范点。继续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和恢复面积,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结构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完善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挖掘大溪湿地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大溪湿地公园征文、摄影、科普等各种活动,广泛宣传积聚人气,打造湿地乐园。积极争取国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园建设,推动大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将大溪湿地公园打造成为集湿地保护保育、湿地文化展示、湿地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加快落实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推进通城县长江防护林工程,实施岸线绿化美化、生态修复治理。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示范基地,开展科研与技术推广。统筹重点河流、水库和小河流域的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进通城县流域综合整治,开展沿河工业企业达标整治、流域畜禽污染治理、垃圾治理、河道整治,保障县域河流水质。深入推进陆水流域菖蒲港至肖岭段生态修复工程。继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和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加大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专栏7-1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

长江防护林工程。实施长江防护林人工造林0.75万亩,退化林修复4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

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工程。对隽水、沙堆、铁柱、鲤港、云溪、东冲、麦市河流堤岸生态护坡,河道清淤清障,拆除重建穿堤建筑物等。推进陆水流域通城段生态修复工程。

城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新建隽水湖230亩湿地公园、新建9.2km隽水湖环湖旅游公路、新建隽水湖上游隽水大桥至平安大桥2.78km环湖旅游公路、新建铁柱港172亩湿地公园及1.5公里沿河旅游公路,并配套相关休闲景观措施;秀水河段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建隽水河下游瀛通大道段外环大桥拦水闸一座和铁柱港上下游蓄水坝两座。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工程。营造储备林18594公顷,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示范基地11个、监测样点34个、林间道路55公里,采购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设备,开展科研与技术推广。

第三节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切实把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领域,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

一、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推进通城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和通城县黄袍山绿色产品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引导企业淘汰高能耗、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积极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第三方污染治理,建立多方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加强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和扬尘综合管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水源地、污水治理和水质监测,推进河湖库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管理,开展陆水流域菖蒲港桥至肖岭段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控制和改善菖蒲港、隽水河等河流的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恶化的现状,到2025年,地表水质量优良(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加强污水治理,全域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确保乡镇污水处理厂达标稳定运行。加强通城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严厉整治生活污水直排水源地问题。创建通城县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三、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科学打好净土保卫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以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历史遗留污染地块开展修复,做好搬迁企业平安电工原有场址场地土壤调查、风险管控和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狠抓农业面源污染,加强通城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保障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通城县餐厨垃圾处理站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运系统建设工程、固废分类处理中心、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运营项目、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全面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建立生活垃圾和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垃圾污染环境的监督执法。

专栏7-2打赢三大攻坚保卫战

蓝天工程。对全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和区划要求、项目建设不合规、工艺装备为淘汰类(土窑)、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不达标等非法生产的石灰窑企业(包括已停产的和个体等非法人单位),进行专项治理。将非法生产的40家石灰窑关停、拆除。

碧水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行有沿河的工业企业达标整治、流域畜禽污染治理、垃圾治理、河道整治(各种垃圾清理等)、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河道采沙整治、流域农村环境整治,保障县域河流水质。开展陆水流域菖蒲港桥至肖岭段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陆水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

净土工程。对已关停的塘湖镇、北港镇、关刀镇、五里镇、马港镇5个乡镇的13家小钒厂,进行生态修复。推进农业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设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1万亩,建农田地膜回收点13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0.8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0.5万亩、绿肥种植0.4万亩。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应用1.5万亩,建设生态沟渠23条18000米,新建、改造塘坑50处14000平方米。新建人工湿地5处,面积3000平方米。

第四节倡导绿色生活

培养绿色理念,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社会公众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走绿色化道路。

一、推进绿色建筑建设

打造生态环保建筑。严格执行城镇新建绿色建筑30%的标准,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对尚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既有城市民用建筑,逐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小区标识创建工作。推广建筑外墙采用保温隔热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空调和电灯使用;推广使用高科技环保型建材,提倡适度装修。采取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小区绿色建筑试点等手段,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提倡新建小区设计施工时,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二、推广绿色智能出行

改善交通微循环,推动交通运输节能降耗。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大力推行公共交通。推广绿色智能出行,完善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市民公交出行查询系统、公交停靠点电子站牌建设,实现全城公交智能调度,打造一个更便捷、安全、绿色、智能的交通服务环境,倡导和推动市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倡导选择新能源汽车。大力开展“每周少开一天车”等环保活动,减少汽车日常使用。建立完善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在风景旅游区以及森林公园等规划建设一批自行车或电瓶车交通示范通道,方便市民和外来游客采用清洁、便捷方式出行。

三、激励绿色消费

推广绿色经营和服务,由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绿色商场准入标准,创建一批绿色消费示范点,促进商家有效落实各项节能措施。鼓励商家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绿色高效的服务模式;大力推动绿色销售,转变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建立精益销售体系,达到节约资源目的。着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组织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商场、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食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校园、节约型医院等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倡节约型消费观念,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对浪费行动,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

专栏7-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行动

绿色智能出行。建设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市民公交出行查询系统、车载智能装置、GPS定位设备、公交停靠点电子站牌。

新能源汽车推广工程。向市民推广新能源汽车,新增新能源汽车5000辆。

城乡客运一体化绿色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镇客运站场、首末站充电设施设备、新能源运营车辆基础设施。

第五节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推进“两山”示范县创建,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企业争创“绿色工厂”。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洁产”行动,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环保设施提标改造和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推行“无害化、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和“链接共生、生态耦合”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创建绿色企业、绿色园区。集约节约用地,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要求。节约化控制用水,全面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重点用水行业定额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资源化利用废弃物,推进废旧金属、废弃电器、废弃物资等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第六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开展流域、区域跨界断面水质、空气质量考核,建立生态创建激励机制。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委托第三方开展森林碳汇测量、监测、评估,推进通城森林碳汇进入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加强碳汇林业科技研究,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饮用水源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保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生态环保工作长效机制。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加快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创新监管模式,从传统监管向智慧化监管转变,从点状预警向网格预警转变。

第八章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

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一心两城三带”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发展壮大中心城区,提升小城镇发展实力,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

第一节加大规划引领统筹管控力度

建立全县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对接落实省、市国土空间规划,推动通城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得精准落地。坚持“多规合一”理念,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组织划定落实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坚决把好规划执行关,增强规划刚性,确保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需求,对接落实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优化“一心两城三带”发展空间布局,构建县乡村三级融合发展体系。

强化“一心引领”。实施“强心”战略,强化县城中心地位和带动作用,打造灵动秀美的鄂南门户。科学划定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城区路网骨架,加快形成城北进出口商贸和电子信息线材产业集聚区、城东行政金融创意文化区、城西汽车和农副产品商贸物流服务区、城南建筑建材产业加工区空间格局。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增加城市容量和规模,建设智慧城市,推动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中心城区集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老旧小区和市政设施改造,加强智慧社区、康养小区、平安小区建设,促进物业服务专业化、信息化、多元化。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城区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和公园化建设。实施城市文化提升工程,在地标建筑、临街立面等设计上更多融入通城传统文化元素,展示楚风瑶韵特色风貌。深化城市综合执法改革,构建“数治+智治+共治”大城管模式,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全面加强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龙头。推动隽水镇人民政府驻地迁移。

实施“两城驱动”。以大坪集镇为中心,高点规划、科学布局中医药加工产业区、中医药科技研发区、综合服务居住区和中医药物流园、中药材主题公园,加快推进药姑新城(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水准、华中一流、湖北样板的现代中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地、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承地、中医药健康科技研发地、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以麦市集镇为中心,充分发挥“一脚踏三省”的地理区位优势,深度挖掘黄龙山生态避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边贸产业、生态旅游业,全面推进边贸大市场、黄龙山风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座融生态旅游、商贸流通于一体的边贸旅游新城,使两城形成县域发展副中心。加快推进353国道改线工程,科学谋划石南、大坪段两侧进出口加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加强与通修高速互连互通,促进“一区两城”有机连接、全域发展。

推动“三带协同”。以353国道(含改线)为轴线,合理布局边贸旅游新城、砂布小镇、药姑新城、进出口加工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串连关刀、隽水、石南、北港等中心集镇,着力打造条块结合、产业集聚、充满活力的特色产业增长带。以幕阜山旅游公路为轴线,深入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串连红色塘湖、云水关刀、文化黄龙、山水马港以及荻田红色小镇、冷塅沉锣湾、高冲公社等景区,着力打造底蕴深厚、景色优美、热情好客的生态文化旅游带。以106国道和通四公路为轴线,串连花果四庄、田园沙堆、乡味五里以及清水十里莲香、九井茶园、阔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着力打造瓜果飘香、绿色高效、农旅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带。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突出对标看齐,强化贯彻落实,在国家和省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抢抓机遇、谋划发展。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抢抓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落地。深度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努力拓展县域发展新空间。全面落实湖北省“全域协调”布局,扎实推进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打造鄂南门户城市。

第三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坚持立足长远谋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推动特色小城镇发展与城镇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专业特色镇。

一、统筹推进新区开发和乡镇建设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实施中心城区“强心”战略,强化中心城区的地位和带动作用。坚持“东进、南控、西延、北拓、中联”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加大县城向大坪双龙扩展力度,积极推进隽水镇政府整体搬迁,不断完善城区路网骨架,加快形成“二轴、三区、四心”城市空间格局。

加快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优化“一区多园”布局,以坪山孵化园管理提标提档为重点,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标准厂房建设。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支持石南砂布小镇、沙堆工业园、麦市工业园、关刀工业园、马港工业园建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围绕产业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深挖“回归工程”潜能,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确保平安新材料二期、三赢兴汽车影像、装备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强化要素保障,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做强融资平台,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开发区和乡镇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专栏8-1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和空间布局

1.“东进、南控、西延、北拓、中联”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东进”就是利用秀水河与菖蒲港河之间广阔、较为平坦的发展空间,老城区跨越秀水河向东发展。将行政、文教、体育、居住等功能布置于东部新区,形成以行政教育文化为主的城东功能新区;“南控”就是紧邻锡山风景区,除配套旅游服务设施以外,控制南部开发建设规模和强度。保护南部山体自然环境,优化此方向用地布局,构建以文化休闲为内容锡山板块。“西延”就是依托老城区基础,疏解老城区密度,推进隽水镇政府搬迁,顺势在西侧发展商业贸易服务业。改善西部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形成以市场物流为主体的城西商贸片区;“北拓”就是根据开发区扩区调区方案,将工业区沿沙口产业园和樊牌新城产业园一带进行布局,物流业布置在杭瑞高速公路和咸岳昌铁路之间。同时严格工业项目准入制度,审批入驻企业,建立完善污染评估治理机制,形成以工业为主,产城一体的高新区板块。构筑北工南游,两翼齐飞,借山引水,生态扩张的发展格局。“中联”是指在现状城区和城北工业园之间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山体水系,联结打造优良的产城一体环境。

2.城市空间布局

“二轴”是指“玉立——银山大道”+“通城大道”复合轴,“银城路+解放路”商贸行政文化轴。

“三区”是由隽、秀二水所分割成的老城区、城北区、城东新区;

“四心”是指城东的行政文化中心、城南的休闲体育中心、老城商业中心、城北物流中心。发挥城东新区滨河地阔优势,打造融合行政、文教、居住等功能的现代滨河魅力新区。统筹城北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四大功能区规划建设,加快功能配套和产城融合,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大老城区整治改造力度,疏解老城区密度,改善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不断优化老城区功能,打造中部商务区。加强城南开发建设管控,设立锡山风景区,科学保护自然山体,适度开发高品质居住社区。

二、推进乡镇特色化发展

麦市镇。推进“一区两园一带”建设,以科教新城为重点推动城镇建设和民生改善,以长冲食品加工园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高速发展,以井堂专业采摘园为代表发展乡村观光农业,环幕阜山旅游公路发展金菊种植观光带。以“擦亮小城镇”为抓手,提升乡镇品质,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由村及镇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持续加快黄龙山旅游开发和尧家林文化旅游工程,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将麦市镇打造成为边贸旅游名镇。

五里镇。巩固蔬菜、板栗、油茶、生猪四大种养殖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莲藕、小龙虾、山羊、艾叶、百合大棚果蔬、鲜花等特色种养产业。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园产业基地建设。以“水”为形象载体,以“善”为文化内核,推进左港上善田园综合体—保泰屋场建设,打造幸福家园。

大坪乡。立足“健康产业+旅游发展”思路,按照通城县委、县政府“五药并举”的发展路径,从“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大主题着手,打造以中草药文化为主体、以内冲瑶族风情园为核心,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和中医养生联动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药姑山中医药特色小镇。

石南镇。加快推进砂布小镇建设。按照“特色产业+旅游”模式,重点打造以砂布产业为中心,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为线索,汇聚高端磨具制造、磨具应用产业、砂文化主题乐园等诸多功能,深挖“砂”文化,并融入当地赛锣赛亮等非物质文化,打造集休闲文化、农业体验、工业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游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塘湖镇。大力加强本地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倾力打造“一馆四址”,以一月一节会为引领,唱响红色品牌。以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为契机,发展自行车户外运动产业和旅游周边产业,打造塘湖镇荻田自行车运动小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全力抓好油茶小镇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地域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将塘湖镇打造成为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宜居新镇。

沙堆镇。立足绿水青山,发展品牌优势,壮大传统产业,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茶叶小镇,走茶园跟旅游结合之路,着力推进建设万亩药材万亩茶、千户移民千亩菜、十里生态十里游。大力建设沙堆工业园,实现工农互补,将沙堆建成产业发展目标定位鲜明,生态环境宜居,主导产业亮点突现的田园沙堆、茶乡古镇。

四庄乡。打造“一十百千万满”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借助正帮集团在四庄投资30亿元,建设集母猪繁育,生猪养殖,饲料加工,肥料生产,冷链物流,特色种植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猪,油茶、莲子、果树,花卉苗木、龙虾、药材等特色农业,完善好清水画廊项目建设,建好华家美丽乡村、大溪湿地公园康养基地、万果家园旅游休闲区,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构建以特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康养度假游为主导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把四庄打造成生态农业示范区、知名旅游休闲地。

北港镇。围绕农业资源与酿酒民俗特色,发展粮酒产业粮酒文化特色,打造北港粮酒文化交流展示窗口,引导酿酒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农商旅协同的山水宜居型粮酒小镇。大力发展边贸经济,加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着力打造边贸名镇。

关刀镇。紧紧围绕“一区两河三路四镇五园”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工业发展优势条件,通过亲情招商、外地招商,加快关刀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业经济。以生态观光园、中药材种植园、水产养殖园、油茶产业园四大农业园为中心,巩固提升油茶、生猪和中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做好现代农业巩固提升。借助“农业+旅游业”模式,以云溪洞为品牌,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马港镇。立足山区,发展油茶、中药材山林经济,同时带动农户发展优质稻米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农业特色品牌,积极创建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镇。围绕红色文化、抗战革命传统文化、自然风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潘家坳科技产业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搭建创业致富能人返乡平台。

隽水镇。做大做优做强东港葡萄、火龙果基地,上阔蔬菜大棚基地,油坊、柳峦、桃源优质稻基地,油坊、利和茶叶基地等产业,打好乡土牌,发展生态旅游,推进农村电商工作,实现本土农产品走出去。加快落实万雅国际商贸城、康美新城、光伏博奥4s店、楚瑶智慧科技电商城等项目建设。

专栏8-2乡镇特色化发展道路

1.塘湖镇一馆四址

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通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河革命烈士纪念碑旧址、“革命母亲”黄菊妈墓地旧址为主体的湘鄂赣三省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2.四庄乡“一十百千万满”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一”就是建设一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集母猪繁育年30万头,生猪养殖年40万头,饲料生产厂一家,肥料生产厂一家,冷链物流一家,特色种植1500亩。十”就是十里荷花。在清水、向家、五花、庙下四个村,发展湘莲2200亩,亩产莲子500斤。“百”就是百岭苗木。在全乡山岭种植桂花、红叶石楠、紫薇等苗木,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千”就是千亩花果。利用优良的生态资源,全乡栽种各种花果5000亩以上。“万”是万亩油茶。全乡已形成小井-大源-上坪、庙下-五花-清水2个万亩油茶带,“十四五”期间力争扩建3000亩以上。“满”就是山药材。通过林下套种一批,新开基地种植一批,满山药材达到8000亩以上。

3.关刀镇“一区两河三路四镇五园”发展格局

升级云溪风景区,美化关刀河、云溪河,修建云溪大坝至凤凰翅旅游公路、353国道新路线和云溪湖环湖公路,改造官塘、高冲、里港、道上四个传统小集镇,建设生态观光园、中药材种植园、水产养殖园、油茶产业园和工业科技园,以“生态涵养”为特色打造云溪生态度假村,建成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上的特色小镇。

第四节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生活的需求,加速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完善各项市容和环境卫生治理体系,全面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智能化,提高城市运行效能,着力打造更加文明、更有“温度”、更具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区。

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以落实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为契机,扎实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围绕“六治、七补、三规范”(治违法建设、治占用消防通道、治楼道杂物堆放、治毁绿种菜、治架空电线乱拉、治屋面乱搭乱建;补市政基础设施、补小区服务用房、补消防设施、补充电设施、补停车设施、补健身休闲设施、补屋面漏雨;规范业主自治、规范物业管理、规范社区治理体系)的目标对各小区进行整治提升一体推进。全力推动棚户区改造;以“楚风瑶韵”为主题,对城市主入口、门户街道进行提档升级,对主要街道房屋立面进行改造,大力实施街道立面改造工程,加速对隽水城区主要街道临街立面提档升级,逐步恢复重建通城历史人文重点景观,提高城市颜值。推动住房服务健康平稳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购房与租房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党政统筹、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城管”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数字化城管和智能城管体系建设,探索高效管理的新途径;巩固“两违”整治成果,巩固“禁麻”、“禁鞭”及“殡改”等成果;深入开展环境卫生和交通、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城区停车场规划和建设力度,加大城市治脏、治乱、治污、治堵力度,加强户外广告、建筑工地和渣土运输管理;加快完善城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实施城区垃圾分类站、大件垃圾破拆站和农村可腐垃圾处理站建设。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加大城市公园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公共用地绿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全民洁城”活动,加快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省级卫生城市。

专栏8-3“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1.棚户区改造

2021年:老邮政片区、旭红红绿灯片区;

2021-2022年:老粮食片区;

2022-2023年:老城建片区、老教育局片区。

2.老旧小区改造

2021年(16+3):老纸厂小区、秀水华庭小区、雁塔小区、和平小区、柳堤小区、老石油-老劳动局小区、金地苑-茶仙居小区、老环保宿舍小区、沿河小区、老印刷厂小区、老通用机械厂小区、老城建小区、老副食品小区、金家井小区、老特产局小区、青山路小区,雁塔小区配套道路拱北门街改造工程,老印刷厂小区、老城建小区配套道路金泉路改造工程,青山路小区、老特产局小区配套道路青山路改造工程;

2022年(15+3):老车站小区、东新街小区、滨阳门街小区、老粮食局小区、九房门小区、老广播局小区、老农机公司小区、水塔小区、新塘二小区、老一瓷厂小区、新华街小区、康宁小区、民主小区、旭中小区、秀水花园小区,老车站小区、东新街小区配套道路解放路改造工程,柳堤小区、新桥小区配套道路柳堤路建设工程,古龙小区配套道路古龙路;

2023年(14+3):秀东花苑小区、老矿产品小区、老轻机厂小区、老建行-计生委小区、老教委宿舍小区、宝塔小区、古龙山庄小区、城南车站小区、计生委宿舍小区、新桥小区、精米厂居民小区、老气象局小区、隽水市场小区、银城新村小区,老石油、金地苑小区配套道路银城路改造工程,沿河小区、老副食品小区配套道路沿河路改造工程,老通用机械厂小区配套道路佘畈路改造工程;

2024年(14):百丈潭水管处宿舍小区、农商行-隽水小学小区、邮政-市政公司小区、佘畈小区、锡山工业园小区、解放西路一二巷小区、联通小区、郑家小区、城南小区、谌家小区、良轩小区、新村小区、廖家小区、南鄂小区;

2025年(7):惠民家园小区、城北中学小区、电大小区、电瓷厂小区、钟家岭小区、凤凰小区、李家塘小区

3.立面整治

2021年:柳堤滨河公园河道两侧立面改造工程、秀水大道中段立面改造工程、银山大道立面改造工程;

2022年:玉立大道立面改造工程、宝塔大道东段立面改造工程;

2023年:秀水大道南段立面改造工程、隽水大道北段立面改造工程、隽水大道南段立面改造工程。

第五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融合发展、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扎实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交通、市政设施,完善镇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统筹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乡资源互补、设施共用。按照“洁、绿、亮、序、美”五字要求,全面加强中心集镇建设,着力擦亮重点集镇。及时修缮维护传统街巷和建构筑物等历史要素,传承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彰显优美的山水格局和高低错落的天际线。按照产城一体要求,推动大坪青山、下畈、坪山、农林、沙口等村与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支持五里镇五里牌社区和五里、锡山、何家、尖山等村与中心城区一体发展。

第九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落实《通城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2022年)》,推动三产高质高效融合、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持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推动三产高质高效融合

坚持产业化、市场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园区、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国家生态功能县建设为契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重要平台和主要载体,唱响红色文化、古瑶文化、地理文化、农耕文化主题。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万亩采摘体验基地和千间农家饭馆、百间农家旅舍。聚焦现代种养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和乡村信息产业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成链,推动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基地标准、功能有机衔接的现代农业结构布局,构造突出通城农业特色的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目标。实施新型主体培育工程,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发展主力军。实施农业延链工程,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3:1。

专栏9-1实施三大示范三大工程

三大示范:黄袍山油茶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通城县农业智慧小镇示范项目、湖北省国家储备林咸宁幕阜山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通城子项目)。

三大工程:通城县新建鹰嘴岩后备水源工程、通城县百丈潭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通城县云阁龙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第二节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

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实施源头管控,组建一批重点加工产业检测中心,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一条龙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推行以“五有一追溯”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园(区、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鉴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耕地粮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二、大力实施“通城优品”工程

鼓励和支持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积极推进“本草天香”、“通城毫绿”、“通城猪”等农产品品牌建设。充分借助农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展会平台,大力推介“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全面提升质量标准、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大力推广“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培育通城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力争到2025年底,全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120件。

专栏9-2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构建

优质粮食工程:培育优质粮生产基地、创名牌、强企业,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粮食应急保障工程:保障县域内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结合现有资源,改造建设集成品粮储备、原粮(主食)加工、储运配送、原粮储备、粮食烘干功能为一体的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确保成品粮油储备规模达到本区域常住人口15天以上的消费需求、运输配送能力达到24小时内将配送至本县应急供应网点、粮食烘干能力满足农户粮食烘干需求。

大力实施“通城优品”工程:鼓励和支持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积极推进“本草天香”、“通城毫绿”、“通城猪”等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123”行动,重点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和3个企业农产品品牌。

第三节用活乡村人才支持政策

贯彻落实《咸宁市关于“大学生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通城县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通城县加快推进实施“三乡”工程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持措施》等人才政策,加快构建乡村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整合农业农村、林业、水利湖泊、人社、科技经信、教育、卫生健康、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对乡村人才的激励保障政策,以政策落实落地效应,促进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健全乡村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落实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实施从乡村人才中考录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制度,对在乡村工作期间表现优秀,且符合公务员调任规定的优先调任公务员。

第四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级党支部组织,强化支部书记教育培训管理。继续做好“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在自然村、村民小组、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统筹建立党组织。继续抓好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把群众吸引到党的基层阵地和村党支部周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

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建立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即村级基层供销社,加快实施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经营实体,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合作社,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打造一批骨干社、龙头社。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电商服务点、便民超市、金融网格化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等服务网点建设,提升便民服务和推动发展功能。

第五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建设,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

一、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工程

整合各方资金和力量,形成垃圾处理、农村改厕、污水治理、环境管护等常态化管控体系,切实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有力有序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支持采取绘文化墙、维修改造破损立面等多种形式美化村庄,探索各具特色的村庄整治模式。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接等现象,拆除没有保留价值的村庄废弃建造物,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引导农民整齐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物品,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制定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建设标准体系。根据《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农村三格式户厕运行维护规范》等技术规范,开展标准化改厕。

二、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建设

建成通四线、双大公路、五保公路、106国道五里马港段、关麦塘线5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持续推进“六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百丈潭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厕所革命”质量,确保完成50个村级公墓建设。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完成城区小微水体和农村60%以上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努力将隽水河、菖蒲港河、东冲水库打造成省级示范河湖(库)。

专栏9-3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美丽乡村示范点:大坪内冲瑶族风情村、麦市冷塅月季庄园、马港界上村东山屋场、五里左港善源谷、塘湖荻田红色小镇、北港醉美横冲、四庄清水画廊、隽水锦绣油坊田园综合体、关刀高冲人民公社、沙堆港背九井峰茶文化品尝园、石南梅港非遗文化名村。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从双龙路到大坪到药姑山(通四线、双大公路、五保公路、106国道五里马港段、关麦塘线),对道路进行改造,对沿路环境进行党建和人居环境整治。

第六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十四五”时期扶贫政策基本稳定,突出扶志、扶智、扶制(度)、扶治(理)、扶支(部)综合施策,稳步推动扶贫工作从集中攻坚向常态帮扶转变。加强返贫致贫监测,健全防贫长效保障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建立健全“四员一岗”长效机制,统筹抓好防止返贫和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促进就业增收和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把扶贫车间、扶贫微工厂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孵化器和农村产业发展火车头。着力完善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乡村振兴相关举措向脱贫村倾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打造一批脱贫村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的示范点。

第十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发展硬环境

按照适度超前、突出优势、补齐短板的原则,加快完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构建便捷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围绕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衔接顺畅、服务优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打造“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辐射幕阜山片区”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格局,建成咸宁市具有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一、加快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以高速公路、干线铁路、国省道、水运航道为主体,建成能力充分、便捷高效的“一纵一横”综合运输通道,打造立体交通枢纽,实现与周边中心城市、邻接县市的多方式、大容量、高效率的交通联系,强化与市域主要经济节点(咸宁、崇阳县)的连通,加强通城县隽水镇主城区与县域其他乡镇的连接。

优化公路网。根据通城县城镇分布、景区分布、交通出行特点、经济产业特点、区域经济宏观战略、路网结构等,形成“24333”(二环、四纵、三横、三连、三射)的干线骨架路网结构,实现县域内国道100%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100%达到二级路及以上标准。根据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整体开发战略,依托县域干线公路网布局,构建“一环多支线”旅游公路网结构,实现城市外环线100%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旅游环线主干线100%达到二级公路及以上的标准。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高覆盖率和高安全性的农村公路网,提档升级二级公路160公里、三级公路160公里、四级公路180公里。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结合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新增产业道路12条。

谋划铁路网。积极谋划争取常岳昌铁路、武咸城铁南延伸线过境通城,形成“一横一纵”的铁路网,改变通城境内无铁路现状,实现通城至咸宁市中心、湖南省30分钟的快速到达,提升通城对外开放的交通能力。

升级水运网。充分利用县域内水资源,以隽水河航道为依托,全面疏浚航道,建设战备码头和客运渡口,实现“一轴多点”的水运布局。以隽水镇为中心,新建隽水镇城区航道、隽水河渡口、隽水镇海事培训、监控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水运体系。

开辟航空网。形成“一点”的航空布局,积极推动通城县湘鄂赣边区通用机场项目建设,完善鄂南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航空网络布局,促进地区客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效运转。

专栏10-1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和重点项目

总体布局

“一纵一横”总体布局:一纵(崇阳-通城-平江公铁水空综合运输通道)、一横(岳阳-通城-修水县公铁综合运输通道)。

公路

1.布局

干线公路网:“24333”干线骨架路网结构:二环(环一线:主城区内环线;环二线:城市外环线)、四纵(纵一线:武深高速通城段;纵二线:106国道;纵三线:通修高速通城段;纵四线:259省道)、三横(横一线:杭瑞高速;横二线:353国道;横三线:362省道)、三连(连接线一:药姑山旅游通道;连接线二:关刀至黄龙林场公路;连接线三:通城县谭高线公路)、三射(射线一:474省道;射线二:杨花线公路;射线三:416省道)。

ﻩﻩﻩ旅游公路网:“一环多支线”旅游公路网结构:一环(由G353、S362、S416、S259等重要国省干线以及周边的X202、X055等重要县乡干线公路所组成的一个闭合环线)、多支线(多条由城镇、干线公路至重要旅游景点的旅游支线)。

农村公路网:形成以三级以上县乡公路为主、四级公路为辅,延伸和加密相结合的县乡公路网体系。

ﻩﻩﻩ产业公路网:新增通城县坪山高新产业公路、通城县城西产业公路、通城县开发区产业公路、通城县中医药产业园产业公路等12条产业道路。

2.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大力推进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新建工程,规划新建高速公路约38.5公里。

国省道:对县域范围内过境重点城镇路段的国省干线进行升级改造或绕城,加快推进G353通城县境段改建工程、G106通城县境段改建工程以及S362通城县沙堆镇至五里镇新改建工程。对未达到标准的国省道进行提等升级,加快推进S474通城县相思至庄前延伸段、S474通城县大坪至隽水延伸段的改扩建工程,新建S474通城县庄前至大坪段,完善通城境内S474。推进通城县县级出口道路的建设,重点推进S362通城县崇阳县界点天井埚至四庄段、S416崇阳县通城县界点梓木至塘湖段国省干线的改扩建工程,同时加快对北岭线、丁仙线、高峰线、北桂线等10条重要县乡干线的改扩建工程。

旅游公路:围绕云溪漂流、黄龙林场、药姑山、张师山等旅游景点,重点推进关刀至黄龙林场公路、庄前至药姑山公路、沙堆至里港公路、杨花线公路等旅游支线的建设。

农村公路:推进农村道路通达工程,重点建设沙堆星级道班和庄前星级道班,新建自然村硬化路总里程700公里,新建农村联网工程约320公里。推进农村道路提质升级工程,对3.5米及以下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改造道路约1100公里;推进乡村资源路的建设,规划道路约120公里;推进农村美丽公路的改造建设,规划里程900公里;对低等级道路进行提档升级改造,规划里程500公里。

产业公路:推动坪山高新产业公路、城西产业公路、开发区产业公路、中医药产业园产业公路等项目建设。

铁路

1.布局

“一横一纵”的铁路网:一横(常岳昌铁路)、一纵(武咸城铁南延伸线)。

2.重点项目

推动武咸城铁南延伸线(咸宁-崇阳-通城-平江高铁)、常岳昌铁路项目建设。

水运

1.布局

“一轴多点”的水运布局:一轴(隽水河航道)、多点(散点分布的左港水库、东冲水库、大溪水库等水库资源)。

2.重点项目

新建隽水镇城区航道,推动大溪水库航道、左港水库航道、云溪水库航道、东冲水库航道整治升级。

航空

1.布局

“一点”的航空布局:湘鄂赣边区通用机场。

2.重点项目

推动通城县湘鄂赣边区通用机场项目建设。

二、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完善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加快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协同发展,着力将通城县建设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打造以枢纽型客运站为主,以集散型客运站为次,以港湾式客运站为点的“一主多次多点”客运站场布局,推进城镇公交化建设,基本形成“主次结合、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公路客运场站布局结构;构建“隽水镇物流集群-物流专业中心-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的三级物流网络。打造通城县万雅国际物流中心等重要园区,实现乡镇均有客运站、综合服务站,建成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综合水运枢纽建设。加强海事管理站所建设,提档升级隽水镇海事培训、监控中心,在大溪、左港、云溪、东冲等水库推动一批海事所建设。推进码头渡口建设,加快推动大溪湿地公园码头建设;推进建设一批以隽水镇为中心,以东冲、左港等水库为散点的渡口。

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快构建“枢纽型客运站-集散型客运站-港湾式客运站”三级客运站场体系,实现镇-镇,镇-乡,乡-乡站点全覆盖。推进建设枢纽型客运站1个、集散型客运站7个、港湾式客运站10个。

推动现代物流枢纽建设。推进综合型、专业型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加快万雅国际物流中心、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枢纽建设,新建(城陵矶港)保税区物流中心、(三荷机场)货运仓储中心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型物流园区。完善乡镇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北港镇、麦市镇、关刀镇、五里镇等十个乡镇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

专栏10-2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项目

综合水运枢纽:建设隽水镇海事培训监控中心,大溪水库、左港水库、云溪水库、东冲水库等海事所;建设大溪湿地公园码头、隽水河客货运码头;建设隽水河、大溪湿地公园口、云溪水库、东冲水库、龙潭水库、左港上善田园、百丈潭水库、阁壁水库等渡口。

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县中心、荻田、大坪、四庄、隽水、云溪道上、大溪湿地、黄龙天岳、城西、城东、九宫、北港、沙堆、马港等客运站,推进港湾式候车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改造、绿色智能出行等项目。

现代物流枢纽:建设鄂湘赣边贸物流中心、通城县万雅国际物流中心、通城县玉达物流园、通城县宏锦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通城县无车承运人多式联运物流中心、通城县铁路货运物流中心、通城县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通城县恒达物流园、通城县信达综合物流中心、通城县(城陵矶港)保税区物流中心、通城县(三荷机场)货运仓储中心、通城县粮油物流产业园、通城县新三汇农冷链物流中心、城发物流产业园、通城县咸通九方物流园建设工程、物流应急中心;建设北港、麦市、关刀、五里、石南、马港、塘湖、沙堆、大坪、四庄等10个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187个物流服务站点。

三、提高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构建城乡公共客运体系。积极调整对外城际客运服务,完善通城城际客运建设,优化长途客运资源配置,开拓中短途客运运输市场,建成网络通达、衔接顺畅、快捷高效的对外城际客运网络。合理配置对内城乡客运服务,推进城市公交线路向城区周边乡镇及主要人流集散点延伸,加强县城与乡镇、乡镇之间客运公交化建设,加强农村客运班线建设。积极探索定制公交,围绕旅游需求,在周末开通定制旅游公交,实现旅游公交线路一条龙式服务;围绕城镇出行需求,在工作日开展主城区至重要乡镇的定制公交线路,满足差异性需求。

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依托综合物流园区、铁路货运站,探索公铁水联运发展方式,大力推广冷链物流、零担运输等先进专业运输模式。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发展。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培育本土物流企业,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提升交通科技与信息化水平。加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流、服务和监管平台,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动交通运输各领域协同开展工程建设与养护、运输装备与运输组织、安全应急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构建智能化交通监管平台,加强关键基础设施智能实时监控,对G106、S353、武深高速等主干线实现监控全覆盖。

第二节构建安全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根据“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节水优先、人水和谐、预防为主、强化监管”的原则,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和服务能力,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一、推进河库系统治理,健全防洪减灾体系

我县有中小河流135条,中小型水库97座,汛期降雨量充沛,洪涝灾害防御水平与水灾害防治愿景仍有差距,亟待加强陆水干流重要支流治理,实施百丈潭、马井等中小型病险水库和隽水拦河闸等6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加强隽水河、菖蒲港、铁柱港和沙堆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通城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

二、依托陆水资源优势,完善供水保障格局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总量控制、节水优先、协调发展、多源互补”原则,实施重点引调水工程,推进云溪-黄牯岩-南冲-桃源-茹菜水库五库连通等调水工程;加快新建鹰嘴岩等需求迫切的中小型重点水源工程,实施清淤扩容或加高增蓄工程;加快形成中小微并举、水源调节互补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快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形成“风险可控、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坚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建大、并中、减小”,对农村供水保障进行提标升级,改造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强化水源保护、智慧供水、水费收缴,建立农村供水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稳步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完善全县灌排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围绕水保生态治理,维护河库生命健康

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和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推进陆水源头(通城)水生态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利风景区建设等项目,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违建活动,加强水源地上游风险源排查和防范,提高饮用水源地应急管理能力;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逐步开展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加快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和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河流和水库之间自然的水力联系,聚焦小微水体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水电绿色转型。

四、完善云端信息网络,提高信息化水平

以5G新技术为标志,以水利部“智慧水利”总体方案为统领,加快我县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及大数据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信息采集、存储、应用和安全保护。完善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水土保持等监测预警设施,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加强现代化技术装备在水旱灾害探察领域的应用;升级现有网络,形成数据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提升数据处理及业务分析能力。

五、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提高强监管水平

健全水利监管体制机制,压实强监管责任。建立高标准的水利监察队伍,强化水行政执法监督;以河库长制为关键抓手,划定河库保护范围,严格水域岸线保护和利用,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切实加强河库水域岸线监测和河道采砂监管,加快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河库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强水资源监管,努力实现水资源“三条红线”、可开发利用量、取水许可情况、实际供用水情况等信息“一张图”管理。加强工程建设“四制”监管,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实现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强化空间管控,明晰管理权责;加强水土保持监管,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实行图斑精细化动态监测,建立完备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体系,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加强水风险管控,强化风险意识,推进建立水利工程险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抢护的长效机制。

六、勇于改革创新,增强水利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计量设施建设和供水成本测算,推进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推进水利标准化工作,强化水利标准实施与监督;探索水权水市场改革,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专栏10-3重大水利补短板工程

骨干引调水工程:规划29个项目,总投资58.46亿元。重点实施新建鹰嘴岩水库后备水源工程、长江大保护陆水源头(通城)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秀水河生态修复及保护工程、通城县城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通城县百丈潭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新建石港水库工程、云溪-黄牯岩-南冲-桃源-茹菜水库五库连通调水工程建设。

泵站涵闸更新改造工程:规划3个项目,总投资1.5亿元。实施隽水镇隽水拦河闸除险加固、隽水镇官圳堰拦河闸除险加固、五里镇陈谷畈拦河闸除险加固等工程。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规划7个项目,总投资9.2亿元,实施百丈潭、灌区、云阁龙灌区、黄龙灌区、清水塘灌区、左港灌区、东冲灌区、石人冲灌区配套改造工程。

农村供水保障提标升级工程:规划3个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查漏补缺工程、“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城镇供水工程:实施城市供水一体化改扩建和乡镇供水一体化改扩建项目。

第三节构建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坚持节约优先、绿色低碳的原则,稳定能源供给,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努力将通城打造成为幕阜山区域绿色能源示范县。

一、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供电能力,优化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加快构建现代化骨干电网体系。实施覆盖全县的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电网建设标准,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加快中低压配电网建设,完善城镇中低压配电网中压网络结构,提升农村中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改善电能质量。同步开展配电自动化、通信网规划,实现一、二次协调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配电网,达到城乡配电网供电能力充裕。

二、控制煤炭能源消耗总量

推动煤炭消费由燃料向原料转换,加快发展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技术,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制定全县煤炭消费总量计划,新扩改建项目实现煤炭消费等量替代。推动工业园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产业园区燃煤企业优先使用天然气、煤制气或生物质成型燃料。研究制定禁煤、煤改气、煤改清洁能源补贴政策,加大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

三、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优化提升用能结构,围绕玉立樊牌光伏电站、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等重点项目,推进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推动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实现燃气配套“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城镇居民气化率达70%以上。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政府部门新增或者更新的公务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50%。公交客运、出租客运、城市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新增或更新的机动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20%。城市环卫领域新增或者更新的机动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10%。

四、广泛开展绿色能源行动

通过机关示范、公众参与、企业行动,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宜居环境。制订机关事业单位节能考评机制,评选节能示范先进单位。积极开展基层节能咨询和宣传活动,对节能先进社区、家庭、个人进行表彰。加大对节能工业设备、绿色照明、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绿色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组织开展节能专项培训,培育3-5家节能技术和装备服务公司,推动建立能源服务业市场。

专栏10-4重点能源建设项目

电源建设工程:推进通城县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新能源开发及利用工程:推进桃源村移民搬迁异地安置屋顶1.6MWP光伏电站、中石油天然气通城县北港镇LNG站、通城大道油气合建站、临湘-通城天然气管道工程湖北段、中燃咸宁至通城天然气长输管道、通城县乡镇燃气中压管道、中石化通界高速服务区东油气合建站、中石化通界高速服务区西油气合建站、“气化乡镇”项目建设。

第四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向,加快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产业经济和城市治理要求的坚实数字经济底层。

一、部署新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5G网络规模部署和产业应用,优先推进县城区、乡镇集镇、美丽乡村、旅游景点、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逐步向行政村延伸,到2025年实现全县5G全域覆盖。打造“5G+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均达到1Gbps,IPv6活跃用户占互联网用户达到100%。

二、打造新技术基础设施

系统性布局宽带、移动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以及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平台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发展行动,探索“5G+AI”深度应用。有序部署建设区块链平台,在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不动产、智慧城市等领域培育区块链典型应用。推动高清视频和VR/AR/MR应用。

三、建设新融合基础设施

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以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为载体,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智慧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健康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物流商贸和北斗位置服务、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教育,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智慧农业建设。着力引进一批5G设备制造和服务企业,加快推动5G设备生产制造业发展,提升5G基站电源、光纤光缆、电子元器件、服务器、传输光模块、天线等产品技术水平及产业化能力。

专栏10-5新基建重大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工程:推进通城县5G新基建及智慧应用建设、通城县数字化校园建设、通城县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通城县“智慧通城”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城县电商平台县域智慧化生活物资配送保障中心等项目建设。

融合基础设施工程:推进通城县医共体信息化工程、通城县“雪亮工程”、通城县电商平台县域智慧化生活物资配送保障中心、通城县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工程、通城城发隽源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充电加油综合服务站建设、通城县应急指挥中心、通城县智慧工地、通城县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

创新基础设施工程:推进通城县生态环境保护监控平台项目建设。

第十一章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感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新发展成果惠及全县广大群众。

第一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施就业优先、人才强县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做到“稳”字当头,“保”字托底,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千方百计保障民生。

一、全面促进就业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稳定拓展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在中央稳就业一系列政策利好加持下,十四五期间,全县实现新增就业4万人,解决重点群体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加强就业技能培训

以实施国家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大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场所设施建设,扩大培训规模,大力开展线上培训,实现现场与网上培训相结合,为2万名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改建新建隽水等7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加快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通城分院建设,争取国家公共就业实习实训基地项目。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强县战略,贯彻落实《中共咸宁市委、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南鄂英才计划”的若干意见》《咸宁市关于“大学生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通城县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通城县“三乡”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通城县加快推进实施“三乡”工程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持措施》,加快构建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立足推进电子信息、互联网、绿色食品饮料、云母绝缘材料、涂附磨具、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大健康、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突出科技研发、企业高管、创业精英、专业能手等领域,重点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A类)10名,省级领军人才(B类)30名,市级领军人才(C类)200名,青年创业英才(D类)500名提高引进人才待遇,建设功能齐全、服务完备的人才家园综合体,内设“一公寓四中心”,探索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推进人才强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坚定不移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次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鼓励企业、乡贤资助慈善事业。

第三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十四五”期间,通城县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进一步深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整体优化师资配置,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通城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持续推进“教育十大工程”。调整隽水城区学校布局,保留城区所有老校区,新建3000人规模的高中、初中、小学各1所,新建隽水幼儿园。大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加快实施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教育教学设备优化升级,新建一批教师周转房。

二、优化师资配置

根据需要增加教师编制数,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创新师德教育方式,争做“四有”好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展五年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扩大县级以上培训覆盖面。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引导教师潜心研究、提升水平。加强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健全新入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发挥名师、领航校长、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全员教学。

三、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提质普惠发展。实施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缩小县域内城乡、校际间差距,推行集团化办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形式。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一批“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示范点。实施“阅读奠基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书香校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全力提升通城一中办学水平,打造荆楚名校,争创省级示范高中。深度挖掘通城二中体艺特色办学潜力,做强做优特色教育品牌,争创省级特色示范高中。推进职业教育健全融合发展。大力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全面完成职教中心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通城职教城建设,办好家门口的高职院校,为本土企业培养实用技能人才,服务通城地方经济发展。

四、推进教育改革

深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坚持划片招生,全面消除“大班额”,化解“择校热”。全面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学校去行政化,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县管校聘工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强化政府责任落实,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严格依法依规办学,对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专职教职工数量不足、招生规模扩充过快、存在大校额大班额的学校,责令整改。对不具备整改条件或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停止办学。

第四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事业管理,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构建多层次城乡社保体系,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十四五”时期,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三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万人,比“十三五”末增加1万人,参保总人数每年增长率高于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落实国家统一的养老金增资政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失业保险金发放水平占当年最低工资水平的70%。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退尽退”。规范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建立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的救助资金与社会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以点带面,全面推开,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

三、加强社会事业管理

完善“三五关爱”帮扶措施,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建档立卡和发放工作,建立高龄老人动态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社工组织培育,强化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住房保障,多措并举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全面建立“以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

四、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

健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体制,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退役军人政治思想建设,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积极扶持就业创业,稳妥解决实际问题;认真落实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政策,做好待遇保障、做细困难援助、做强优待体系,真正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光荣院、军休所、优抚医院、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

第五节全面建设健康通城

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样板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构建“健康通城”。

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完善智慧医疗、分级诊疗、医养结合养老试点工作。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加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医共体总体医院对成员单位对口技术帮扶,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与省市三级医院技术协作,建立专科联盟。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继续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积极推进健康通城建设。

二、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增加乡镇、农村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重点推进县疾控中心、县精神病防治所、县传染病大楼、乡镇卫生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及县应急储备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如期竣工。加快推进大坪乡、关刀镇、塘湖镇、沙堆镇等卫生院及县中医院整体搬迁,积极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县精防所医技楼建、县精防所传染病隔离病区、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县人民医院妇儿住院大楼、县乡镇传染病应急隔离点及大健康数据管理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支持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加强薄弱乡镇卫生院和特色科室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开展过度医疗专项整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支持麦市、关刀创建国家卫生乡镇。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成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升级改造,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规范化发热门诊。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化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实现省、市、县、乡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互通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水平、反应速度及处置能力,及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推进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县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力度。推进全面健康信息化建设,全面建成互通共享的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四、继续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完善具有特色,符合县情、覆盖城乡、科学完备的全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快通城县体育公园、室外体育场、室内游泳馆等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形成品牌健身活动、大众健身普及活动、特色赛事活动互为补充的多元全民健身活动格局。延伸健身组织网络,形成遍布城乡的以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健身活动站为点、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线的社会化建设组织网络。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开展体制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服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体质、健康生活。

第六节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老干、老龄、慈善、未成年人保护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统计、审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侨务等工作。

专栏11-1社会民生重大项目

教育事业重大工程:慧晟国际教育城、通城第三高级中学、教师安居保障性住房、通城职教城、二中改扩建工程。

就业及社会保障重大工程:返乡创业产业园、通城县公共实训基地、鄂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卫生健康服务重大工程:康美通城健康城、卓雅医院、湖北乐家妇儿医院、疾控中心建设、传染科大楼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公开卫生防疫应急中心、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建设、中医医院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建设、通城县精神病防治所住院楼建设、中医院住院楼建设和门诊楼改造。

社会福利重大工程:通城县中心福利院、农村福利院改扩建、失能半失能养老中心。

应急救助重大工程:应急与物资储备项目建设重大工程:通城县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中心建设。

第十二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大繁荣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县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第一节弘扬优秀文化传播社会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公民文明和科学素质。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培养担当奋进的时代新人。广泛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全面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七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络)全覆盖、无遗漏。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厚植爱国情怀,筑牢精神之基。通过持续深入的教育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二、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景点建成人民群众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广泛开展“最美人物”“时代楷模”“凡人善举”等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讲好通城故事。开展校园图书店、小区书店、景区书店建设,全面推进书香通城,全民阅读活动。重点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品。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全面净化精神文化环境。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以良好家风来促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加强媒体传播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弘扬“崇德尚信,实干开明”的通城精神,全面提升通城精神文化面貌。

三、广泛开展文明创建

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摒弃陈规陋习,开展文明行动,倡导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公民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实施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网络传播行动。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点抓紧抓实网络意识形态重要领域的管理,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道德宣传到村到组全覆盖,建好、用好村“道德讲堂”,发挥百姓宣讲员作用,加强村民道德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建设,推动学雷锋活动、文明志愿服务常态化。

第二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度,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短板。加强全县乡镇、村基层文化站及文艺志愿者之家建设,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保障经费投入、活跃群众活动整体推进,切实发挥好阵地作用,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引导和发挥好宗祠祖堂正面积极作用,拓展先进文化进祠堂活动,深入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加快银山文化艺术中心(“六馆一院一场”,即文化馆、档案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展览馆、多功能影剧院、地下停车场)、通城体育公园、通城室外体育场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运行,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继续加大地方特色传统剧目、文艺精品创作力度,不断整合新兴文艺人才资源,鼓励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积极组织实施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送图书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企业和文艺志愿服务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不断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施效果。

第三节加强地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推动通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申报

加大申报力度,做好文物“保一争二”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通城拍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挖掘古瑶文化价值,争取药姑山瑶文化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目录。保护好传统剧种“通城花鼓戏”,推进“通城花鼓戏”列入省级地方重点保护剧种名录。打造好以天岳关抗日阵亡将士和“八百壮士”为代表的抗战文化品牌,争取天岳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推动通城跻身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塘湖镇、马港镇为抗日抗战历史文化名镇,打造大坪乡为300万瑶民的精神家园,打造石南镇为民俗文化集聚地。抓好中国工农红军抗日集结遗址、天岳关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黄袍革命烈士陵园、割耳坡红军医院旧址、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等遗迹保护,推进“8.20秋暴纪念馆”、“古瑶文化陈列馆”等历史文化场馆建设,推进“八百壮士”纪念馆、“八百壮士”公园建设,做好尧家林文化遗址、天岳关、雁门关、南虹古桥、灵官桥、兰若寺等文物保护,加强方琼墓、李自成墓、黄菊妈墓、刘绣衣墓、赵世当墓等历史名人陵墓保护,实施润田大屋、赵家塅老屋、来苏屋场、新建大屋、鲁直第、万家大屋、井堂屋场、大源老屋等古民居、老屋场保护性开发利用工程。

专栏12-1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城拍打舞、通城打锣腔、黄龙牮纸制作技艺、通城赛锣赛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天岳关抗战遗址

第四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把文化产业打造成通城有力的经济支撑。

一、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积极推动印刷、出版、广告、工艺制造等传统产业升级,着力发展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重点拓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视觉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服饰设计、咨询策划等创意设计产业链,培育通城特色文化,打造通城文化品牌。整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大遗址、药姑山古瑶文化群、中部苏区县和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以及文化企业园区等资源,打造古瑶文化、红色文化集聚地。十四五期间,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文化旅游产业增长速度高于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增长点。

二、促进文化数字化发展

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学习、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提升广电网络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建设,数字有线电视双向互动覆盖率达80%以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大力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影视等进行跨媒介、立体化传播,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美丽、朴实、原生态的特点。提高乡村数字文化产品原创能力,打造乡村“网红”产品,创造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第十三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发展新格局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提高通城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第一节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城投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在制度开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提升水平,着力通过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积蓄发展能量。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重点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工业用地配置方式,引导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建设用地。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就业援助,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

二、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公共财政建设和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打造阳光财政,倒逼沉淀资金盘活。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财政预算效率,建立科学、高效、透明的现代财政制度,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政府债务“借、用、还”管理机制,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抓好金融体制改革。做大做强产业引导资金,整合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资金,通过引导性投入、投资入股、融资担保等方式,投向产业实体。加大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融资运营机制、权属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等改革创新力度。积极落实和强化企业投资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全周期金融服务。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积极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和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人、地、钱”关键环节,打通要素进城与下乡通道,引导更多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深化城投体制改革

进一步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破解县级平台融资瓶颈,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效益优良”的架构,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实现政企分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专业化、实体化、多元化、市场化运营模式。重点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全面清理撤销“空壳类”平台。进一步厘清国有资产权属关系,加强资产盘活整合注入,健全资产持续性注入机制,优化投融资平台资产负债。强化平台人才梯队,建立人才内培外引机制,大力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实施更加多样、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的激励方式。探索多元化、多渠道融资方式,完善现有政银企对接机制,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拓展信托和保险功能,大力提升信用评级。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挖掘提升项目商业价值,提升项目可融资性。加快剥离融资平台存量政府性债务和公益性资产,统筹运用多种财政和金融手段,压减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

第二节构建发展新格局

坚持消费、投资、双循环协调发力,推动消费活力转换为发展活力,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在区域竞进发展中站在高点、走在前列。

一、推动消费活力转换为发展活力

坚持创造高品质生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通过创造高品质生活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积极推动餐饮、酒店、农家乐等升级提档,促进传统消费。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生活服务等产业,培育新型消费。持续改善居住品质,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电商向农村延伸覆盖,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持续扩大节假日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强化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抓手,围绕城建交通、农田水利、生态环保、医疗卫生、应急保障、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补短板,着力谋划实施一批投资大、带动强的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底盘。认真对接政策、积极争取支持,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项目库。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规范和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和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三、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通城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立足于打造外向型经济出口强县,根据产业、产品方向,科学规划布局,引导外向型企业有序发展。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鼓励外向型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扶助具备外向型发展条件工业项目做大,扶持骨干出口主体做强,打造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龙头出口企业,促进外向型企业形成规模发展。延长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和形成若干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外向型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电子产品、涂附磨具、云母制品生产型出口基地,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利用外资、培育新型贸易方式、构建人才支撑、缩小贸易中间链条等方面积极探索,抢占发展先机。

第十四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新通城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影响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通城。

第一节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主动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一、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强化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监管部门职责,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投入。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重大项目与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坚决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特种设备、交通、消防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校园安全、景区安全。

三、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增强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控和防御工程建设,发挥地质、气象等预报预警作用,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御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巨灾保险,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强化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格控制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提升监管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基础设施、执法装备和信息化建设。

第二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坚守底线思维,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健全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一、坚决捍卫政治安全

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暴恐活动,强化非法宗教活动治理,始终保持对“法轮功”“全能神”“中功”等邪教组织的高压态势,抓好涉邪教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统筹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网络文化建设,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二、防范化解经济风险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增强产业抗冲击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履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完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定。

三、强化社会风险防范

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重要领域、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的安全风险评估。完善信访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常态化接访下访包案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第三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党员干部下基层、“一村一辅警”等举措,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覆盖人防物防技防网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新型网络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和食品药品环境领域犯罪。大力推进见义勇为促进工程建设,弘扬见义勇为、见义而为精神。

第四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把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健全党委领导机制

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深入研究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制度安排、重点任务,将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管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机构、职能、人员编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加大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力度,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和能力建设指导。加强各单位各部门协作配合,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强化区域联动、部门协作,构建互信、互助、互担的整体防控链。

二、健全基层自治机制

放权赋能,做强乡镇,夯实村(社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一批枫桥式乡镇、村(社区),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权益、化解矛盾、防控风险、维护稳定。建好用好村级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全面推行“双报到”制度。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和人民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三、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发挥企事业单位作用,引导企事业单位在社会治理中更多地承担科技创新、社会公益、辅助决策等公共责任。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的环境,着力培养一批政府信得过、企业靠得住的行业协会商会,一批运作规范、信誉度高的公益慈善组织,一批根植基层、服务群众的城乡社会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一批示范性强的公益服务项目和便民服务品牌。创新发动社会力量,通过“两代表一委员”接待室、个人调解室、法律法学工作者咨询服务站等方式,健全激励机制,为更多有能力的社会公众搭建参与平台。

第十五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强化政治引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聚合各方面力量,动员各阶层广泛参与,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尽职尽责、发挥作用,推动党的建设和通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下沉到一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好建强党的基层体系,发挥好党员带领示范作用。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巩固军民团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汇聚各方智慧力量推动新时代通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有利于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有利于改善人才生活工作条件的激励保障机制和政策体系,同时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创新创业。

二、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保障。健全民主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

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切实加强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健全和规范法治工作机制,认真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强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问责力度,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

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工作职责,认真落实绩效考评指标,开拓创新,提高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使通城绩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造出新的工作业绩。

三、政策保障

综合政策。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集群,密切联系发展实际和宏观环境变化,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薄弱地区发展、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政策法规并实施,保障规划落实,实现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指标。

产业政策。修订和完善重点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资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项目的准入管理。引导企业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理性投资,促进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完善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财税政策。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健全财政支出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贫困乡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

第三节规划实施

一、目标分解

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性,把规划的目标逐年分解,认真贯彻落实。强化认真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县政府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总体规划确定的任务。各部门、乡镇、大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林场、村要贯彻本纲要精神,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统筹协调

加强规划协调。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在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加强本规划与空间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加强本规划与国家规划纲要、湖北省规划纲要、咸宁市规划纲要的协调。加强部门协调,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结合自身实际,完成各自相应指标。

三、分类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国家、省市战略意图相一致。

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乡镇、大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林场、公园管理处、村,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

四、评估修订

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与“十四五”规划的衔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经过评估或由于其他重大原因,确实需要对规划《纲要》进行调整时,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定程序,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

“十四五”时期是通城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新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的新时期,也是通城在新起点上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县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新胜利。

附件:
  • |
  • |